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畬宗师
琅琊溪(琅琊溪述原文及翻译)
一一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工要言》集解(十三)
李新方
【原文】胞弟启轩尝以球譬之:如置球于平坦,人莫可攀跻,强临其上,向前用力后跌,向后用力前跌。譬喻甚明,细揣其理,非舍己从人、一身一家之明证乎?得此一譬,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理,可尽人而明矣。
《廉让堂太极拳谱·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解曰】“胞弟启轩尝以球譬之:如置球于平坦,人莫可攀跻,强临其上,向前用力后跌,向后用力前跌。譬喻甚明,细揣其理,非舍己从人、一身一家之明证乎?得此一譬,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理,可尽人而明矣”,此为全文最后一段,早期抄本多不载,最早见于李亦畬之侄孙李福荫油印出版的《廉让堂太极拳谱》,有关此书的出版时间有三种说法,李亦畬之曾孙李光藩《廉让堂太极拳谱(考释本)》的记载为“民国初年”,《从古城走向世界一一永年太极拳史料集成》书中一说为1929年,一说为1933年,1938年再版为石印本。李亦畬之孙李槐荫1935年出版的《李氏太极拳谱》,亦载有此段。唐豪、顾留馨1964年出版的《太极拳研究》,全文收录了《廉让堂太极拳谱》,题曰《廉让堂本太极拳谱》。
“胞弟启轩尝以球譬之”,胞弟,同母所生的亲弟,出自《庄子·外物》:“胞有重阆,心有天游”。又,《汉书·东方朔传》:“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故何也”,颜师古注引苏林曰:“胞……胎之胞也,言亲兄弟”。北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红楼梦·第七十五回》:“这邢德全虽系邢夫人之胞弟,却居心行事大不相同”。尝,副词,曾经。譬,比喻,《老子·三十二章》:“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启轩,李启轩,讳承纶,启轩其字也,李亦畬之长弟,光绪乙亥(1875)科举人,乙丑(1889)科大挑二等,候选训导,善考据之学,澹泊无意仕途,与兄同学于母舅武禹襄祖师,精太极拳,撰有《敷字诀解》、《太极拳行工歌诀》等。清代著名镖师葛福来(葛显斋)从学李亦畬,尽得其秘,传其内弟霍梦魁,又荐其内弟请益于李亦畬之弟李启轩,命其侄葛顺成亦从学。启轩还有弟子南宫马静波等。有子三人:宝琛、宝箴、宝桓,俱为庠生,精太极拳。宝琛(1865~1922)曾任县校训导,善医学,活人甚众。光绪二十四年(1898),知府岑旭阶延请宝琛、宝桓教其子侄太极拳。
“如置球于平坦,人莫可攀跻,强临其上,向前用力后跌,向后用力前跌”,置,安置,摆放,《庄子·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平坦,水平而光洁的表面,没有高低凹凸,东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三》:“罽宾国王治修苏城,去长安万二千里,土地平坦”。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沁水》:“山甚高峻,上平坦”。明代李介《天香阁随笔·卷一》:“然非大潦之岁,则江波平坦,舟行无泝流之苦”。
攀跻,攀登,出自三国魏刘劭《人物志·体别》:“休动磊落,业在攀跻,失在疏越”。又,唐代孟郊《和皇甫判官游琅琊溪》:“唯当清宵梦,仿佛愿攀跻”。南宋陆游《秋霁》:“驱除云雾极知难,敢意天公不作悭。汛扫中庭待明月,攀跻危榭望青山”。
置球于平坦
球,绝对圆形的立体物,一个连续曲面(球面)的立体图形,一个半圆绕直径所在直线旋转一周所成的空间几何体,半圆的半径即是球的半径。球体在任意一个平面上的正投影都是等大的圆,且投影圆直径等于球体直径。球之加工制作技术和精度的要求极高,故引为法度,《诗经·商颂·长发》:“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何天之休”,小球大球,即小法度和大法度。
将球置于平坦的地面,球面与平面相切,支撑点阻止了球体在重力作用下的垂直运动,重力与支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球体就处于平衡状态。球受到外力作用就会发生旋转,人很难站在球上,勉强站上去,向前用力球就会向前下旋转,人会向后跌倒,向后用力球就会向后下旋转,人会向前跌倒,而对于球本身来说,则是“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这正是太极拳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原理。如果球下的地面不平,支撑点就可能会出现两个或多个,在这种情况下受到外力作用,可能就不会发生旋转了,这就是太极拳理论所讲的双重则滞。
“譬喻甚明,细揣其理,非舍己从人、一身一家之明证乎”,譬喻,比喻,写作的一种修辞方法,出自《荀子·非十二子》:“辩说譬喻,齐给便利,而不顺礼义”。又,《淮南子·要略》:“假象取耦,以相譬喻”。东晋葛洪《抱朴子·行品》:“士有机变清锐,巧言绮粲。擥引譬喻,渊涌风厉”。《北齐书·魏收传》:“帝曾游东山,敕收作诏,宣扬威德,譬喻关西”。
“揣,量也,从手,耑声,度高曰揣”(《说文解字》),本义为度量、测量,引为揣摩、估量、猜测,《韩非子·八说》:“尽思虑,揣得失,智者之所难也”。
明证,明确的证据,出自东汉王符《潜夫论·考绩》:“谚曰: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又,《朱子语类·卷四十三》:“虽无明证,看得来是如此”。
是说这个比喻非常明白,仔细揣摩其中的道理,难道不是太极拳舍己从人之妙用,与一身一家之整劲的明确证据吗?但这个球并非只是比喻,并非只是通过比喻让人们可以理解的明证,而且是通过修炼可以达到的实证。虽然人的身体不可能成为球体,也不应该作出球体形状的姿势,但只要做到了前文讲的“上数项”要求,这个球就有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势,看不见却可以感觉到,是无形而有质的,“气如车轮,腰如车轴”(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讲的就是这个球的截面,腰为毂,意为辐,气为轮,周身处处都有无数的小球,并由无数的小球混成这个周身一家的大球,故能挨何处何处灵活,“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
