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掌故?就是指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遗闻轶事。静宁自古多名人,如汉代相马人才杨子阿,抗金名将吴玠、刘琦,明代书法家杨仪,清代隐士、《庄浪县志》编修李敏盛,康熙年间静宁知州黄廷钰,书画诗文世家刘氏家族,教育世家王氏家族,传奇名人受云亭,齐白石弟子赵西岩,国务院参事李世军等,在他们身上曾发生过许多遗闻轶事,本栏目搜寻部分,以飨读者。
静宁虽地处偏鄙,但明清之际,累多世族,一门之内常有多人博得功名,仕途显达。马襄世族,明万历至清康熙,据不完全统计,就有举人五名,各类贡生二十六名。慕天颜家族仅进士就有五名,贡生、举人多名,官至督抚大员。江锭家族祖上多选贡,江锭以下多举人。叶桂家族则也是几人进士,贡生多人。王源瀚家族一门三进士,一武举,五贡生,三监生。刘曰萃家族也是世族之一,但成就主要在书画诗文上,刘曰萃之前,从有记载的四代之内都没有考取到什么,只是在地方上享有声望。
刘曰萃,字正占,号三梅,生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性敏,器识豪迈,自小就在母亲江瑞芝(字天香,江锭孙,江自岷女)的严加管教之下,博览群书,诗书俱佳,但科考不顺,嘉庆五年(1801)三十九岁时才中了个恩科副榜,此后便似再无心功名,而是专于书画,终领静宁书法之风。自后刘家多人也被议为专于书画而淡薄功名。但关于刘曰萃教子的一件小事却流传了下来,很有些味道。
刘曰萃只有一个儿子,名叫刘伯鶠,生于1784年,父亲中副榜时他已十七岁,自然已经有些时间和父亲一起为考取功名而努力。他对这个儿子管教极严,一年到头都不让出门,就是在家读书,可怜伯鶠终年不见青山绿水,硬是被关成了一个面黄肌瘦的文弱书生,伯鶠的母亲看着心疼,多次劝说都没用。彼时刘曰萃已在地方上名盛一时,所作诗文被亲友传唱,而书法上也与县上名家叶桂父子往来繁盛。功名不高,但对自己的才华是自视不低的,他的兄长刘曰豫编写了一本家谱,在序文中特意说到拿了家谱去给胞弟曰萃看,甚得胞弟满意,曰豫的言辞之间已很为高兴。所以在对待教育儿子这个事情上,刘曰萃当然也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到了嘉庆癸酉即1813年,伯鶠已经二十九岁了,终于中了副榜,十来年的努力有了一个结果,他是非常欣喜的,想着父亲肯定也会非常高兴,当他兴冲冲地回去禀告父亲大人时,刘曰萃正俯身在案几上写诗,他头也没回,抓起砚台反身就朝儿子砸了过来,还大骂道:“你要么中一个正的,要么就别中,你怎么和我一样中了个副榜呢?我们父子两个难道一辈子就只能中个副榜吗?”刘曰萃确实再没有机会了,这一年他已五十一岁,醉心于诗文书画,但内心的伤痕显然被儿子无意中揭开了。伯鶠被父亲的一砚台砸得快晕了过去,为了父亲的心病,伯鶠又刻苦读书,于道光辛巳年即1821年中了恩科举人,这个时候刘曰萃已去世两年了。
以上事迹记载于刘子安撰《刘曰萃传》中,人们几乎已经忘记了他曾经取得了什么功名,有多么要紧,但“反身以砚击子”的一个动作和他的书画诗文却久传于后世,待人揣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