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春桃)
楚国名将有哪些(楚国名将排名)
春秋未期在楚国、吴国、越国戏剧性历史较量中的三位荆州籍名人
余大中
春秋未期,楚国、吴国、越国发生了一幕又一幕戏剧性的历史较量,波云诡谲,跌宕起伏,曲折离奇,与楚国郢都和椒邑(今均属湖北荆州)出生的三位名人伍子胥、申包胥、伯嚭的所作所为息息相关。一次又一次撼动社会民族国家命运的“蝴蝶效应”,都是由微小的个人生活和情感变化带动整个历史系统的长期的巨大连锁反应。
楚国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大约在前1042年-1021年,楚人首领熊绎被封为子爵,建立楚国。经过几百年发展,筚路蓝缕,辛勤开发,在楚成王时开始崛起,奄有江汉,不断兼并周边各小诸侯国,周天子赐胙,命楚国镇守中南。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前690年,楚文王熊赀从丹阳(今属湖北丹江口)迁都郢都(今属湖北荆州),开启了荆州作为楚国都城411年的漫长历程。楚庄王时,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但到楚平王时,却因贪恋女色,重用佞臣,滥杀忠臣,迫使伍子胥、伯嚭出逃,从而把楚国引向歧途,也引发楚国、吴国、越国的一场又一场错综复杂的激烈争斗。
而吴国,位于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越国,封地处欧余山之南,主要以绍兴禹王陵为中心,到越王勾践时,失败与屈辱交织,成为反败为胜、敢于拼搏的楷模。如果论综合实力,春秋未期以楚国、吴国、越国为先后顺序。而最终演变的结果,却令人瞠目、难以想象。
在此,以伍子胥、申包胥、伯嚭三位名人为中心,剖析当时楚国、吴国、越国此消彼长、互相征伐的基本情况,认识忠臣和奸臣在这些政治、军事、经济斗争中的策略技巧以及所发挥的正反两方面的关键作用,总结历史的有益经验和沉痛教训,以史为鉴。
(作者:崔逢春)
一、绝孝纯忠伍子胥
伍子胥(前559年—前484年),本名伍员,字子胥,楚国椒邑(今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谋略家、军事家。因为伍子胥被封于申(今黄浦江下游一带),世人称为“申胥”。
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太子建太傅,因受费无忌谗害,伍奢与其长子伍尚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前506年,伍子胥与孙武带兵攻入楚国郢都,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西破强楚,北败徐国、鲁国、齐国,成为诸侯一霸。阖闾去世后,其子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劝谏,反而听信太宰伯嚭谗言,认定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前484年,夫差送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
关于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等史料有详细记载。史上对于伍子胥的评价,有褒有贬,褒多贬少。贬伍子胥的理由,明代学者邵宝的言论颇具代表性:“伍子胥孝知有亲而不知有国,仇一人而戕一国,卒之流毒宗社,不亦甚哉!”
褒伍子胥的评论,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的言论颇具代表性:“伍子胥绝孝纯忠,惊天震地,楚之烈也。”
而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的评论则甚为理性和深刻:“太史公曰: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司马迁认为,怨毒对于人类来说实在是厉害!国君尚且不能与臣子结下怨毒,何况地位相同的人!假如伍子胥与父亲伍奢一同死去,与蝼蚁有什么区别。放弃小义,洗雪大耻,名传后世,何等悲壮!伍子胥在江边困窘危急时,在路上沿途乞讨时,难道曾经片刻忘掉郢都的仇恨?所以说,克制忍耐,成就功名,不是壮烈丈夫,谁又能做得到?
