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薛宝钗人物分析800字(薛宝钗人物分析1000字)

薛宝钗人物分析800字(薛宝钗人物分析1000字)

薛宝钗人物分析800字(薛宝钗人物分析1000字)薛宝钗大概是《红楼梦》里最有争议的人物了。对她的评价趋于两极,说她好的,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拉上作者的话是“群芳之冠”“山中高士晶莹雪”;说她坏的,冷漠无情、虚伪奸险、心口不一……然后,又各能找出一堆依据以作佐证,且都挺有道理。而我则认为,《红楼梦》里几乎每个人物形象都是多向度的,就是说,曹雪芹塑造的并不是“符号”,而是血肉丰满的“人”

薛宝钗大概是《红楼梦》里最有争议的人物了。

对她的评价趋于两极,说她好的,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拉上作者的话是“群芳之冠”“山中高士晶莹雪”;说她坏的,冷漠无情、虚伪奸险、心口不一……然后,又各能找出一堆依据以作佐证,且都挺有道理。

而我则认为,《红楼梦》里几乎每个人物形象都是多向度的,就是说,曹雪芹塑造的并不是“符号”,而是血肉丰满的“人”,是不能简单地给他们贴上“好、坏、忠、奸”的标签的;既不存在完美无瑕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只不过每个人涉及价值判断成分的比例不同罢了。

薛宝钗人物分析800字(薛宝钗人物分析1000字)

薛宝钗人物分析800字(薛宝钗人物分析1000字)

所以其实不必极端化评论薛宝钗。

确立了这样的基调后,我们大致能够给薛宝钗一些“中庸”的评价,如稳重和平、世故圆滑、趋时务实、老成持重……诸如此类,核心意思就是:很会做人。

这里我就不搞例证了,有兴趣的朋友们自行脑补;我们来关心一下,薛宝钗这样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天性无疑是重要的。生活中也常见一奶同胞的兄弟姐妹,在同样的家庭、学校环境中长大,性格很可能天差地别。本人就有一位朋友,家里一对双胞胎儿子,成绩都很优秀,性格却截然不同,一内向一外向,一稳重一活泼。为什么会这样,他们的父母也不明白;想必自有科学道理,但非我能力所及,这里不展开。

薛宝钗性格的形成,自然也有天性的一面,也是她母亲想不明白的。比如薛姨妈拿十二支宫花送贾府各姐妹,王夫人客气表示留给宝钗戴好了,薛姨妈却说“宝丫头古怪着呢,她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宝钗把自己的房屋布置得像“雪洞”似的,贾母有心要给她几个古董装饰一下,薛姨妈说“她在家里也不大弄这些东西的”。

薛姨妈已经“见惯不怪”,对长得无比美丽又“正青春”的女儿不爱花儿粉儿、妆饰打扮似乎并未认真思考。

但是真的“从来”就如此吗?或者说,“从来”,究竟是从何时而来呢?

不妨把时间推移到薛宝钗出生之时。

《红楼梦》第七回写到,薛宝钗在与周瑞家的聊天时提到自己“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幸好有个“专治无名之症”的秃头和尚,给了一个“海上方”,依方配制成药,那就是“冷香丸”,病发时吃一丸就好。

我觉得,这里就有宝钗性格形成的一些信息。

“冷香丸”名字之奇美,以及制作过程之“巧”(完全依天时行事)体现了作者的匠心,也毫无疑问带上了象征色彩。

从基本的一层上理解,薛宝钗天性其实是“热”的,这也有第四十二回她提醒林黛玉少看闲书时回忆小时候的生活为证:

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是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

这里只是讲读书的事,恐怕她的童年生活里还有其他在我们现在会觉得有意思而在她们那时候(特别是女孩)不合规矩的趣事;但怕读“正经书”而喜读“杂书”已经属于离经叛道,何况是个女孩儿?

这就是那种“热毒”。而疗治之方是“冷香丸”,也就是用“冷”来克制“热”。

请注意,是“克制”而非“根治”,因为就秃头和尚的交待来说,是“病发时吃一丸就好”,却并非吃一丸病就断根了;其实还是会复发的,还是要吃药丸。这取的是“平衡之道”。

到这里,我们能够理解,薛宝钗性格的形成,是有一个随着成长而以社会规范之“冷”来克制天性之“热”的过程的。其实就像我们现在孩子的成长一样,我们不是希望他们能早一点有社会经验吗?这是为他们长大做准备的,而这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遏制他们内心的无邪与天真。

所以,宝钗的性格,是建立在“克制”的基础上的;克制到一定时间,“习惯成自然”,就沉淀为性格了。

但仅此还不足以回答:薛宝钗为什么会形成现在这样的性格?

