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doc】中国近代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doc

【doc】中国近代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doc

【doc】中国近代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doc中国近代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第1l卷第3期2003年6月呼伦贝尔学院JournalofHulunbeirCollegeNo.3Vo1

中国近代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第1l卷第3期

2003年6月

呼伦贝尔学院

JournalofHulunbeirCollege

No.3Vo1.1l

PublishedinJune.2003

中国近代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杨玮

(德州学院历史系山东省德州市253000)

摘要:在传统的教学机卅和教学鹿念束缚下,高校历史教学之路越走越窄.本文旨

在通过对中国近代史教

学内客,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评价机.I等方面的改革尝试介绍.探索历史教学和改

革的新路.

关键词:中田近代史}历史教学}改革尝试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601(2003)03—0048—04

尽管教学改革已提倡和进行了许多年,但传统

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并没有完全打破,甚至在某

些环节还十分顽固.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影响

下,许多人口头上讲的是人性教育,素质教育,创新

教育,但实际操作中仍在走因循守旧的老路子.严

进松出的高校教育模式,以及经济大潮下过强的世

俗功利诱导,使文科教学普遗面临着招生难,办学

难,就业难的巨大压力,这一点在历史学科表现尤

为突出.'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学生高考志愿,学科成

绩的多次调查,通过与学生多次交谈的统计显示,

报考历史专业为第一志愿的学生比例不到5O9,6,大

多数是调配过来的.即便是第一志愿者其历史单科

成绩在其学科成绩中也不是最好或很好.从总体

看,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史目的不明确,造成其

学习动力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学史的兴趣是可

以培养的,然而过于保守和死板的传统教学模式,

过于陈旧和单一的教学内容挫伤了学生探索历史

奥秘,揭示历史真谛的积极性."学史无用,前途渺

茫"的阴影造成严重的人员流失(教师转行,学生转

系),学科萎缩.现实向我们提出了挑战,也赋予了

我们韧,在********"以德治国"方针指引

下,要营造一个重史,学史,用史的大教育环境,关

键是激活和焕发历史教育的内在活力,充分显示历

史教学可贵的社会价值,这就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科

知识层次老化,内容设置狭窄,教学手段和方法单

落后,评价机制刻板等一系列问题.

个多世纪的中国近代史在中华民族五千年

文明史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但它却是中国从

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期.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

主义的野蛮入侵打断了中国从封建社会母体中孕

育资本主义萌芽,再通过茧命,资本积累等形式进

入资本主义时代的正常进程,迫使中国被动纳入世

界资本主义体系,使中国走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

主义国家的特殊资本主义化过程.西方经济,军事,

文化,思想,制度的渗透,一方面促进了中国资本主

义化过程的早期到来,同时又在阻挠和反对着中国

的资本主义化过程.在东西方错综复杂矛盾的冲撞

中,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中,新与旧的更迭中,中国社

会的性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这也是中华民族

艰辛探索和不断创新的历程,其间所反映的人文景

观的丰富多彩,曲折多态,社会矛盾,阶级矛盾交锋

层面的复杂性,是其他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无法比拟

的.近代历史的时空离我们现实较近,因而在现实

生活中我们若隐若现还能感悟到近人的景迹.①近

人给中华民族留下的这笔巨大财富,对于处于今天

个新的转型期的人们具有极强的示范性,启发性

和鞭策性.基于对中国近代史特点的认识,充分挖

掘和利用中国近代史这笔财富,抓住历史问题亮

点,热点,转折点,阐明论透,尝试构建起一套能伸

展个性,供多样性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尝试突破教材基本内容框架,以深析知识层和

拓展知识面为主导.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对中

收疆日期:2003--02--08

作者筲介:杨玮,1988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教育专业,现任德州学院历史系

讲师,从事历史教学法,中国近代史教学工作.

国近代史的断限仍是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这

是一种合乎习惯但并非科学的断限.基于这种认

识.尽可能把所有内容放在中国社会性质渐变到质

变.中国民主革命不断深入的历程的大背景下进行

讲解.力求从整体上客观地把握中国近代史脉络.

以往教师大都不厌其烦地把教材内容分成大标小

目复述一遍.生怕有个疏漏和出格,按学生话讲"我

自己看也能看懂".因而学生听课索然无味.神情漠

然.由于历史基础教材编写中普遍存在弊端.因而

过弱的人文知识,知识的老化和重复已远远不能满

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大学生已具备了较系统的

基本历史知识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应把课本上

学生能读透的留给学生自己.给学生留出自我分

析,自我思考的空间.历史是包罗人类时空万象的.

