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话
史
记
《白话史记》(全译本)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台静农先生的倡议下,汇集了台湾十四所院校六十位学人,经过两年的努力,将《史记》全部语译,凡一百六十万字。由台静农先生题写书名并作序出版。司马迁的《史记》贯穿经传,整理诸子百家,纂述了三代而下以至其当代的史事,为中华民族保存了纪元前千余年的历史文化,这一巨著,是先秦所有典籍无可相比的。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了解自家的历史文化,必读《史记》。惟有透过《史记》的认识,才能真正找出中国人的“根”。但因其文字古质,没有相当学力的人是不易读懂的。
关于《史记》的文化常识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它记载了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黄帝至汉武帝),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史记》与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它们是我国正史的名著。其中《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则是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汉书》共一百篇,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记录了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的史事。其中写得最好人物传记是《苏武传》。
《史记》的地位、影响及成就
后世小说的体裁和叙事方式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史记》中的故事也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史记》的纪传体对后代传记文学影响深远,在史传以外的散文方面,《史记》的影响也日益增长。
《史记》具有高超的叙事艺术。它有着文学性的叙事态度,即“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它由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的人物传记,这些故事往往富于戏剧性。在细节方面《史记》擅长进行虚构,同时首创“互见法” 塑造人物形象。由此,《史记》塑造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司马迁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抛弃了铺张排比,形成淳朴简洁、疏宕从容、变化多端、通俗流畅的散文风格。《史记》中极少用骈俪句法,文句看起来似乎是不太经意的,偶尔甚至有些语病,却很有韵致、很有生气。因为司马迁在叙述中始终是倾注情感的,根据不同的场面,出于不同的心情,语调有时短截急促,有时疏缓从容,有时沉重,有时轻快,有时幽默,有时庄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史记》中的名句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名句故事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干大事的人可以不考虑细微末节,行大礼不避小的责备。
赏析:在鸿门宴上,刘邦担心被项羽手下谋杀,借上厕所之机准备逃走,可又担心没有向项羽辞行,有失礼节,这时樊哙就以此言相劝。刘邦也因此躲过一劫。就当时情形来看,刘邦此举是不得已而为之,在关乎性命的关键时期,也就顾不上什么“细谨”、“小让”。但今天我们应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要想干出一番大事业,对自己平时的一言一行等细微末节也应加以重视,小的过失要时常防范并及时改正,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成就一番宏图伟业。
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史记.晋世家》
释义:提拔外面的人才,不拒绝自己的仇人,推荐家人不回避自己的儿子。
赏析:春秋时,晋国的祁奚不避嫌疑,先后把自己的仇人解狐和自己的儿子祁午举荐给晋悼公,结果二人都很称职。说明推举人才,要真正地做到公正无私,就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和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判定和选用人才。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可凭才参政。
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史记.魏世家》
释义:家境贫寒就会思慕贤惠的妻子,国家动荡就会渴望有才能的宰相。
赏析:魏文侯选相时有两个人选,一个是魏城子,另一个是翟璜。魏文侯不知道该选谁才好,犹豫不决,于是去征求李克的意见。李克说:“平时考察他亲近的人,富贵时考察他交往的人,做官时考察他举荐的人,穷困时考察他不愿意做的事,贫贱时考察他不要的东西。”这里,李克提出了辨别和选拔人才的方法问题。即看以个人操守品德如何,主要是看他面对贫穷和富贵,低贱于腾达时如何为人处事,而不是停他的自吹自擂。只有言行一致的人,表里如一的人,才称得上君子。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担当起扶危定倾,理乱兴治的重任。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史记。春申君列传》
释义:到了应该作出决断的时候,而不能决断,反过来就要遭受祸害了。
赏析:处事果断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意志坚强的表现。处事果断的人,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能够当机立断,善于抓住时机毫不迟疑的采取措施和行动。那些遇事优柔寡断,当决不决,踌躇不前的人,往往会坐失良机。司马迁感叹当初春申君游说秦昭王,以及献身安排楚太子回国,头脑是多么明智。后来却受制于李园,没能采纳朱英的意见,又是何其糊涂,因而当断不断是春申君晚境悲凉的原因,这是后人应引以为戒的深刻教训。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史记。刺客列传》
释义:大丈夫甘愿为了解和赏识自己的人去死,美女情愿为爱慕自己的人修饰容貌。
赏析:晋国人豫让曾服侍范中行氏,不得重用,后作智伯家臣,智伯对他很是尊宠。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所灭,豫让发誓说:“士为知己者死”,于是改名换姓,乔装打扮,多次行刺赵襄子,未果自尽。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揭示出人类一种普遍的知恩图报的心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