当代“历史心理小说第一人”陈禹安,曾经撰著其名为《鞭楚》《辱越》《吞吴》的“心理吴越三部曲”,对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和心路历程予以形象生动的描述。
笔者赞同李贽和司马迁的观点,所以用“绝孝纯忠伍子胥”为标题。在此,也借用陈禹安“鞭楚”“辱越”“吞吴”等名词,简述几件关于伍子胥的史实和传说。
楚平王和费无忌是“鞭楚”事件的始作俑者。楚平王(?―前516年),芈姓,熊氏,名弃疾,继位后改名居,前528年至前516年在位。费无忌与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同事,为太子少傅,共同教导辅佐太子建。楚平王派费无忌出差秦国,迎接秦国公主孟赢,准备与太子建结婚。费无忌看到孟赢非常漂亮,就拍楚平王马屁,劝楚平王自己娶了孟赢。费无忌虽然讨好了楚平王,却担心太子建将来继大位后对他报复,于是千方百计离间楚平王和太子建的父子关系,并鼓动楚平王杀害无辜忠臣伍奢和其长子伍尚,导致太子建被废而亡命他乡。伍子胥不甘心被昏君奸臣夺去性命,怀着对故国故土的深仇大恨,逃到与楚为敌的吴国,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力助公子光成功刺杀吴王僚,公子光登上吴王宝座,即为吴王阖闾。16年后,伍子胥协同孙武率领吴兵攻入楚国郢都,为父兄报仇雪恨,是为绝孝之举。
当初伍子胥从楚国逃往吴国,充满困难和危险。因为太子建在宋国,伍子胥前去投靠,但遇上宋国内乱,只好与太子建再奔郑国。到了郑国,太子建和晋国大夫中行寅合作,打算推翻郑定公,被郑定公所杀,伍子胥则带着太子建之子公子胜投奔吴国。途经陈国出昭关,留下伍子胥“一夜白头”的传说。一次,伍子胥饥困交加,看见浣纱姑娘竹筐里有饭。于是上前求乞,姑娘慨然相赠。伍子胥饱餐后,要求对方为他保密。姑娘随即抱起一块石头投水而死。后来伍子胥想报恩,但不知姑娘家地址,就把千金投入她当时跳水的地方,留下“千金小姐”的传说。伍子胥逃到长江边,焦急万分之时,一条小船急速驶来。渔翁连声呼他上船,将伍子胥载到对岸,伍子胥解下祖传宝剑“七星龙渊”相赠。渔翁仰天长叹:“救你只因你是国家忠良,而你疑我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剑表示高洁。”说完横剑自刎,留下“七星龙渊”的传说。
伍子胥振兴吴国,为“辱越”奠定了坚实基础。越国是吴国的南方邻国,实力不如吴国,受尽吴国欺凌。前496年,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大战,拇趾中箭,伤重不治。去世之前,阖闾嘱咐儿子夫差,千万别忘杀父之仇,并托负伍子胥辅佐少君,封他最高爵位——相国公。吴王夫差继位后打败越国,越王勾践投降,伍子胥认为应该趁胜追击而一举消灭越国。但是,越国大夫文种献金钱美女之计,争取到吴王夫差宠臣伯噽的支持,让夫差否决了伍子胥将越国赶尽杀绝的主张。而只是勒令勾践和夫人到吴国当奴隶,为阖闾守墓,从人格上羞辱越王。
其实,吴国之所以有实力“辱越”,伍子胥功不可没。吴国最初封地在今江苏省北部地区,后来都城南迁至长江北岸,与位于上游的楚国经常交战,都城受到威胁。伍子胥建议吴王阖闾迁都长江以南、太湖以东的姑苏(今属江苏苏州)。伍子胥亲率人马,构筑了周长47里的“阖闾大城”和周长10里的“阖闾小城”,成为吴国绝佳的大后方。伍子胥还率众开挖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江,疏通“胥溪”和“胥浦”,避免吴地水患,便利漕运灌溉。吴国六万水军,由太湖出发,沿胥溪悄悄西进,突然出现在巢湖楚军面前,结果五战五捷。著名军事家、“兵圣”孙武来到吴国,经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伍子胥与孙武一起,招兵买马,日夜操练。吴王阖闾采纳伍子胥和孙武的意见,把吴军一分为三,轮番袭扰楚国。经过几年时间,吴楚决战时机成熟。吴军先是攻占原属楚国的舒城,然后西出大别山,直逼汉水。经过“柏举之战”,吴军大败楚军,攻入楚都郢都。由此可见,伍子胥对吴国是纯忠的。