这就要考虑到她的“原生家庭”的变化。

在上面引用的薛宝钗对林黛玉所说的话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先前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大概就是贾府现在的样子,而后来呢,宝钗的父亲死了,各房也散了,家业相较于以前开始败落了,姐妹兄弟自然也都分开了。

等于说,宝玉一直在担心的“姐妹零散”的结局,其实宝钗已经有过体会。

这对她显然是很重的刺激,特别是幼年失怙,姐妹星散,只剩弱女寡母,无疑会使宝钗产生孤独无依之感,也会加紧把她从只顾“淘气”的状态里推出来,促使她为这个家庭“以后怎么办”进行大于她实际年龄的思考;包括“进京待选”也是体现她与母亲的一种遏制下滑态势的期望。

对了,不是还有薛蟠吗?

但是这样的哥哥,对谁家来说都是有不如无,除了吃喝嫖赌,就是惹事生非,稍不留神还搞出人命案来;你看黛玉羡慕宝钗有哥哥时,她只用“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一语带过,不能多说,因为“说多了都是泪”啊!

所以哥哥是靠不住的,母亲又是菩萨一样的人,能靠的就只有自己了。就是说,薛宝钗肩上所负的,不只是找到她自己的依靠,更要为家庭(乃至家族)找到出路。

这是她和她的家庭处境决定的。于是,她必须学个“大人样”,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成熟,要稳重,要内敛,要瞻前顾后,要人人道好。

核心则是“小心谨慎”。

大家都记得“杨妃戏蝶”那一片段吧?那本是书中最美的描写之一,恐怕也是最能表现宝钗娇憨之美的场景(如果宝玉见了,天知道会喜欢成什么样子),但这只是宝钗在无人处面对美丽蝴蝶的吸引,女孩天性流露的忘形之态,是可遇不可求的;她必须小心谨慎地维护四平八稳的形象。

而同样是失去稳固的家庭支撑,宝钗又与黛玉不一样。

我们都对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记忆犹新,那种敏感与孤单的形象深深地印在读者心里,让人对她无比怜惜。

不过,黛玉的“小心谨慎”是唯恐给人耻笑了她去,怕人家说自己的言行不合身份,显得家教不好,影响到她深爱的父母的名誉。

在无碍于身份和家教的情况下,黛玉其实是不那么小心谨慎的,并不怕得罪人。

特别是在与宝玉的感情关系上,可以说表现得光明正大,吵嘴、吃醋、喂酒、骂奶妈、共读西厢……言行上已经显露无遗,只不过她嘴里不承认罢了。

宝钗的“小心谨慎”却是“由内而外,一以贯之”的。

除了黛玉因为有个“金玉良缘”的说法而对她心有芥蒂,宝玉因为她老逮到机会就劝他多读“正经书”而心怀不爽外,上到贾母史老太君,下到丫环小厮,都没有不说她好的;因为她要么不说话,要么说了话也是稳妥平和的话。

她可能也怕被人“耻笑”,但更重要的是她负有家庭责任感。

这样一说,好像林黛玉没有责任感似的,也许会引起一些黛粉的不满。

我这么说,不是黛玉没有家庭责任感,而是她不需要家庭责任感。因为她自二进荣国府后,父母双亡,林家已经没有什么人,她事实上已经终身托庇于贾府,舅舅舅母已相当于父母;她的肩头,并没有振兴林家的责任。

而薛宝钗就不同了,她虽也在贾府住了好些年,但有母有兄有家业。正如黛玉所说,有母有兄是宝钗比她幸福的地方;而反过来说,正因为有母亲在,牵挂就在,而这个兄长是个完全不着调不可依托的人,如果她不负起责任,那么母亲的日子会非常难过,而已经日薄西山的家业也会更加快速衰败。

她必须为薛家有所努力,尽管不可能抛头露面做一番事业,也至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维护薛家形象,甚至用自己的终身来稳固“四大家族”间的关系(窃以为,宝钗并不如黛玉那样爱宝玉)。

现在小结一下,薛宝钗性格的形成,固然有其天性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族)的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

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觉得这个人物特别真实,特别符合现实生活带给我们的启示。

对此,朋友们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

所有图文,均为本人原创,不论深浅,只求用心。望朋友们评、赞、藏、转,不吝支持,让更多的朋友看到“陈想书语”,共读经典,享受生活。

(网图侵删)

上一篇: 不求甚解(不求甚解的意思)
下一篇: 龟山汉墓是谁的墓(龟山汉墓的不解之谜)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