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内外兼修”,学科跨界“珠联璧合”
刘玉玉,中学一级教师,中共党员,多年执教初三毕业班,担任历史教研组长。多次举行区、市级公开课、优质课、名师开放课,获青岛市“一师一优课”,多次进行区、市级教研经验交流,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也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理想在哪里,未来如何奋斗。历史也不是‘背一背’的学科,它考察阅读能力,也考察时空观念,是跨学科综合能力的体现。”青岛城阳四中的刘玉玉老师,总结历史两大特点,一是要把“学科融合”作为学历史的基本策略,二要把“内外迁移”作为学历史的基本方法。这一个“策略”一个“方法”贯穿了整个初中历史学习,也把各个年级的知识串联在一起。
七年级,起始学科抓好入门,注意培养阅读能力
同学们刚升入初中,与历史学科初次见面。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抓好入门很关键。同学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会读教材,平常预习的时候,课本中的导言、大字、小字、图片、故事都要一一通读。这些内容被选编进教材都是有原因的,导言能帮你高屋建瓴,建立一节课、一个单元的框架;图片故事引导你回到过去,激发探究的兴趣。这些地方,课堂上老师不可能巨细无遗地讲到,要靠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去理解、去走进历史。
七年级全学年都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间脉络上由远及近比较清晰,真正的难点在于阅读材料分析。考试中的材料多从史学著作中截取,既然是中国古代史,文本内容一定是文言文。所以同学们很早就体会到历史的“跨学科”特点,语文不扎实题目就很不容易理解,更难去分析概括,得到自己的东西。所以,古代史的学习一定要注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八年级,树立历史价值观,巧用新媒体资源
八年级的历史课,将进入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这一阶段,学科知识量一下增大,同学们在学习上最大的难点,是“当时记住了,一考就忘了”。很多同学、家长对历史抱着轻视的态度,“背背就行了”、“理解了就算记住了”。这种想法就与新中考、新高考的理念不接轨了。比如中考题包含8-10页的阅读内容,四道大题每个都会有4段阅读材料,要求考生能快速分析文本回答问题。所以历史不是机械记忆的学科,考试更多的考察同学们的理解、分析、概括等综合能力。
想要提高综合能力,首先就要重视历史,家长们一定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历史是孩子成长的一块基石,可以帮助他们从大局观看待问题,名垂青史的人也会无形中影响孩子一生的志向。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家长们可以采取“内外迁移”的办法。寒暑假时,家长们可以带孩子去博物馆,做做人文历史研学。课余时间,和孩子一起看看历史纪录片。比如学习强国平台的纪录片频道,就有很多权威性强、制作精良的影片。每集20分钟,非常适合孩子在碎片时间培养历史素养。
九年级,思维导图串联体系,中西比较整合专题
九年级会用一年的时间,走过世界历史的风云变化。再加上马上要中考冲刺,时间紧任务重,同学们一定要早准备,串联之前学过的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时间轴思维导图,按照课时→单元→体系的脉络,系统性地梳理那些看似琐碎的知识点。一学期20课时,一共4-5个单元,一个单元一张图,一个大的知识体系就出来了。面对考试中的各类材料,都可以和自己框架中的时间、事件对应上,知识点联系密切,做起题来就“手到擒来”。
学习世界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中国,这也反映在中考的考题上。世界史的内容大约占考试的四分之一,而这四分之一都会与我们中国相联系。比如,比较中西民主法治建设,工业革命与新时代中国的科技创新。知识点多为专题形式,学好世界史就要抓重点事件,要做好中西视野的比较。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刘玉玉老师把大历史观赋予学子,也种下了人生价值的种子。历史如灯塔,它能照亮年轻学子的成长之路,培养学生安身立命之基,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注入底色,搭好阶梯!
主编:焦建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