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四将图左三为刘光世
刘光世,字平叔,保安军(今属陕西志丹)人,南宋著名将领,和张浚、韩世忠、岳飞等齐名,号称“中兴四将”之一,当时,刘光世名气不如张浚、韩世忠,却位列岳飞之上。
刘光世出身武将世家,父亲刘延庆曾任职镇海节度使,宋徽宗在位时期,以父荫入朝为官,历任防御使、郎延路兵马都监等官职。
张凌赫(张浚为什么跪在岳飞墓前)
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奉命跟随父亲刘延庆镇压方腊起义。
刘光世因功升任耀州观察使、鄜[fū]延路兵马钤辖。
宣和四年(1122年),刘光世再次奉命跟随父亲攻打辽国,夺取易州,因功升任奉国军承宣使。
金人大举南侵的时候,刘光世与韩世忠一起镇守江南一带,多次击退敌军,立下战功,后升任司检校太保、殿前都指挥使,受封荣国公。
绍兴七年(1137年),刘光世因病被罢免兵权,绍兴十年(1140年)出任三京招抚处置使,绍兴十一年被降为太保、万寿观使。
绍兴十二年(1142年),刘光世病逝,时年五十四岁,朝廷追赠太师,谥号武僖,后被追封为安城郡王、鄜[fū]王,为异姓七王之首。
刘光世生前身后均享殊荣,而实际上后世对他的评价却很差,可谓饱受诟病。称其“御军姑息,无克复志”,消极抵御金兵,没有复兴大宋的志向。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国五百骑兵追捕康王赵构(即后来的宋高宗),赵构渡江南逃。
刘光世率部击溃金兵,因功升任行在五军制置使,负责镇守镇江府,不久再次升职为殿前都指挥使,成了皇帝御林军的最高统帅。
当年九月,金兵渡过长江,刘光世没有迎击敌寇,反而率部向南逃窜。
建炎四年(1130年),刘光世任职都统制,兼任两浙路安抚使、镇江知府,金国大将完颜昌攻占楚州,皇帝诏命刘光世驰援,刘光世却违抗圣旨,没有全力以赴,仅仅派了王德等率一些弱旅袭扰而已。
绍兴六年(1136年)秋十月,伪齐军渡过淮河进攻南宋,刘光世再度弃城向南逃窜,后在右相、都督张浚的威逼之下,被迫率军返回迎敌,部将王德、郦琼等人大败伪齐军,刘光世竟因此立下战功。
刘光世一向消极抗金,对金人心存畏惧,朝廷每次诏令他的部曲靠近边境,而他却常常违抗圣旨,设法逃避。
刘光世治军不严,手下将士中有很多出身流寇、叛军,因此军纪涣散,数量上虽然在当时最多,战斗力却一如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
刘光世还常常虚报部下人数,贪占军中费用,作战时从来不身先士卒,总是躲在后方,以便于战事不利的时候方便逃跑,他的行为引发很多大臣的不满。
宋高宗也不是不清楚这一点,考虑到政权一直不稳定,因此,李光世多次违抗圣旨逃跑,朝廷都没有追究其消极抗战的责任,而右相兼都督的张浚却极为不满,多次请求朝廷追究刘光世的责任。
绍兴六年(1136年),张浚上奏称:“刘光世骄惰不战,不可为大将,请罢之!”
而左相赵鼎出来唱反调,他说:刘光世是“将家子,将率士卒多出其门下,若无故罢之,恐人心不可。”宋高宗最终还是听信了赵鼎的谏言。
绍兴七年(1137年),不死心的张浚再次弹劾刘光世:“沉酣酒色,不恤国事,语以恢复,意气拂然,乞赐罢斥,以儆将帅!
”这一次,宋高宗有些恼火,于是将刘光世降至少师、万寿观使,其部众收归都督府掌控。
如此一来,果如赵鼎预料的那样,郦琼等诸多武将大为不满,煽动军心,带着部下五千人投降了伪齐军,同时裹挟其他将领的部众四万多人降敌。
刘光世先前的部众几乎全军覆没,仅剩下王德所部区区八千人马。
宋高宗
绍兴八年(1139年)冬,宋金达成合议,宋高宗认为刘光世对双方和平有贡献,于是就赐号“和众辅国功臣”,封为雍国公,升任陕西宣抚使。
宋高宗的昏聩,造成刘光世一类的奸佞成了朝中的香饽饽,而忠心为国,主张抗金的忠臣反而成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
南宋名儒朱熹对刘光世的评价非常恰当——“光世在当时贪财好色,无与为比,军政极是弛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