是个多棱镜.折射着人类文明史的丰富色彩.而不

只是单纯的一部政治史,革命斗争史.人们把不同

历史时期经济基础的各个层面与基础上的上层建

筑的不同内容,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特点剖析的越

详尽.人们就能越客观公正地,科学地再现历史面

目,对历史事物,现象单方面了解和研究是无法完

全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和揭示历史规律的.世界进

入近代后,由于生产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空间距

离在缩小.世界各种文化形态的联系,影响却在日

益加强.因而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问题单从中国自身

传统的传承或局部关系中去剖析是远远不够的.这

就需要在内容讲解时.围绕教材的重点,学生的难

点,在不割裂历史知识内在联系的前提下有时间的

跳跃和空间的转移(包括某历史现象各个层面及在

不同时空中的具体表现等).结合学科前沿.引导学

生多了解和掌握与教材知识视点相关的其他方面

知识.例如.关于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以往我们大都

以政治史的眼光很武断,很简单地否定他.而忽略

了社会转型期活生生的人表现的多重性,多变性,

极少涉及他的经济,军事等思想.处世之原则.内政

外交之手段.甚至这个人的性格特征等.所以就不

能整体地本质地把握这个历史人物.又如:讲"门户

开放"政策,以往只是强调这是一个以美国为主的

各帝国主义对华的外交政策.而忽略了它主要是美

国为处理远东事务和获取远东利益协调与其他各

国关系的外交政策,忽略了历史进程中国际闻错综

复杂的关系.它反映了美国当时在处理国际关系所

使用的什么外交手段,什么外交特征.什么外交目

的;它与现代美国在处理对华等国际关系时有什么

不同与相同?这样引导他们除掌握已知的资料,依

据,观点外.还努力搜寻更多更好的新信息.激发他

们去思考这些新信息正确与否.或在某一方面更富

创意.通过内容框架的突破.知识面的开阔.问题新

层面的剖析.学生不仅巩固了已有的知识量.而且

能触类旁通.把新知识与固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思维角度和思维力度.突

破了历史单线发展模式.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历史是

社会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异彩纷呈又彼此制

约联系的.认识到历史仍有许多奥秘等待我们掌握

更多的知识.运用更多更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和揭

示.实践证明这种尝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

欲.课上课下好问的多了.逆向思维提问和解决问

题的多了.而且提问和解答问题的水平明显提高.

有些问题和观点都很有创意,如"太平天国运动是

场阻挠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运动"."辛亥革命终归

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结合内容上的突破.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多读,

精讲,勤论,及时写"为主的开放型教学方法.在这

里教师已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主角.教师讲解也不

再是教学活动的唯一主旋律.改变传统敦学中只注

重教师主导作用而漠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的

单一教学模式,强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意识.多给

予他们参与实践的机会,让他们的潜力得到发挥和

强化.变教学活动的教师"独奏曲"为教学合作互动

的交响曲".这一方法实施的前提保障无论对教师

还是对学生而言就是多读多想.这是获取大量知识

和信息的手段.教师的精讲,师生的讨论是对知识

的辩析和深入;写成文是对知识的归纳和升华具

体操作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多渎与精讲相结合

目前学科课程结构调整后.课时少与知识容量

大的矛盾更为突出.课上教师必须精讲.即教师把

自己获取的知.1 只精炼,深刻,新颖,独特地传输给学

生.大体勾画出某一时空某一历史现象,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的现在表象(已展示给今人的一些主要历

史事实和此基础上产生的观点).并抛出诸多的引

子.有意识地给学生设一些知识的陷阱".留一些

知识的"空白".启发诱导学生去"探险","寻宝".教

师要真正做到精讲.必须下功夫广泛涉猎与学科有

关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综合科学的知识和了解

学术前沿动态.形成自己的知识群和观点.在博采

众长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层面.提

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才能高屋建瓴,旁

证博引.有的放失地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

等.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应凄书目文章.才能把学

生带人历史的时空和学术的前沿.真可谓"台上一

分钟.台下十年功".为配合教il 精讲.教师须指导

学生进行必要的课下阅读.指导学生学会有效的自

学.带着问题去读.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去选取知识?

提高读书效率.避免停留在简单的泛泛而读的层次

上.打破教师是学生主要信息源的思维定式.不盲

目崇拜权威.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独立思考的

能力是当前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一项重要内

容.

