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杨静 通讯员 李文瑶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9周年,而杭州西湖边,也藏着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和革命情怀。
7月9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客户端170俱乐部走读杭州系列活动,趁雨后初晴再出发。
市中心的小车桥车站,曾是浙江陆军监狱所在;教场路路名的由来,竟是这里曾有清旗营教场。
北山街84号的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则是见证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初稿的诞生,而这份初稿也被命名为“西湖稿”。
这趟看似枯燥的爱国之行,却让走读爱好者们受益匪浅。每天经过的街头巷尾,实则处处是历史的印记,时代的折痕。
【熙熙攘攘的小车桥车站,曾是浙江陆军监狱所在】
早上八点多,走读爱好者先后到达指定的集合点,小车桥车站就是此次走读之旅第一个纪念点。
以前,老杭州吓唬孩子,经常说把你带到小车桥,啥意思呢?
走读的领头大哥陶德富老师解释,原来小车桥曾是浙江陆军监狱所在,当时从庆春路到环城西路、望湖宾馆这一带都被国民党作为监狱所征用。
浙江陆军监狱建于民国元年(1912)5月19日,是在前清的按史狱署旧址上建立的,更早的时候,这里是南宋大理寺所在地,一代忠臣岳飞就屈死在大理寺风波亭。
据长篇报告文学《陆军监狱》记载,1927-1937年期间,浙江有1500多名共产党员、
共青团员被关押在这里,而当时,浙江省的全部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仅为1740名。
如今,小车桥公交站旁,一块伫立在花丛中的花岗岩大石碑静静述说着过去的故事。
而在云居山则建有积义亭,讲述浙江陆军监狱革命烈士牺牲纪念亭,碑文由陈云题写。
【志愿军雕像】
1954年,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杭州在西湖湖滨竖立了一座志愿军雕像。
只见志愿军战士挎枪警惕地守卫在阵地上,眼神坚定地望向远方。
走读三巨头之一,许转运老师的父亲就曾是当时抗美援朝杭州铁路系统的十人之一。为了不让家人担心,明明是去前线开火车,他告诉家人只是出差。
父亲去抗美援朝时,许转运只有四岁。在此期间,政府对他们家也非常关照,送了不少物资。直到现在,许师傅手上还有一张父亲战场凯旋后的照片。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征朝鲜70周年,无数人重新缅怀先辈们的光辉事迹,走读爱好者纷纷从记忆中搜寻抗美援朝相关电影和歌曲,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
【淞沪战役国军八十八师阵亡将士纪念碑】
湖滨路学士路路口附近的四公园,便是杭州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原名“一二八陆军第八十八师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所在。
1932年1月28日,日本在上海发动了淞沪事变。驻扎在上海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为支援十九路军,驻浙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十八师与驻南京第八十七师组建成精锐的第5军,在张治中将军的率领下驰援上海。
在2月20日至22日的庙行镇防御战中,八十八师与友军配合,血战两昼夜,重创日军,创造了淞沪抗战中我军最辉煌的战绩。
此次战役,八十八师伤亡官兵近两千名。
1932年,杭州画家周天初等发起筹款,著名雕塑家刘开渠亲手创作,完成了杭州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以纪念在淞沪抗战中牺牲的国民革命军将士。
纪念碑上部为两个立像,军官手握望远镜,右手指向东方。士兵手握步枪作冲锋状。底座四块浮雕分别为《纪念》、《抵抗》、《冲锋》、《继续杀敌》,表现爱国志士英勇抗敌和人民对殉难者哀悼的情景。
【你知道吗?杭州曾有个清旗营教场】
在海华、教场路对面,设置有表现元教场和清旗营的旗杆、火炮模型并有古城墙标志。相比边上环城西路来来往往的车辆,这里静谧而雅致。
为何在此有这样的设备?
