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要实现由“校外活动”到“学校课程”的提升,必然要寻求与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课程化嵌入是实现两者有机融合的应然路径。历史与社会学科研学旅行的价值意蕴在于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尤其是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与实践创新。基于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开发研学旅行课程,是其常态实施的根本保障。项目化学习强调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在情境中开展问题探究,是历史与社会学科研学旅行的重要实践范式。
中小学研学旅行是指有计划地组织安排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方式走出校园,以获得直接经验,提升生存技能,发展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有针对性地开发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以满足学生社会化、实践性学习的需求。由此,研学旅行由“校外活动”上升为“校内课程”。研学旅行与学科课程如何有机融合,发挥共同育人的功能?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设计研学旅行课程,并由学科教师指导实施,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路径。本文试以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为例作简单探讨。
素养培育:历史与社会学科研学旅行的价值意蕴
无论是研学旅行还是学科课程,其主旨要义都是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既是研学旅行与学科课程有机融合的前提,也是研学旅行课程化的价值意蕴。
回归生活: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
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在于增强学生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内在联系的深刻体验,促进主体性的发展,培育家国情怀。作为实践育人的有效路径,研学旅行具有生活、真实、统整、缔造等价值取向,具体表现为强烈的生活倾向,涉及社会生活、自然世界、个人生活等领域,重视生活意义追寻与学科知识积累之间的联系,强调真实生活情境下的考察探究与问题解决。因此,研学旅行摒弃了以学科知识传递为特征的传统认知方式,依靠学生的亲身经历获得知识、提升综合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正确价值观;强调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使学生在旅行中更自由地进行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与问题探究。
社会参与:历史与社会的实践取向
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学科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整合历史、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全球视野和环境意识。因此,历史与社会的探究对象是人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具有人文性;注重史地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具有综合性;强调现实与历史、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提倡合作式、探究型的项目化学习,具有实践性。在历史与社会课程实施中,我们进一步提炼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社会参与”“综合思维”和“家国情怀”。其中,“社会参与”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的意识、方法和过程,是公民意识、地理实践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综合体现。
由此可见,作为史地综合的学科课程,历史与社会兼顾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文化传递取向和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中心的实践取向,特别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重视学生“综合观察事物的眼界、获得综合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育人:历史与社会学科研学旅行的课程意义
回归生活世界的研学旅行,既与历史与社会学科开放、综合、实践的基本特征相吻合,又契合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因此,历史与社会学科研学旅行开发与实践,具有重要的课程意义。其一,研学旅行有助于培育学生“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等素养,形成严谨的学科思维与方法,从而探寻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规律。其二,研学旅行是实现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行合一”的重要路径,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来自现实生活的挑战与机遇,发现问题并通过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社会参与”等素养。其三,研学旅行可以彰显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基本价值观,有助于学生更为理性、更有智慧地认识社会现实生活和人类的历史发展,从而正确理解人与自我、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四,研学旅行是历史与社会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切入点,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增强国家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培育家国情怀,有助于促进“家国情怀”等素养的发展。
课程化嵌入:历史与社会学科研学旅行的应然路径
研学旅行只有设定较为固定的场所、路线,形成序列化主题,才能确保其有序有效开展。因此,研学旅行以课程形式嵌入学校教育,既是其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有效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研学旅行常态实施的根本保障。可见,课程化嵌入是历史与社会学科研学旅行的应然路径。历史与社会学科研学旅行应凸显情境的真实性、内容的综合性和思维的系统性,强化综合性学习。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尤其要关注学生经验,向学生生活开放,在生活中统整。
基于素养发展的目标定位
