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云波
提要
将唯物史观素养作为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攻克唯物史观素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地的难题;探索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具体实施及评价。从而形成唯物史观指导下 “五位一体”核心素养的教学新范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唯物史观是历史学习的理论指引,是诸素养能否达成的理论保证。在中学阶段中,历史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教学生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事物。在中学历史教学与教研中,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学习和整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唯物史观的内容博大精深,中学历史教学应重点掌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发展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人民群众与英雄在历史上的作用;阶级分析法和科学辩证法等理论与方法;在这些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全面梳理和解读《课程标准》中的核心问题、关键问题,明晰课程内容中历史唯物主义素养的具体要求和教学建议。例如: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及方法在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24个专题中逐一列明,展现唯物史观基本内容如何呈现于国家必修课程中。同时,还可以深入思考学校和教师如何通过开发和实施地方与校本课程来培养历史唯物主义素养。
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引导教师确立正确的理论导向、思想导向和价值观导向
核心价值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中学历史教师是关键。所以引导教师确立正确的理论导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学科教研工作的重点。我们可以通过介绍经典原著的内容与阅读方法,引领教师更加便捷地了解相关理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对历史唯物主义要求表述的变化,提升教师对素养目标落实情况的具体理解;此外,我们还带领骨干教师设计了《生产方式变革与人类社会进步》《历史唯物主义经典著作阅读》《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遗产探究》《历史人物评说》《改革开放与深圳建设》等五个教学案例,具体说明如何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三、探索唯物史观指导下“五位一体”核心素养的教学新范例
首先要以唯物史观为准绳,建构历史教学的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新时代史学研究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们在教学中亦该思考如何构建世界史学习新体系。如在《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一课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史料分析探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经济发展过程的必然性。引领学生从中认识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伟大探索,增强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责任与信心。
其二是展现唯物史观的不同学业水平要求。根据《课程标准》中对唯物史观素养不同水平层次的划分,我们设计出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案。如在《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同样是分析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多样性特点,既可以设计出立足于唯物史观素养水平1、2层的教学,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出发,理解亚非拉地区的独立实质上是追求文明存在的平等性;也可以将唯物史观素养水平的落实深入到水平3、4层,即要求学生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探究中,思考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多元”与“统一”的双重特点,理解其对世界历史尤其是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
最后,学科素养五位一体,不可分割,需整体培养。《课程标准》指出:唯物史观是历史学习的理论指引,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基础条件;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必备技能,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是诸素养能否达成的集中体现;家国情怀体现了历史学习的价值追求,是诸素养能否达成的基本情感和理想目标。由是可知,教学设计不是分别、单项地培养五个学科核心素养,而是五位一体地整体培养,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课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史料分析探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方法,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理解并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同时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角度分析中国人民的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的地位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最终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增强学生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与教研当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系深圳市哲学社科规划课题“唯物史观指导下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研究”研究成果,作者系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历史教研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