最近,一篇写着“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的论文火了。本来只是网友投稿在“迷惑行为大赏”里的内容,结果大家看到作者名字后纷纷膜拜,表示失敬。这位在论文《宁波甬江大桥的大挠度非线性计算问题》中写出史上“最霸气硬核”参考文献内容的作者,是我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院士。
回望钱老的一生,他一生大多时光都与物理打交道。可谁曾想,他在大学录取考试中物理只考了五分,数学和化学一共是二十分,是以文学和历史考了双百分进入清华文学系的。而就是这样一个严重的“偏科生”,不仅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并拿到了博士学位,而且博士后期间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并用毕生所学为中国的力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我们惊叹于钱老一生履历的同时,更应看到当中的闪光之处。
一是为国之崛起而读书的大局观。“物理只考五分,化学数学总分二十,而文史双百。”这样的成绩如果发生在当今的高中生身上,肯定果断选择文科的道路,因为这就是地地道道的国学苗子。但钱伟长不一样,“九一八”事变之后,他毅然决然选择转入物理系科学救国,在一年内达成了教授要求其立下的军令状——“一年之后普通化学、普通物理和高等数学这三门课,每门都必须拿到70分以上,否则就退回中文系!”,成为物理系五名试读生中唯一能留下来的。四年后,他成为8名顺利毕业的学生之一,且成绩优异。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青年学子:“希望当代大学生珍惜韶华,把学习成长同党和国家的事业紧紧联系起来、同社会和人民的需要密切结合起来,用青春铺路,让理想延伸。”在当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年代,我国不仅需要能在国际舞台上发声、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公众的软实力人才,也需要能以所学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一“牛鼻子”的硬实力干将。时代在变,我们作为青年学生更需结合自身实际,发挥自我的天赋才能去作出更大贡献。
二是严谨端正的治学态度与方略。网友戏称“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这句话如果是自己写出来的,一定会被拒稿。然而有如此胆量写出这句话,并称相关问题的计算解法“亦是首次在本文提出”,钱老一定基于阅读了大量参考文献。《党的文献》2013年刊文《钱伟长是如何利用文献资料的》中结合了来自钱伟长院士的《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思考》《科技人员的工作与进修》等资料,大致总结出了他关于文献使用的一套方法,即:搜集资料要“抓两头”、整理资料要梳理“学术系统”、利用资料必须“快读要点”。
纵观当今大学生写论文“复制粘贴”再修改部分语句,草草了事的普遍常态,以及逐渐走入大众视野的“学术造假”,我们不得不有所反思。布置论文写作的本意是让学生通过文献阅读来学习借鉴前人的观点,并且经过思考,从而延伸拓展出属于自我的新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都能得到提升。无论是大学生抑或是教师学者,都应该时刻摆正治学态度,论文写作绝非仅仅是为完成任务、评上职称、获取荣誉,而是为了自身知识体系获得完善和充盈。
三是坚定不移践行初心的中国魂。一句“我听了以后就火了。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我下决心不学历史了,要学造飞机大炮。”这是钱伟长转学物理系的初心。在留美科研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听闻国内传来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钱伟长决定回国。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回国既困难又危险,老师不同意,美国的国家层面也会对这样的人才加以干预和阻挠。然而,时年34岁的钱伟长仍然带着书籍和简单的行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并且投身各种科研项目。
留洋过后,有人初心历久弥坚,看淡浮华;有人却为利见异思迁,遭国人唾弃。国家提供好的平台和机会让更多学子出国深造,就是期待其能够学有所成归来,为国家各项发展建设补足短板,而不是为竞争强国输出人才资本。我们有幸生于一个不愁温饱、能够实现自我抱负好时代,行于康庄大道,我们应常抱感恩之心,不忘脚下的路;亦要坚守初心,回报我们所拥有的来自前人的无私馈赠。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见过清晨五点的太阳,从一窍不通逆袭力学泰斗,秉持严谨治学理念,投身祖国科研建设。钱伟长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国士无双”。
文/陈晓安(福建师范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