太极拳打手
意为辐,即精神支撑气势,这个意就是十三势,十三势就是十三种意,根据河图后天八卦图,十三势与人体十二正经、奇经八脉,无不一一对应。另有邋遢道人《炁功大周天八脉八穴论》,元代窦汉卿《针经指南》也曾提到八脉八穴,以及修炼家的七丹脉之说。邋遢道人所指的八脉,除任、督、冲三脉之循行与医家相同外,其馀五脉为带脉、网脉、丹脉、天脉、理脉。这里的带脉与医家的记载有所不同,医家之带脉只有环腰腹之带脉,这里的带脉分为四部,每部都有三条带脉环体。环腕踝、肘膝、肩胯者,即上下肢各有之三带脉也。又有头面三带脉、躯干三带脉、全身总带脉,计十三条,连通肢体、官窍、藏腑,上下、前后、左右、内外者也。带脉约束诸经,诸经皆属于带,带脉通百脉皆通,修带脉即所以修百脉也。
网脉是内功修炼进入较高层次后,修炼者体表呈现的整体网状脉线生理组织结构,分布于全身躯干和四肢,具有肉眼不可见的彩色光,其厚薄和强弱因修炼者所处的层次而不同。网脉具有整体包裹,封闭人体生物场,保护人体生物场不受外界不良信息侵害的作用。网脉修炼成功后,对外界能量物质和信息,具有自动识别、筛选功能,筛除不良信息,自动接收高品质能量并同时完成自然交换,同时具有辐射功能和局部开启、关闭的可控性。故网脉向为武术家所重,如金钟罩、铁布衫、桶子功等都离不开网脉的修炼。
人体的网脉
而李师前文讲的“上数项”要求,只要做到了,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与邋遢道人所讲的八脉八穴,以及七丹脉之修炼皆在其中矣,宇宙之先天真气沿全身经脉源源不断入体,逐渐在周身骨节和官窍混成无数小球(气旋),而后由无数小球混成全身之大球,内则气敛入骨,外则气势腾挪,并有网脉和十三条带脉保护此球之外周,又由于此球是由气混成的,支撑点的面积可大可小,变化莫测,故能极沉稳而又极轻灵。由是观之,“如置球于平坦”并非只是譬喻,的确是可以实证的真功夫,不仅可以做到“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功深者更能“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武禹襄《四字不传秘诀》),实乃集武术内功、医家养生与修炼文化之大成而独出机杼,致广大而尽精微,而李师之所以但言譬喻者,极高明而道中庸也。
“得此一譬,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理,可尽人而明矣”,得到了这个比喻,太极拳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道理,是谁都可以明白的,的确如此。然而近二百年来,学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如今已是全世界习练人数最多的武术和运动项目,而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毕竟不多,能够把这种高功夫练到身上的人就更少,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个问题老子在几千前就已经作了圆满回答:“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老子·七十章》)。如果你还不能理解,再读《周易·系辞上》之言就可以完全明白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太极拳是把太极这个绝对真理具体化了的武术,是中国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高度凝聚,把技击发展到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巅峰,又兼容一切与武术相关的科学文化体系和先进成果,而一切事物都是由阴和阳这两个相反相成的方面联系在一起的,每个习练者所能感知到的都是太极拳的某个局部,或局部的某个方面,能够结合具体情况从中学到一点点东西,并用于成就自己的事业,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善性了。是故善战者从中看见了最厉害的实战功夫,不能实战的人看见了不能实战,爱劳动的人看见了提高工作效率,修道者看见了道,喜表演者看见了表演,好养生者看见了养生,最没用的人看见的都是最没用的东西。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北宋苏轼《题西林壁》),身在此中的人识不得,而不在此中的人却一定识得吗?谁能识得太极拳的本来和究竟?太极拳“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全知”(武禹襄《四字不传秘诀》)。
然而,不论人们怎么看太极拳,太极这个绝对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客观规律是谁也不能违背的,学技击的人或自觉地认识和掌握太极规律以制人,或被动地接受太极规律的制约而受制于人,二者必居其一,但前者总是少数人。也正因为如此,构成了太极拳技击战略的完整性,如果学技击的人都说太极拳是最厉害的实战功夫,就说明人们都明白太极拳了,你还厉害什么?太极拳也从来不缺高手,英雄所向无敌永远是当之无愧的,总会有高手辈出,因为培养一流高手的机制永远存在。武禹襄故居有副楹联:“立定脚根竖起脊,拓开眼界放平心”,道出了此中的真谛,许多人学太极拳多年,还对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真功夫有所怀疑,正是因为对中国文化缺乏自信,脚根站不定,脊骨竖不起来,眼界就拓不开,心也放不平,心量当然不够,随便跟谁比划几天就急着去当大师了,虽有明师欲倾囊相授,却也没办法让他接受。(连载竟)
武禹襄故居的楹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