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 年 12 月
【他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谈祥柏先生少年时即好数学, 乐在其中,日久生情,和以数学之理性,文艺之风雅,加之他通晓多国语言,对中西文化精神颇有神会,胡其作品奇境迭出,趣味无穷,独具特色,向来为科普界所推崇,为爱好者所珍藏。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景中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话特别适合谈祥柏先生。谈先生堪称“中国的马丁·加德纳”。他外文功底扎实,对中国文化也是了如指掌,其作品幽默风趣,内容广博,将数学和人文完美结合。无数人读了他的书,即使没走上数学研究的道路,也改变了对数学的错误看法。
——资深编辑田廷彦
【作者简介】
谈祥柏,1930年 5 月出生于上海。中学及大学一直在我国前辈数学家、著名教育家胡敦复先生创办的大同附中大同大学就读。曾任第二军医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现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1990年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表彰为“建国以来,特别是科普作协成立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1996 年 4月获上海市首届“大众科学奖”,同年 5 月著作《奇妙的幻方》一书被评为全国第三届科普作品一等奖。从事数学科普创作已逾半个世纪(第一篇作品发表于1947年),迄今为止正式出版的创作与翻译书籍已达 40种之多,在各种报刊上发表的科普文章将近 1000篇。在专业领域中,比较擅长的是矩阵、组合数学。具有扎实的古文功底与渊博的文史知识,并通晓英、日、德、法及拉丁文等多种语言。著、译代表作有《数学加德纳》、《奇妙的幻方》、《线性规划与对策论》、《宇宙大膨胀》、《SOS 编码纵横谈》等。
【内容简介】
数学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因此它和生活中的人文景观,天文气象,金融理财等方面的知识结下了不解之缘。“生活数学欣赏”丛书意在从上述人们所喜爱的题材出发,展示数学精辟的联系,相互的渗透和应用,从而使人们深深地体会:某一学科的自身发展离不开数学这门工具;数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这是丛书中的第一本,它将数学和文史的知识结合在一起,阐述如何以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某些历史事实和人物;数学思想在处理知识时的哲理理念;文史之美和数学之美的和谐统一。《数学与文史》文字通俗、流畅、典雅,图文并茂,供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
【导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真情与兴会,脉注与绮交,对偶与排比,借景与伏线……大都与数字有着深广的联系。诗、词、曲、赋、传奇、小说、散文、成语、对联……常常嵌着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诗文中的数字犹如点睛之笔, 点一下,全篇皆活。这样的妙趣,在谈祥柏老先生的《数学与文史》一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数学与文史,看似千差万别,但实质相通。谈先生说:我们把数学看作科学,学问的本体与自然的知识应该浑然一体,否则就像印度寓言中的瞎子, 有的摸到大象的肚子,说大象像一堵墙,有的摸到大象的尾巴,说大象像一根绳子。不能片面地理解知识,世界的知识应该融为一体;真的、善的、美的东西应是该一体的。现在学科分类都很细,我们不可能全部掌握,但还是能看出数学与文学的许多相通之处,像文学中的对联和射影几何的对偶原理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数学与文史》一书共收录谈祥柏先生撰写的数学科普文章 59 篇,分成“数的渗透·数文双栖”“笑话幽默·忍俊不禁”“成语俗语·别有洞天”“正史稗官·各取所需”“异体诗歌·对联杂曲”“词学新探”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数的渗透·数文双栖”共收录《黑洞数 123》《套牢古今名人的常数》等 15 篇文章,内容涉猎天文、地理、人文、神话……,可以说包罗万象、海内外罕见。学科的交叉融合,使数学变得形象丰满,血脉畅通。神奇的“西西弗斯数”犹如古希腊时的暴君西西弗斯想要推上山头的巨石,总是在最后一刻回归“黑洞数 123”。能把古今名人都“套牢”的怪异“常数 3998”,暗藏玄机, 或许可以把一些不喜欢数学的都“套牢”。清初女诗人吴绛雪的一首轱辘回文诗“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与镜反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由母夜叉孙二娘开黑店的“十字坡”联想到全国各地不可胜数的“数字地名”,“数字全同的邮政编码”,“出人意料的生日问题”等, 完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人讶异非常。金庸的武侠小说、传奇小说《镜花缘》、《西游记》,古典名著《红楼梦》中蕴含着经典有趣的数学题,把严肃的数学问题变得兴味盎然,加之用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的《教我如何不想他》改编的算题,谈先生把文学与数学融合到浑然天成的地步,足见在他眼中,数学与文史、艺术共生共荣。
第二部分“笑话幽默·忍俊不禁”共收录《二百五》《东方朔的妙论》等 7 篇文章。每篇皆以一个有趣的笑话入题,让人忍俊不禁时切入数学的话题,亦谐亦趣,令人难忘。“二百五”常说,但说起它的来历竟是跟除法有关,真是令人啼笑皆非。汉朝宫廷小丑东方朔却是数学逻辑运用的高人,逻辑妙题古已有之。《咄咄怪事》《气走来宾》把分数在生活中哭笑不得的运用以故事的方式呈现, 妙趣横生。《左右搬家》《我不见了》《谁最幽默》把日常生活中的笑话与数学中的矩阵运算、阶乘、数学变换等联系起来,深入浅出,数学深深地打上的人文的烙印。
第三部分“成语俗语·别有洞天”共收录《成语算式》《洞见症结》等 6 篇文章。成语中包含的大量数字,在谈先生眼里有如嵌在其中的珠玉,为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字所不及,甚至还可用成语、俗语通过算式反映数学关系,真正是别有洞天了。《请君入瓮》与“后发制人”的游戏, 《百尺竿头》与“三阶幻方”,《太虚幻境》与“数学推理”,《红粉骷髅》与“相反数”,……一段貌似离题的成语故事,有点像开胃的佐料,又有点像通幽的曲径,乍一看很发散,最终却都收敛至数学文化上。
第四部分“正史稗官·各取所需”共收录《科举考算术》《容易弄错的日期》等 19 篇文章。“心中有数”应该是未来数学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之一。不是死背硬记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字,而是要学会以用数的慧眼去观察古今, 分析身边的事物。谈先生独具这样的慧眼,他从《聊斋酒令》看到了文字图形的运动和几何变换,从《巧取墨宝》中看到了排列组合,从《猫变狗》的英语变换中看到了二进制计数法,从《殷商帝王的怪名》中看到了基数、序数,从数《清明上河图中》的人数中发现了相似变换和一一对应,从《明代皇帝取名》中发现了数学周期现象,不一而足,但字里行间无不让人感受到谈先生对数学的热爱,正如他自己所言:做学问最紧要的就是热爱。
第五部分“异体诗歌·对联杂曲”共收录《启蒙儿童学古诗》《悉尼儿歌》等 11 篇文章。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诗的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都是其他文体无法比拟的,数字古诗、儿歌、十七字诗、日本俳句、半字诗、宝塔诗、对联、无情对、“山”形诗、步步缩字体,诗中有数,数中有诗,文字之美与数字之美交相辉映,浑然天成。
第六部分“词学新探”共收录《最短的词和最长的词》《词的广谱性》2 篇文章。词是长短句的诗,词的长短是否蕴含一些数学规律,谈先生从新的视角去解读词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叶韵、声调等,又从词的广谱连续性去研究词的字数,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数学与文史》呈现了数学的另一种风景,细细读来,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中小学教师都可从中获益良多,无论是助力课程建设,还是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亦或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它都有其独到的价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