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读《李斯谏逐客书》,重读的过程中,思考得更多了一些。
李斯谏逐客书(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原文: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其中,“西并巴、蜀”是“向西并吞巴蜀”;“北收上郡”是“向北占据上郡”;“南取汉中”是“向南夺取汉中”。
那么,“使之西面事秦”的“西”还是方位词作状语吗?如果是,应译为“向西”。那“面”字是什么意思呢?查字典可知,“面”在此处应译为“面向”。显然,“西面”并不能译为“面向向西”。
因此,此处的“西面”应是“面西”,即“面向西”的意思,其中的“西”是方位词,不能作状语。
唯一不能理解的是,前面用了“西”、“北”、“南”字作状语,此处却非要用“西面”。其次,既然“使之西事秦”的意思和“使之西面事秦”差不多,又为什么要多加一个“面”字呢?是为了区别于前面的“西并”吗?
如果不是为了区别,那“向西”和“面向西”的意思难道有不同?
《孟子万章上》中有一句是“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另外,我们也常见到“南面称王”这样的话。其中,“南面”和“北面”是“面向南”和“面向北”的意思。
我寻思:“向西”可能仅仅只是指明方向,而“面向西”则不仅指明方向,也表明了被征服的六国对秦国的臣服吧。
只是,这句话的主语都不是指人,而是指“六国”,通常只有人作主语才会说“面向西”吧,毕竟“面”是“脸”的意思。因此,此处用“面向西”,意味着“六国”是拟人用法。
想象一下,代表秦国和其他六国的国君像木偶小人一样站在地图上----
“秦王东面而立,齐楚燕赵魏韩六王西面而事之”。
大约如此吧。
以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