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深刻认同、自觉信服和高度尊崇,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行为准则和实践遵循。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这种信仰的选择与确立不是随意的,而是建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唯物史观的深刻把握与高度认同。脱离开唯物史观,就无法理解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坚定的信仰一直牢牢予以持守。
一、唯物史观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美好社会在未来实现的历史必然性,描绘了个人自由与社会和谐相统一的理想蓝图,从而给人以极大的鼓舞、巨大的信心,在价值观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目标定向作用
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的理性信仰,这一信仰建立在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把握之上。唯物史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最为核心、最为基本、最具深度的组成部分,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精华与红线贯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等各个领域,使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现着一种极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一种极其鲜明的发展思维。唯物史观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对历史发展规律与机制的深刻揭示。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人类社会呈现出一个由低到高的循序发展过程,并将最终发展到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的共产主义大同之境。
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语境中,这种历史的进步观念以及这种美好前景的展示,对苦苦寻求国家救亡与民族解放之道的精英群体的吸引力是极为巨大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民族精英或学习日俄、或仿效欧美,但百日维新昙花一现,辛亥革命未竟全功,封建复辟、军阀混战、列强欺凌,中国救亡之路究竟在何方?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先进的中国人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观念,这种历史观念强调为历次救亡运动所忽视的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强调依据规律的历史的必然进步,既超越了中国传统的循环史观,也超越了进化论传入近代中国后形成的科学性不足的进化史观,给迷茫的国人一种巨大的历史确定性,激发了他们的奋进精神与乐观情绪,点燃了他们的希望和激情。在此,信仰确立的关键不仅仅是理想蓝图的描绘,因为近现代历史上各阶级的救国精英都曾提出过自己的理想蓝图,更关键是唯物史观以强大的理论逻辑使人相信这种蓝图通过奋斗实现的必然性与不可阻挡趋势,所谓革命的乐观主义正由此而来。确实,以必然规律的名义立言具有极强的号召力,能够发挥一种直达人心的振奋作用,给人们在困苦与挣扎中以力量和光明。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通过对唯物史观的理解而确立自己的牢固信仰的。
自从接受唯物史观、确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后,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特别注重对规律的把握,注重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设定自身事业的目标愿景,注重用这样一种建基于规律的愿景进行党内外的意识形态宣传与动员。毛泽东的名篇《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开篇就谈战争规律问题,可谓典型。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也特别强调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并基于这种认识的不断深化提出了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民族复兴等带有强大共识性与凝聚力的使命蓝图,切实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入脑入心入行,使全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时代更为坚定、更为自觉。
二、唯物史观阐发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所具有的主体性、能动性以及伟大作用,使共产党人与普罗大众能够产生一种有效的历史参与感与历史创造感,给信仰者指明了一种奋斗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
列宁曾经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以前的一切唯心史观的根本缺点之一就是没有认识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与之相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高度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尽管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但这种客观规律恰恰是通过人的活动得以体现的,尽管人的活动不能改变规律本身,但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加速或延缓历史的进程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第一次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认可并宣示了人民群众中潜藏的巨大能量,实现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高度理论统一。这种对自身历史主体地位的理解与接受,这种参与历史事件、影响历史发展的切实的主体感,不能不使广大民众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翻身作主人、为了自身利益投身历史进程的冲动与渴望。所谓“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正是这种动员达到的伟大历史效果。
进而言之,对于这种历史主体意识,共产党比广大人民群众体会得更为深刻,这是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于共产党人历史地位的分析,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担负着组织领导无产阶级与广大民众争取解放与发展的伟大历史使命。共产党人比普通民众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更深刻,站得更高、看到更远,理论上最彻底、实践中最坚定,并且共产党人对这种历史使命有着清醒的自我认识。就这种对历史使命的承担以及自觉意识而言,共产党可以称之为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所谓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与把握为前提,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宗旨,以实现自身民族、国家的解放或发展为自觉使命,以推进世界大同、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使命,具有强烈的历史主体意识与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情怀的一种政党类型。这一点,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与实践直至今天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与实践中都可以得到清晰明确的验证。