如果伍子胥不死,完全可以避免“吞吴”悲剧。吴王夫差为伯嚭所谗,不听伍子胥“联齐灭越”的主张,反而准备全力讨伐齐国,并派遣伍子胥出使齐国“下战书”。伍子胥觉得吴国末日将至,于是将儿子托付给鲍叔牙后代、齐国大夫鲍牧,然后返回吴国。伯嚭乘机诬陷伍子胥私通敌国,有谋反之心,夫差赠剑赐死伍子胥。
笔者曾经整理《端午节由来的十种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因为五月初五那天,吴王夫差把伍子胥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钱塘江中。吴国百姓哀怜伍子胥的绝孝纯忠,为其在江边立祠,命名为“胥山”。南梁宗懔《荆州岁时记》记载,端午节就是为了迎接“涛神”伍员。《后汉书》写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后来,江苏浙江一带,每逢端午,逆流而上,各种仪式,悼念伍员。
(摄影:春桃)
二、忠贤典范申包胥
申包胥,申氏,名包胥。生卒年待考。楚国椒邑(今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人。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前506年,申包胥昔日同乡好友伍子胥率领吴国军队攻入楚国郢都,掘楚平王墓鞭尸,楚平王之子楚昭王出逃。申包胥到秦国请求帮助,在秦国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国君主秦哀公,是为史上有名的“哭秦庭”。在秦国帮助下,楚昭王得以复国,准备封赏申包胥,但是申包胥坚持不予接受,带着一家老小逃进山里过起隐居生活。关于申包胥的生平事迹,尤其是“哭秦庭”的过程,司马迁的《史记》、左丘明的《左传》等史料有着比较详细的记载,后世皆称赞申包胥为中国历史上的忠贤典范。笔者拟从三个方面概述申包胥的忠贤之举。
其一,申包胥对待同乡好友伍子胥的忠贤之举
《左传·定公四年》中有这样的记载:“初,伍员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由此可见,伍子胥与申包胥既有同乡之谊,又有挚友之情。面对伍子胥凄惨不幸的遭遇和必亡楚国的誓言,申包胥的第一个态度是:“勉之!”勉者,鼓励支持也。申包胥鼓励支持伍子胥为父兄报仇雪恨,这是对同乡好友的忠贤之举。申包胥的第二个态度是:“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也就是说,如果你伍子胥能够灭掉楚国,我申包胥则必定能够振兴楚国,这是对国家的忠贤之举。这两种似乎矛盾的忠贤之举,申包胥却拿捏得十分到位。
《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子胥率领吴国军队攻入楚国国都郢都并掘楚平王墓鞭尸后,申包胥虽然逃亡于大山之中,但还是派人前去劝诫伍子胥:“子之报雠,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申包胥认为,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伍子胥如今走到侮辱死人的地步,实在是做得太过分,难道不是丧天害理达到极点了么!