历史与社会学科研学旅行的课程化实施,必须引领学生在参与、体验社会化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主构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其课程目标的确定与课程内容的选择必然要依据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来确定,即体现素养立意。
案例1
“印象苍南”研学旅行课程基于苍南县依山面海的地理特征,以“山、海、城”为空间维度,以文化传承为时间脉络,通过考察探究和研学体验,引导学生探讨不同时空下苍南文明的延续与变迁,最终体悟苍南人开拓、进取、创新的精神。其课程目标确定为:①在实践中认识苍南县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感受生活的时空意义。②运用社会调查方法,获取苍南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方面的资料,探讨苍南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建议。③通过访问当地老人、查阅当地的历史文献、实地考察身边的历史遗存等途径,获取有效信息,感受现实与历史的联系。④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辨析,运用搜集的资料有理有据地论证问题、辨析是非,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⑤通过实践活动,形成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态度,提高自主选择与决断的能力,在实践中培育热爱家乡、乐于公益、勇于担当的情怀。
基于区域资源的内容选择
活动内容是研学旅行课程的核心要素。基于区域资源的内容选择,是历史与社会学科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础条件。区域资源包括学校所在区域的社会文化和自然生态方面的各种资源,如地形气候、河湖山川、民风习俗、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水平等。在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调整、专题整合、知识拓展方面,区域资源的效果最好,地域优势明显,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达成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案例2
“吾乡吾土:乐清”研学旅行课程按照“一景一人一产业一特色”的原则精选区域素材,以“点”带“面”,全方位、多角度为学生展现家乡面貌。其课程框架如表1所示。
基于学生经验的课程实施
学生经验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与生活体验中建构和生成的、关于自己生活世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知识与技能、情感体验及反思行为等构成的综合体。它包括学生经验结果、经验获取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体验和反思。指向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学旅行课程在主体上具有自主性,在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在方法上具有探究性,在取向上具有综合性。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经验,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内容主题的选择和具体考察路线的规划,应由学生搜集、甄别大量的资料后综合考虑确定,或者投票表决。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从选题的原创性、调查的科学性、行动的有效性等方面,对自己或同伴在研学活动中的表现和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项目化学习:历史与社会学科研学旅行的实践范式
作为一种深度的探究活动,项目化学习强调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在情境中开展问题探究、用项目小组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运用各种工具和资源促成问题解决等学习要素,旨在通过问题解决来促进学生执行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因而,项目化学习是历史与社会学科研学旅行的重要实践范式。
系统规划:研学旅行课程中的项目化学习设计
研学旅行是在真实的自然情境中实施的实践性课程,其最大特点是学习情境的真实性,主张教育教学要紧扣学生的生活。不可否认,研学旅行面向生活的课程样态,也导致了课程实施中自由散漫、目的性不强等“游而不学”的困扰。因此,在研学旅行中必须强化问题驱动,在课程设计时就要以项目化学习统整所学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案例3
“研学温州博物馆”将博物馆展品与教科书插图相结合,将学生在历史与社会学习中的困惑转化为驱动性问题,设计研学任务单,帮助学生在博物馆的真实情境中,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博物馆资源由“游学”到“研学”、由“参观”到“参与”的转变。以“文明探源”“抗击侵略”两个主题为例,我们设计了系列学习项目活动。
动态生成:研学旅行实践中的项目化学习运用
历史与社会学科研学旅行中的项目化学习更多源自学生的真实生活,从驱动性问题开始,逐步将“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联系起来,用“能做什么”驱动学生不断去主动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学会学习和思考。这类源于真实生活的项目化学习,可引导学生将当下的学习与做事(项目)、做人(素养)建立关联,将学校学习与学生经验、社会实践建立关联,其展开的重要方式依然是考察探究,从而实现了历史与社会学科与研学旅行的有机融合。
案例4
瑞安市曹村自南宋以来出了82名进士,号称“中华进士第一村”。学生对此深感疑惑。于是,“探寻曹村进士文脉”项目化学习应运而生。“曹村进士文脉”既非学生的已有知识,也非教科书内容,因而在任务解决的过程中需要寻找相关的课程资源,根据项目任务统整所获得的资源,构建起更为宏观的、多层次的学习内容体系。首先,为了厘清曹村进士序列,学生要进行年代尺排列,结合已有知识理解曹村进士是在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演变的。其次,学生从曹村地理环境和文化传承等材料信息中综合探寻“曹村进士缘何之多”,解释历史现象的因果联系,学会阐释历史意义。再次,为了进一步认识曹村进士文化的缘由与影响,引导学生将曹村进士文化“折射”到教科书的相关章节,从教科书的“投影”中加以咀嚼、内化。通过整合梳理过程,学生将显性的、事实性的历史结论转化为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探讨、解决真实问题的历史思维过程。最后,学生完成学习成果表达与展示,可以是曹村研学路线图、资料文献汇编、历史小论文等物化成果,也可以是演讲、辩论、历史剧等表现性成果展示。在整个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访谈、实地参观,合作探究等形式培养社会参与能力,通过对曹村的实地研学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进一步强化家国情怀。
总之,历史与社会学科研学旅行的实施,实现了学科课程与研学旅行的有机融合,贯彻了回归学生生活、知行意合一和综合性学习等理念,彰显了统整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取向。项目化学习实现了生活情境中真实问题的解决,由此学生开拓了知识视野,提升了问题解决的综合能力,丰富了情感体验,并最终构建起价值观念。
本文选自《教育参考》2021年 第2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