深刻的规律认知、内化的角色意识、强烈的使命呼唤、勃发的实践豪情催生出共产党人那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奋斗、付出与牺牲意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创造历史的能动作用在共产党人这里得到了最为集中、最为充分的体现。正是在这种奋斗、付出乃至牺牲的过程中,世界得以改造,人民的解放与发展得以实现,伟大历史进程变得可感可塑,由之,个体的小我融进了人民的大我、融进了历史的长河,个体融入集体、现在融入将来、有限融入无限,党员个体感觉自己的行为充满意义,人生价值得以升华。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于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强调赋予了共产党人一种向上、伟大、崇高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对于这种价值观与人生观,毛泽东形象地将之称为“为什么人的问题”:“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共产党员应该具有人类最伟大、最高尚的一切美德,具有明确坚定的党的、无产阶级的立场(即党性、阶级性)。我们的道德之所以伟大,正因为它是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道德”,“我们有无数的共产党员就是这样视死如归地、毫无犹豫地牺牲了他们的一切。‘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必要的时候,对于多数共产党员来说,是被视为当然的事情。这不是由于他们的个人的革命狂热或沽名钓誉,而是由于他们对于社会发展的科学的了解和高度自觉”。可以说,这种对共产党员主体性特别是使命意识的努力激发与有效唤起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得到高度认同并赢得信仰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这种主义尊重人、认可人、为了人,激励信仰者向更高道德境界提升自己,这样一种理论具有强大的魅力。
三、唯物史观突出了现实物质生活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其不仅仅能给人以未来的历史期待,同时还引导关注党员与民众的现实利益诉求,这使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具备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一般认为,唯物史观是一种宏大的历史理论,依照这种理论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探析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蓝图,可以给人以巨大的激励与鼓舞。这种认知当然不错,但唯物史观的意义不止于此,作为一种极具现实意义与高度人文关怀的思想理论,唯物史观同样十分关注当下人们的现实利益诉求,唯物史观首先“唯”的是现实生活之物,而绝不是脱离民众现实利益诉求的高不可及之物。当年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批判资本主义,根本上是因为现实中工人阶级与普通民众深受剥削与异化之苦,而不是为了头脑中理想社会之实现。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者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特别强调要关心民众具体的现实利益诉求。也正是如此,我们党才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强调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强调要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雪中送炭,纾难解困,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
不仅对于人民群众,对于共产党员的现实利益诉求也要予以认真考虑与合理满足。共产党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需要时必须无条件服从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但这并不是说党员没有合理的个体利益。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指出:“党允许党员在不违背党的利益的范围内,去建立他个人的以至家庭的生活,去发展他个人的个性和特长。同时,党在一切可能条件下还要帮助党员根据党的利益的要求,去发展他的个性和特长,给他以适当的工作和条件,以至加以奖励等。”确实,只有建基于现实利益关怀上的信仰才具有扎实的社会心理基础。
四、唯物史观提供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正是在正确认识世界与有效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被更为深刻地理解、更为强烈地感受,从而极大增强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的力量
唯物史观本身就内含特定的分析方法。唯物史观不仅是一种关于社会结构与历史规律的宏观理论体系,在这种理论阐述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也展示了如何认识历史、理解社会的诸多方法,比如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方法、群众史观的分析方法、实践认识论的分析方法等。在此意义上,原理本身就带有方法的意义,我们要努力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解剖现象、阐述理论时那种特定的思维方式与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用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也对当时诸多的历史事件比如路易波拿巴政变等进行了精彩的分析,充分展示了唯物史观所具有的强大洞察与分析能力。
进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特别要求将基本原理与具体的时空条件、与不断变化的实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寻找问题解决之道。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特别强调唯物史观是一种历史的概括抽象,但其与思辨的历史哲学不同,并不提供普遍适用的药方或公式,人们需要做的是运用唯物史观对自己历史时代的生产生活状况进行分析,在正确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来改造世界。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才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以之为指导在对现实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状况、所有制结构状况、社会阶级阶层状况、上层建筑状况的分析中,唯物史观展现了科学方法论的力量。就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而言,正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为指导,才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也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信仰才愈益深入人心。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