(--)多读与勤论相结合

这个"论"分随堂讨论和专题辩论两种,传统灌

输式教学.教师不重于,不善于启发;学生不勇于,

不善于质疑,思考.是典型的单向知识传递模式.现

代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在教学

活动中师生是合作伙伴关系.彼此利用必要的资料

和通过一定的形式重新构筑知识的意义.现在通过

论".变单向传递为多维互动模式.鼓励和肯定学

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论"的目的不在于强求

求同的观点上.而在于这个过程所焕起和培养的创

新意识与探索精神.这也是知识经济社会对教育提

出的更高需要.随堂中可就涉及面较窄,层次较}雯

或史学界争议不太大的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用

已拥有的经验知识关注某一问题.思考我们还应关

注一下这个问题的哪些方面.怎么去认识.学生可

随时打断教师的讲解阐述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思考

和见解.教师则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他们

的奇思妙想.客观分析他们的"奇谈怪论"的合理

性.共同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平等互利的氛围.例如

讲维新变法时提问"怎样看光绪帝与戊戌变法的关

系?"同学们纷纷发言.他们从光绪帝的阶级本性.

从政经验.心理性格.在统治集团中的尬尴地位及

维新派对他施加影响的方式和力度等等方面谈及

光绪在变法活动中的表现.分析他支持变法的目

的,本质:强国?夺权?发展资本主义?还是兼而有

之?有个同学提出了"正是由于光绪帝的支持变法.

从一个侧面误导了本已在变法理论上不成熟的维

新派走向速败"的看法.专题辩论课是就涉及历史

层面较探较广.并与学术争鸣热点或社会热点联系

较密切的问题而进行的专题课.而这些同题又多是

与学生思想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如爱国主义问

题.新学与旧学问题.中学与西学问题.思变与中国

近代化问题.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等等.它

们贯穿于整部中国近代史.延展至今.并在不同的

社会时期.不同的物质基础上.不同的社会层面上

有着特有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通过辩论同学们对这

些网题的发展脉络及其规律.被此间的联系及本质

区别的认识清晰化,也就更透彻理解英国着名史学

家汤因比的这段话:当一种文化接受另一种文化的

影响时.它会使另一种文化转换为下同的光束:物

质的,宗教的,制度的,精神的.其中物质层面的变

化最易.而精神层面变化最难,三正是由于这种多

层面多角度的矛盾冲突.以及对这些矛盾冲宰认识

的多样化.先l}且们尝试了不同的让中国独立,富强

的近代化模式.近代中国历史从更深刻的层次一L 告

诉世人:社会文明进程中.要不断地吸收外求文化.

继承传统文化精华;不断地进行社会改造.改堇是

}l!本出路.改革又是艰难复杂和漫长的.当今的爱

国主题不仅仅是扞卫祖国主权的完整和民族的尊

严.更重要的是为了全民族的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从而让学生能够}{=较务实.比较客观地

分忻,理解现实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也正是正确地

认识到这些弊端.才更坚定不移地走丌:放改革之

路.切实感悟到"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使人裔进.

多渎"是为给"论"搜集,整理更多的索材.教师才

能精简地介绍某些问题的研究情况.有过哪些争

沦.解决了哪些?现在研进展如何等.为解决学校

图书馆资料范围有限,复本少,借阅时间短,个人精

力有限与课时紧的矛盾.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

或观点倾向自由结合成学习讨论小组.分头挖掘和

加工材料,经过一至二周的准备旨展开主题辩论

为了主题辩论.有的学习小组溧下还进行过小范围

的探讨交流.因而在课上表现得分活跃和精彩.

师生的思维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在捕捉知点的

同时.常常进发出思想的火花埘一些复杂,较关建

的问题教师需在辨论的基础上站在更高一卜层次

上做画龙点睛之笔.常听学生说:"真足思路不点不

通.道理不讲不明.观点不辩下清"一堂课下来趣

味盎然.意犹未尽.学生还会把争论的话题带回宿

舍.带进食堂.带剑以后的学习中去.学术气氛Iii 渐

形成.实践汪明.多渎与勤论相结合.师生能及时瓦

通有无.以达到集思广益,彼此启发.有的放矢地进

行教学活动;能迅速地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从单

的知识结构向多样多向型知识结沟转化;从粱一

观念的简单认可别多种观志的交汇,融合,筛选:锻

炼了学生的思辩能力.语己'的逻辑表达能力:型造

良好的心理素质;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史,用史,研

究史的浓厚兴趣,

(三)多谈与及时写钼结台

俗语说.好脑筋不如烂笔头.心理学也证明人

脑的记忆是有限的.而且记忆品质又随记忆环境,

f 己忆内容,记忆个体的差异又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因而在读,在论的同时及时地把有价值的信息条理

清晰地记录下来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人们惯常所

说的"灵感",往往因事过境迁而消逝.为此师生需

做大量的读书笔记,讨论笔记.而后在些基础上厚

上一篇: 追寻历史的足迹作文
下一篇: 为何西汉青铜“透光镜”会透光,专家掌握诀窍后,终于复制成功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