其二,申包胥对待楚国以及楚昭王的忠贤之举
对于申包胥的劝诫,伍子胥不屑一顾。《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伍子胥对申包胥派来的人说,替我告诉申包胥:“我就像太阳快落山但路途却遥远,所以必须倒行逆施。”面对这样的局面,申包胥觉得,自己已经无法说服伍子胥,只有依靠坚强有力的外援方可解决问题。于是决定前往秦国搬救兵,其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楚昭王乃楚平王与秦国公主孟赢所生之子,是秦哀公的外孙,与秦国有着难以割舍的血缘关系;二是当时只有秦国或者晋国有实力帮助楚国赶走吴军,而晋国与楚国长期争霸,吴国则是晋国扶植起来削弱楚国的,也就是说晋国巴不得楚国灭亡,而且正在边上看笑话呢,何谈“帮助”二字。
当时,情况十分紧急而又十分危险,申包胥“跋涉谷行,上峭山,赴深溪,游川水,犯津关,躐蒙笼,蹶沙石,跖达膝曾茧重胝,七日七夜,至于秦庭。”但是,申包胥虽然经过千山万水和千辛万苦,终于到达秦国国都,而秦哀公刚开始却犹豫不决,没有任何积极的态度。为了感化秦哀公,申包胥便采取了突出一个“哭”字的战略和战术,由衷地做出“哭秦庭”的悲怆举动。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无厌,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申包胥在秦国宫城墙外嚎陶大哭,七天七夜,滴水不进。所哭诉的内容既合情又合理,分明是在给秦哀公上一堂无比生动的悲情课。秦哀公终于被申包胥感动和惊醒,亲自写了一首题为《无衣》的诗,发战车五百乘,派遣大夫子满、子虎出兵救楚国。吴国因受秦国楚国夹击,加之自己国内内乱而退兵,申包胥对伍子胥表达的“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的目的得以实现。
其三,申包胥对待封赏等名禄地位的忠贤之举
在秦国的帮助下,楚昭王得以复国,而且成为楚国的中兴之主,在位期间颇有建树。待国内形势稍稍稳定,楚昭王决定论功行赏、奖励忠贤臣子。《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楚昭王认为申包胥忠勇可嘉,拟“封之以荆五千户”。《左传·定公五年》记载,申包胥坚持不予接受封赏,他恳切地表示:“吾为君也,非为身也。君既定矣,又何求?且吾尤子旗,其又为诸?”
申包胥觉得,自己的作为,是在尽一个臣子的本分。既然楚昭王和楚国已经安定了,他也就无所求了,而且申包胥最瞧不起像子旗那样的人。子旗曾经帮助楚平王登上王位,被任命令为楚国令尹。后来因为与人勾结、贪得无厌而被楚平王处死。由于楚昭王想强迫命令申包胥接受封赏,因而申包胥决定“逃赏”。他悄悄地带着一家老小逃进山里过起隐居生活,自此再没有人知道申包胥及其家人的下落。《左传·定公五年》记载,楚昭王使人求之不得,乃旌表其闾曰“忠臣之门”。申包胥用自己的所作所为,为后世树立起一个名垂青史、名扬千古的忠贤典范。
(摄影:春桃)
三、祸国佞臣伯嚭
伯嚭(?-前478年),子姓,伯氏,名嚭(一名否),楚国郢都(今属湖北荆州)人。吴国大夫、太宰。吴越争雄过程中,使吴国在拥有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丧失有利时机,走向衰败。
伯嚭是楚国名臣伯州犁之孙。其父郤宛是楚国左尹,为人耿直,贤明有能,深受百姓爱戴,因此受到了少傅费无忌的忌恨进谗,被令尹子常所杀,并株连全族。伯嚭侥幸逃脱,听说另一位遭楚国迫害的伍子胥受吴国重用,便去投奔。伍子胥同病相怜,将他举荐给吴王阖闾,吴王询问满怀深仇大恨的伯嚭:“寡人之国僻远,东滨于海侧。闻说你父亲遭费无极谗害,被楚相暴怒攻杀。而今你不以吾国僻远,投奔来此,将有什么可以教导寡人的呢?”伯嚭流着泪水表示:“我不过是楚之一介亡虏。先人无罪,横被暴诛。听说大王您收留了穷厄亡命的伍子胥,所以不远千里,归命大王。大王您有什么需要我效力的,万死不辞!”吴王听罢,颇为伤叹,任伯嚭为吴国大夫。
前506年,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伯嚭为副将,率吴军攻入郢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申包胥求救于秦,哭秦庭七日,秦出兵救楚。伯嚭冒然进军而大败,伍子胥奏请吴王赦免了他。
趁吴国攻楚之机,越王出兵袭击姑苏(今属江苏苏州),吴王撤兵回救。前496年,吴越“欈李之战”,阖闾受伤而死于陉地(今属浙江嘉兴)。儿子夫差继立为王,任伯嚭为太宰。太宰掌管王家事务,与王室联系非常紧密,很有权势,易受宠信。
前494年,伍子胥为大将,伯嚭为副将,取太湖水道攻打越国。越军大败,越王勾践仅以五千甲兵固守会稽山(今属浙江绍兴),越之危亡已系于一发。越国大夫文种献谋,用美女8名,白璧20双,黄金千镒贿赂伯嚭。伯嚭进谗吴王,答应越王求和。伍子胥深谋远虑,洞察了此次放过越王勾践的危害。退朝后,愤愤地告诉臣僚:“越王得此缓解之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必能卷土重来。二十年之后,我大吴之国,恐怕要化为一片荒沼了!”
