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有史以来第四位百岁老人--名师蔡尚思(图)
2005年09月20日 22:22 复旦大学百年校庆网站
《蔡尚思文集》
按语:今年是复旦大学校长顾问、中国著名思想文化史研究专家、我国学术界资深老教授蔡尚思先生百岁华诞暨执教75周年。自称“忘年人”的他是复旦有史以来第四位百岁老人。在此特刊登其学术著作要目,以飨读者,作为献给蔡老百岁寿辰的一份生日礼物。
蔡尚思1905年生,福建德化人。中共党员。1925年起,在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自由听课,后考入孔教大学国学研究科。1929年在上海大夏大学任教。翌年经蔡元培介绍来复旦大学任教。1934年得柳诒徵馆长特许入住南京国学图书馆通读历代文集。1935年在沪江大学任教,同时在光华、复旦大学兼课;后任沪江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华中、东吴等七所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来复旦任复旦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1956年被评为二级教授。翌年任复旦校务委员会委员。1976年任校研究生部副主任。1978年任校文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及历史系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1982年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1986年起历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共复旦大学党委委员。现任复旦大学顾问及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中国哲学史、中国现代史等学会顾问;中国史学会、孙中山研究会等理事;上海市史学会、孔子基金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研究领域涉及中国通史、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化史、学术史、中国思想史、哲学史。其一生只讲唯民,不唯旧传统。对传统文化持批判态度。多次代表复旦大学出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在大会上发表演讲。发表《死圣人与活人民孰重》等论文3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中国思想研究法》、《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论》、《蔡尚思学术自传》、《蔡尚思文集》等著作20余部,其中《王船山思想研究》获1979-1985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奖,在学术界深具影响。2003年荣获“上海市退休职工学习标兵”荣誉称号。
(厉孜实)
蔡尚思先生学术著述要目
傅德华 编
一、著作部分
《中国思想研究法》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8月版;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 (正编 补编)》
(上海棠棣出版社1950年版、1951年增订版;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新版)
《中国文化史要论(人物 图书)》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980年修订版)
《王船山思想体系》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版)
《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论》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
《中国礼教思想史》(香港中华书局 1991年版8版)
《周易思想要论》(湖南教育出版社版1991年版5月)
《蔡尚思学术自传》(巴蜀书社1993年版12月)
《〈论语〉导读》(巴蜀书社1996年版9月版)
《蔡尚思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6月版)
二、论文部分
《死圣人与活人民孰重——评戴季陶的发起募款大修孔庙》
(1931年作。 载《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论》,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必须打破道统文统史统治统四个观念》(1933年于武昌华中大学)
《李大钊的思想评介》
(上海《大公报·星期论文》1947年4月26日、5月3日)
《谭嗣同学术思想提要》(《中国建设》月刊1947年第4卷第2期)
《“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实际意义》
(《纪念“五四”六十周年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年版)
《论清末佛学思想的特点》
(《学术月刊》1981年第3期,载《中国佛学论文集》)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思想运动——资产阶级各派主要的反孔反封建传统思想》
(《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又载《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
(《文汇报》1983年3月18日)
《中国各民族的血统与文化——〈中国文明水源头新探〉序》
(《文汇报》1984年4月9日)
《论中国文化的几个重大问题》
(《中国文化研究集刊》1984年第3期)
《论陈垣老师的历史避讳学》
(1934年作。《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1985年第5辑)
《中国现代化与向西方求真理——谈谈中国文化应走的道路》
(《复旦学报》1986年第2期)
《孙中山的中心思想和历史地位》
(孙中山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1期)
《也谈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与匡亚明同志商榷》
(《文汇报》1987年3月10日)
《黄宗羲反君权思想的空前性与现实性》(《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4期)
《孔学研究的三个主要问题》(《人民日报》(海外版)1987年9月22-24日)
《一位被冷落的大思想家——袁枚》(《文史哲》1988年第5期)
《司马迁是寓思想于历史的模范—表面尊孔实则反儒》
(《学术月刊》1988年第9期)
《朱子学研究的新方向》
(《朱熹与中国文化》,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
《墨子思想体系——一位反宗法反宿命反述而不作的伟大思想家》
(《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
《我的两个最高学府》
(《文明的沃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天人合一即各家的托天立论——读钱穆先生最后一篇文章有感》
(《中国文化》1993年第8期)
《我的四点看法——关于“天人合一”及其他》
(《燎望》1995年2月27日)
《今后新文化应当是“辨证发展”——从评价孔墨两家思想到古今中外的批判继承》
(《文史哲》1996年第1期)
《陈寅恪不是“国学大师”》(《文汇报》1997年10月14日)
《〈论语〉真相与有关名著》(《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第3期)
《再说康有为——〈万木草堂遗稿〉序》
(作于1994年1月, 载《康有为研究论集》,青岛出版社1998年7月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