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冰
能让人常读常新的书是不多的,能让人常读常新的书店就更少了。
在我的视野中,南京的先锋书店可以算一家这样的书店。它有点像西方的百科全书,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推出新的“增订版”,篇幅大大增加,内容更为丰富,但理念不变,传播知识、崇尚文明的理念不变。它的早期版本,已经成为历史,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但最近的几个版本仍并存着;有的人迫不及待地投向新版本,也有的人还依恋着用惯了的旧版本。
先锋书店留在读者记忆中的,有多个版本。一个是作为先锋书店发祥之地的太平南路店,一个是被莘莘学子们称为“南京大学第二图书馆”的广州路店,一个是抢摊新街口地铁站、为时尚白领打造的东方商城店,而现在并存于南京的则有最新一版的五台山店和龙江店。我常去的五台山店,有三千多平方米的店面,在南京的书店里或许算不上有什么“大”优势,然而它长,长到一百几十米,长到一侧可以容纳数万种图书,一侧可以陈列数百张关于书店、关于阅读的大图片,这就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读书之路,如同人的读书生涯一样漫长的书乡旅程。其间那一个个带座位的平台,仿佛供远行人小憩的驿站。一本好书总是很容易被读完,总是会让人觉得它太薄;一个好书店也是这样,总是让人觉得它太小,太快地走到了头。但是这条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先锋读书之路,足以让每一位爱书人流浪到精疲力竭,流浪到天长地久,而精神却得到空前的充实。
我使用“流浪”这个词,是因为先锋书店的格言,“大地上的异乡者”,太容易让人想到流浪。人生活在大地上,但是人的精神,不能停留在地面上;每一个追求精神家园的人,都会将自己的立足之处视为异乡。这种理解,与店主钱晓华的理解可能不大一样。诗无达诂,每一位走进先锋书店的人,对这诗化的语言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但在流浪这个层面上,我想大家会是一致的。
钱晓华的先锋理念,也许就在于此。谁也不可能为精神流浪者提供一个长久的栖身之地,但是可以为他们提供一条无尽的流浪之路。这就更有文化宽容精神,更有人性关怀的意味。
信奉这格言的钱晓华是一位诗人,或者说是一个充满诗性的人。他写诗,不是用笔。他的作品是先锋书店。他抽出自己的肋骨来写这首诗,他用十五年的时间将这首诗写到第八行,每一行都给读书人留下深刻的记忆。这是当代中国不可忽略的“先锋派”诗歌,也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最具现场意义的“先锋派诗歌”。
开一家好书店不容易。就像一掷百万购下万种图书,未必就能成为一个藏书家;一掷亿万开设一家大书店,也未必就会是一个好书店。先锋书店开放在每一个人的面前,可以说没有秘密可言,然而至今没有人能克隆出第二个“先锋”来。先锋书店的创业发展,固然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实基础,也更由于钱晓华不竭的开创精神。从店面设计到内部管理,从选择图书到沟通读者,每个环节上都显示出的那种奔放激情和活力,或许就是先锋的最大秘密。如果说钱晓华也是一个流浪者,那么先锋书店就是他永无止尽的流浪之路。不仅是为了赚钱,赚钱未必要开书店,更无须永远开书店;不仅是为了爱书,爱书未必要开书店,更无须开这样多、这样大的书店。他的目标就是开好书店。只有在书店里,他才有回家的感觉;书店已经成为他的生活和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份。
我可以说是看着先锋书店长大的,就像邻家的孩子,昨天还在骑竹马,今日已经驾长风。尽管作为旁观者,先锋书店所遭遇的那些艰辛和磨难,仍然令人刻骨铭心。前几年,某些愚顽荒谬的城市管理者,对南京新旧图书业的歧视,到了出人意料的地步。即如广州路口墙头上那个先锋书店的标志牌,居然会成为某些人的眼中钉。当其时,南京城中奇丑无比的商业广告不止一处,新街口当街坑人、公然行骗成为不治痼疾,这些人无所作为,惟独对于一块成为区域文化标志的书店标记,必欲拆之而后快,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理。应该说,新世纪十年,先锋书店在南京的迅速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社会人文精神成长的一种反映。
坦率地说,对于先锋书店的每一次“增订再版”,我都曾不无担忧。一家民营书店在发展中,有着太多的难处;规模越大,运转就越艰巨。钱晓华推动这部机器,更多地是靠自己的意志力和献身精神,他是以自己的心血作为润滑剂的。钱晓华是个有着宗教情结的人,去年被评为“中国最美书店”的五台山店,乍看上去,就颇有些教堂的氛围。但他的上帝是书,他的灵魂也是书。所以他的灵魂与上帝融洽无间,他的奉献也就是他的收获,任何宗教都无法达到这种境界。值得庆幸的是,今天的先锋书店,已经不是钱晓华一个人在拼搏,他的身边已经聚合了一群高品位的年轻人,组成了一个特别能奋斗的先锋团队。先锋书店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高层次的平台,而他们在这平台上放飞自己炫丽的理想,也使先锋书店更加璀璨多姿。
更坦率地说,先锋书店还不是我心中最理想的书店。其实每一个读书人,心头都会有一家理想的书店。我理想中的书店不必那么大,图书品种也不必那么多,有我正需要的就成,甚至无须那么多的读者光顾,只要有若干同好,经常一起坐坐,喝茶聊天,互通有无,大家都不累。然而这已经太像一间书房。说白了,我的“书店”是为一个人设计的,钱晓华的书店是为广大读书人、爱书人设计的,充分考虑到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人的需要,是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的书店。看到不少大学生把那里当成图书馆一样,占一张小桌读书、温课,甚至倚在沙发上小憩,心中不由得泛出暖意。有时记者相约择地做采访,我首先便会想到先锋书店;女儿在电视台做编导,第一部作品选择的外景地,就是先锋书店。钱晓华当然也有自己的书房,他甚至每天晚上都会去逛别人的书店,搜求自己要读的书。时常听他在电话中得意他的收获,淘书与读书的收获,恍惚间会觉得这是另一个钱晓华,不是那个开书店的人,而是一个纯粹的读书人。然而谁能断言,他的阅读与他的书店没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呢。当然,钱晓华更不会放过阅读书店的机会。近年他去了几趟台湾,那真是把别人花在饭桌上的时间,都耗在了书店里,几天内他居然能走访一百家书店,拍下了近千张照片。海外同行的书业理念和经营方式,都成了他的营养和财富,使得此后的先锋书店更加耐读。
所以,我虽然在先锋书店买书不算多,但隔一段时间也总要去走一走、坐一坐,翻一翻这部常读常新的大书。因为,阅读先锋书店,阅读钱晓华,不仅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新书,可以了解图书出版的最新动态,可以了解图书经营的最新状况,更重要的是,可以体味一回先锋精神——这该是每个追求崇高的文化人都会需要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