前492年,勾践入吴,做夫差仆隶之臣三年,在伯嚭运作之下,得以返回越国,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而伯嚭则建议夫差重建姑苏台,寻欢作乐。文种通过伯嚭,进献西施、郑旦“浣纱双姝”,使夫差沉迷酒色。
不久,越国歉收,文种建议勾践向吴王借粮,文种用重金贿赂伯嚭,一起拜见吴王夫差。文种保证借粮后第二年丰收之时及时奉还。夫差不顾子胥阻拦,答应借粮。第二年,越国丰收,文种计谋,选择精粟,蒸熟了还给吴国。夫差见谷种粗大,下令分发给百姓种植,结果颗粒无收,吴国饥荒,夫差还以为是水土不服。
伍子胥看不惯伯嚭,俩人一再争执于廷上,伯嚭对伍子胥恨之入骨。前485年,吴王派大夫徐承率水师从海上攻齐失利。次年受鲁国鼓动,吴王夫差发九郡之兵,与鲁军联合,大举攻齐。伍子胥规劝:“越王勾践不忘吴仇,正轻其征赋、养其甲兵,时时寻找着可乘之机卷土重来。此人不死,必为吴国祸害,现在吴国有越国,正如一个人有心腹疾病一样,而齐国的威胁,却只是疥癣微疾而已;如果大王不先对付越国,而去打齐国的主意,不是错误吗?”吴王不听,在艾陵(今属山东淄博)大败齐军,并慑服邹、鲁两国。这样,吴王越来越疏远伍子胥。过了四年,吴王又要向北攻打齐国。越王勾践率军帮助吴王,重金奉献太宰伯嚭力阻伍子胥之谏,怂恿夫差赶快伐齐。伍子胥劝谏:“越国是心腹之患,现在却听信它的虚伪诡诈的花言巧语去贪图齐国,攻破齐国好像得到一片石田,没有用得着的地方。希望大王放弃齐国,而先考虑越国,如果不这样,后悔就来不及了。”待夫差在艾陵(今属山东莱芜)打了胜仗,伯嚭乘机说:“伍子胥出使齐国时,竟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齐国鲍氏。”夫差当即勃然大怒,赐伍子胥“属镂宝剑”自杀。
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国、鲁国等会于黄池(今属河南封丘)。勾践趁机率大军袭击吴国,夫差派伯嚭求和。勾践考虑当时还不能灭掉吴国,便许成和议。前478年,勾践再次率师伐吴,夫差自杀。勾践诛伯嚭,罪名是“不忠于其君,而外受重赂,与己比周也。”但据《左传》记载,伯嚭没被勾践所杀,还做了越国太宰。前471年,鲁国季孙肥曾贿赂伯嚭。
(摄影:春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