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茂盛,男,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56年10月生于沁水县柿庄乡。历史学研究员、经济学博导,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政党史、经济史、山西文化史,现任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专家视角
山西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民族融合的大熔炉、盛唐王朝的隆兴地、明清商票的大本营、华北敌后抗战的中心,山西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刚毅质朴的精神风貌、光照千秋的丰功伟业,享誉华夏,闻名海外。
远古时代,山西是人类初曙的起源地,运城垣曲的“世纪曙猿”化石,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山西是中华圣火传递的起点,芮城西侯度文化遗址的火烧骨,把我国范围内发现的人类用火历史前推了100万年;山西是中华民族总根系中的“直根”,襄汾陶寺遗址,树起了5000年中华文明的伟大丰碑。尧舜禹的活动中心在山西,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造就了上古时代的政治中心和世所惊羡的夏文化。尧舜的禅让风范和大禹的治水精神深深植根于炎黄子民的血液之中,成为华夏民族口口相传的美德、判断政治昌明的标杆和激励后人奋斗的动力。
春秋战国时期,山西先是五霸之一的晋国所在地,分立之后的三晋又都是称雄于当世的大国。从一代雄主晋文侯强势复宗,到晋献公继文绍武开疆拓地,再到晋文公弃怨任贤举善援能,整饬吏治奖励垦殖,改革兵制安众稳政,奠定晋国百年霸业,积累了弃债薄敛、救乏振滞、轻关易道、通商宽农、利器明德、省用厚生的治晋经验,展现了祖业不弃、开拓进取、仁义治理的治国胸怀。
秦统一中国过程中与赵国在山西进行的长平之战,乃战国史上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两国争夺主动权的关键一战,也是当世从举国战乱走向统一的转折点,大大加速了统一的进程。秦统一中国后,始皇三次巡晋,置三十六郡山西有五。西汉建后,演出了卫青七伐匈奴、霍去病六度北伐的悲壮史诗。武帝七巡山西,六祀后土,写下了大气磅礴的《秋风辞》。魏晋分裂云霾笼罩海内,直至南北分朝,“五胡乱华”,战乱频仍,遗祸平民,但客观又促成民族融合之趋向。在中华民族形成史上,山西乃民族融合的熔炉,内迁民族主要活动在山西,融合起于山西,又成于山西,尤其强大的拓跋氏等北方民族在三晋大地集结,造就山西成为民族征战和民族融合的大舞台。
隋朝在经历了隆建骤衰之后,大唐王朝应时而起。山西为李渊的起兵之地和大唐的开朝之源。继“贞观之治”后,有唐一代又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武则天将素有“天下精兵处”美誉和尊为“王业所基,国之根本”的晋阳(太原)定为陪都,诠释了山西的重要地位。唐朝中期,有经天纬地之才的李隆基,在潞州别驾任上赢得了“有德政、善僚属、爱百姓”的好名声。李隆基回朝即位后,虚怀纳谏,励精图治,把大唐天下打造成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盛世”。在唐朝政局稳定的环境下,河东道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国之所资”的粮仓和“国之所用”的市街。
唐末,战争频仍,群雄并起,在黄河流域形成数股割据势力,渐成五代十国。五代中后唐、后晋、后汉均是以太原为基地建立的沙陀王朝,十国中北汉又在山西。在割据混战中,山西成为争夺天下的强藩主镇,“盛则后服,衰则先叛”,显示出宜战宜霸的强者优势。
陈桥兵变赵匡胤自立为帝后,赵宋政权与在山西的北汉政权进行了长达19年的角力和征战。赵匡胤三次派兵出征北汉,甚至使用残酷办法水灌晋阳,晋阳城岿然不动,为人自负的赵匡胤至死未实现对北汉的征服和对山西的统一。赵光义继位后御驾亲征,换采“围城打援”和狂攻乱射的办法,才最后拿下晋阳。与山西接壤的北方马背上的民族契丹、女真,能征惯战,一向觊觎中原,山西首当其冲成为受扰受害最为深重的区域。由于宋辽时期长期的征战,尤其北伐北汉的战争,使山西成为闻名遐迩的古战场,留下了为数众多的古战遗址。
金元时期,完颜阿骨打称帝建金后,两度大规模南侵,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山西民众纷纷组织义军起而抗金,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抗金史诗。“绍兴和议”后,山西全境均为金占。不久,漠北草原上的蒙古族乘机兴起,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国,开始反金战争,山西又成为蒙金争夺焦点。铁木真两次亲征西京大同,蒙古军五度实施对山西的攻略占领,直至灭金统一北方。持久的拉锯战,给山西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给黎民百姓带来了难言的苦楚。然而正是在这瞬息万变、震荡迭起的历史大变动大交融中,山西人民一次次接纳迁来的民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在剑与火的洗礼中,展示出包容万千的生机和活力。
