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抑商的思想在战国时期已经萌芽,当时的秦国"商鞅变法"就主张百姓大力发展农业,工商业则限制其发展。此思想的主要目的还是关乎国家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
重农抑商的政策历史源远流长,在整个封建社会中,此项政策是历代统治者最青睐的政策之一。此政策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是因为此政策,导致我国古代商业发展受阻。
重农抑商(重农抑商什么时候开始)
重农抑商是封建经济的一种体现,研究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对当今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基本国策,产生于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此政策给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带来的利益让之后的朝代一直延续着这项政策。
重农抑商,简单来讲就是重视农业,抑制商业。但是农业的重视并不代表农民地位的上升,历代王朝,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也不在少数。
不同朝代对重农抑商的手段也是层出不穷,秦国采用赏和罚加恐吓的方法来让百姓都去耕地,赏就是,若百姓肯耕地,就给予封官,罚是若不肯耕地,就施以酷刑,以此来恐吓百姓,让他们心生畏惧,达到人人耕地的目的。
另外的措施就是对古代商人,加大对他们的征税负担,盐和铁等谋利大的商品,实行国家垄断,都由国家来统一管理。
战国时期的齐国,在重农抑商方面采取的手段是,一用货币干预市场的方法,逐步蚕食盐铁生意,从而将经营权掌握在国家手中。
而低价回收商人手中的货品,导致商人不能获利,最终破产。三将粮价抬高,让农民知道自己有钱赚,从而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汉代汉高祖刘邦,为了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将士兵都遣散回家,让他们回去耕地,还在农田产量上面下功夫,将耕地的工具进行改良,提高种地效率,大力兴修水渠,方便农民灌溉土地。
宋代时期,皇帝将监狱劳犯放出,让他们回家种地;禁止强行霸占土地的行为;减轻农民的征税负担。唐朝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更加严格,不允许商人骑马,商业活动有专门规定的时间和地域,不得违规。
元代还设置了专门教人农业的学堂。清朝时期,对商人买卖的物品上进行限制,如棉花种植的限制等。以上都是不同朝代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手段措施。
重农抑商的出现是由于当时战国时期,国家动荡,统治者政权的不稳定。实行重农抑商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因农业生产相比较商业来说,更具脆弱性,更容易被中央控制。
大力生产农业有利于国家粮食的囤积,对常年征战的国家来说,非常重要,粮草是战争的关键。商人的流动性强,不好控制,且商人牟取的利益过大,如果让商人自行规定市场价格,容易引起市场失灵等情况,导致社会的混乱。
且商人大多腰缠万贯,有些甚至富可敌国,有钱就怕他们还有权,用金钱当官的也不在少数,统治者怕商人钱权过于强大从而威胁到自身的统治,于是不同朝代都有明令规定,商人不可从政。
《管子·牧民》中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从思想上,因儒家思想的影响,农民被认为具有朴素无华、勤劳、仁义的品格,让统治者对此品格的农民甚是放心。
重农抑商政策之所以能够在古代历史中生存那么久远,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这个政策维护的是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重农抑商促进了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但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有利有弊,不能全盘一概论之。
其实如果统治者管理得当,不仅仅是农业能带来国家经济的发展,商业也可以给国家带来很大的利润,只要合理利用。
农业商业,两者都不应该踩一捧一,应该相结合的发展,互相影响,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是王道。历史上的重农抑商政策是有所缺陷的,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管子·牧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