原来,该地为南宋时小朝廷供奉祖先衣冠牌位的景灵宫及钱塘县治故基,元时改为教场,明代仍从旧例,到了清代成为旗下营(满洲驻防营城)。
从前,杭州城的西湖本是隔开的,城墙依湖而建,出了城门才能进入湖区,到了民国才陆续拆了城墙,使城湖合一,形成现在的格局。
如今,虽然城墙拆除了,但在西湖边驻军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教场路的路名也因此而来。很多走读爱好者都感慨,经常在此经过,却很少注意有这样一段故事和意义。
【坚匏别墅】
行至西湖,雨过天晴的西湖格外动人,这次的荷花也比上次赏荷时要更为茂盛。
坚匏别墅又名小刘庄、小莲庄,为清末民初江南巨富刘锦藻所建,因刘锦藻晚年号“坚匏庵”得名。
别墅坐北朝南,南出西湖,北临保俶塔,依山傍湖,占地极大,光是北山街上的门牌就有29、31、32之多。20世纪30年代,坚匏别墅曾是国民党要员,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陈布雷的官邸。
刘锦藻父亲是清代中晚期商人,南浔“四象”之首,浙江湖州府南浔人刘镛。刘镛有四个儿子,老大早逝,老二刘锦藻是刘家的代表人物,无论从文从商,都是刘家最出色的。
刘锦藻14岁成秀才,28岁中举人,34岁中进士,但很快以父亲去世为名辞官,回浙江做生意。
他在南浔办电灯公司,在杭州发起成立浙江铁路公司,还参与创办浙江兴业银行。
辛亥革命后,他辞去所有职务,开始遍游名山大川。大长见识后,他回来造起了自己的庄园,南浔有小莲庄,杭州则是坚匏别墅。
岸边的一棵树倒下去了,可它仍然坚强在水中活着
坚匏别墅精工细作了26年,抗战前夕才全部完工。如今园内建筑零落,沿街围墙却依然勾勒着湖边的曲线。一堵朴素的白色花墙,静静地把近百年的时光隔断,陶德富老师特意提前联系,带着走读爱好者进入其中一探究竟,近距离地读到了一座建筑对历史的述说。
除了坚匏别墅,南浔刘家在杭州曾留下不少建筑。刘锦藻弟弟的孤云草舍建于 1912年,是北山街上最早的欧式洋房。
而大佛寺上面原来有一座留余草堂,是刘锦藻儿子刘承干在杭州建造的藏书楼,解放初拆掉了。据说,北山街84号里面还有一座不为人知的“刘宅”。
【五四宪法历史陈列馆】
在北山街84号,有个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每天,无数游人从这里经过,但这些陈列资料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很少有人知道,杭州其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地。
1898年的戊戌变法拉开了近代中国立宪运动的序幕。辛亥革命爆发后,从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一直到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近代中国宪法命途多舛,几经艰辛与坎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上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
1953年底,毛泽东主席在来杭的火车上对随行人员说:“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
1953年12月27日,毛泽东抵达杭州,入住了刘庄。此后从1953年12月28日至1954年3月14日,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小组在杭州度过了77个日夜,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草案初稿(史称“西湖稿”),为宪法草案的修改完善和宪法的正式诞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每天午后三点,毛泽东便从刘庄出发,来到北山街84号大院30号楼的平房里办公,宪法起草小组其他成员在东侧的主楼里办公,往往一干就是一个通宵。
如今,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里的会议室是曾经毛主席和宪法起草小组成员开会讨论的地方。而在“西湖稿”起草期间,他还曾在会客室接待重要客人。
在“西湖稿”起草过程中,每一章、每一节、每一条,毛泽东都亲自参加讨论,对草案的每一部分内容反复进行研究和论证,许多条款还是毛泽东亲自起草的。其曾在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表示,“西湖稿”前后曾有七八稿,反复研究、不厌其详。
1197名代表,1197张同意票。195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全票同意的结果通过了新中国第一步宪法。
五四宪法的通过与实施,推进了人民民主政权建设的发展完善,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新纪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