朱元璋定鼎南京建立大明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巩固统治,经“万历清丈”减轻“无地纳粮”的重负后,实行移民垦荒政策,受战乱破坏较少的山西成为移民迁出的主要地区,以洪洞大槐树为集合点的移民,即达数十次之多,人数近百万,是我国历史上长时期、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大范围的外迁移民。大规模的移民,不仅有力促进了中原地区土地开发和资源利用,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明初,政府为防范残元势力的入侵,在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设立“九边”重镇,由此形成巨大的军需市场,为晋商的崛起提供了机遇。后明政府实施“开中法”,又为晋商的崛起提供了政策保障,由此开启了晋商“足迹半天下”“盈利跨欧亚”的商业旅途。明中后期,蒙汉双方消弭战争,“封贡互市”,为晋商的兴盛提供了二次发展的机会。晋商紧紧抓住这些千载难逢的有利机遇,诚信经营,开拓创新,很快将经营范围发展到全国各地。
清入关后,山西是北方反清的主要省份。明大同镇总兵姜瓖投清后又奋起反清,催生了山西抗清的熊熊烈火。清代中叶,朝廷对蒙汉贸易采取较为宽松政策,给山西商人创造了向漠北漠南广阔地区进军的机会,促进了山西旅蒙商人的崛起。中俄《恰克图条约》签定后,晋商依托恰克图中俄贸易的枢纽地位,进入鼎盛时期,不仅在北部、西部边陲地区异常活跃,而且在南部、东部各大城市风生水起;不仅成为称雄国内的最大商帮,而且从内商发展成外商,走出国门,楔入中亚、俄国、朝鲜和日本等国际市场。晋商发展的巅峰是创办票号。平遥商人雷履泰创办“日升昌”票号,尝试用金融票据替代实行了几千年的金银支付手段。“一纸之符信遥传,万两之白银立集”,短期内就赢得了“汇通天下”“九州利赖”的美誉。
近代的山西,是较早襄助民主革命的省份。辛亥革命爆发后,山西乃黄河以北唯一的革命省份。民国初期,山西经历了金永乱晋的短暂混乱,确立了阎锡山的统治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步入正轨,尤其村政建设成绩斐然,被北京政府定为全国模范省。抗战军兴,山西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迅速成为抗击日军侵略的主战场,第二战区被国民政府公布为模范战区,尤其是八路军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后,第二战区发起的抵御日军南侵的忻口战役是国共合作的典范,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太原失守后山西又逐步成为华北敌后战场的战略支点。在日军强势占领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态势下,国民政府的军队仍在中条山和晋西南控制部分领土,八路军更从国军失去的土地上先后开辟了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三大敌后游击根据地,深陷日军于人民战争之汪洋大海。八年抗战,山西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放战争初期,为争取抗战胜利果实,中共果敢发起上党战役,赢得重庆谈判的政治筹码。全面内战爆发后,山西成为外线作战的战略后方,先后动员百万农民支前,十万青年参军,万名干部北上南下;在内线连续发起运城战役、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以摧枯拉朽之势,结束了阎锡山在山西的统治,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西成为全国四大工业基地之一,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山西十有其一。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山西率先试办农业合作社,为全国农业合作化提供了宝贵经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山西制定了建设“两个一千五百万亩高产稳产田”的奋斗目标,在向荒山秃岭要粮的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农业生产先进典型。改革开放后,山西逐步成为全国的能源基地,外调煤炭百亿吨,极大支援了全国的现代化建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