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个人查重>>智能排版>>
(如何获取全文?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0条
李良玉;关于通史型社会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左建;中国地域社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评金普森、陈剩勇主编《浙江通史》[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宋学勤;当代中国史视角下的社会史研究[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06期
姚力;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学术视野与问题意识[J];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01期
杨念群从“资治”到“反思”: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新转向[J];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马冀;国外和中国台湾学者中国医疗社会史研究综述[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08期
姚力;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基本问题[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01期
夏炎;士族社会史研究范式重建及其理论意义[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7年01期
乔新华;近30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J];安徽史学;2010年05期
10
王德召;20世纪80年代社会史的复兴对史学的影响[J];甘肃农业;2006年11期
11
王先明,魏本权20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历程与走向[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12
周晓虹试论社会史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历史研究;1997年03期
13
王先明论社会史研究的对象[J];河北学刊;1990年02期
14
乔志强社会史研究的方法问题[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15
虞和平;郭润涛;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述评[J];历史研究;1993年01期
16
宋学勤;杨宗儒;社会史研究更应凸显“总体史”意识[J];历史评论;2021年05期
17
姚桂荣;社会心理分析与当代社会史研究[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9年06期
18
曹小文;曹守亮;唯物史观与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新趋向[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5年01期
19
常建华;社会史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20
李文;徐轶杰;姚力;2010—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13年12期
21
常建华;传承与创新:中国社会史研究综述的制作及其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04期
22
白华山;对当前中国社会史研究若干问题的反思[J];史林;2009年03期
23
行龙;二十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J];近代史研究;2006年01期
24
赵世瑜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J];河北学刊;2005年01期
25
赵世瑜,邓庆平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历史研究;2001年06期
26
孟彦弘1997—1998年度社会史研究述要[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08期
27
常建华中国社会史研究十年[J];历史研究;1997年01期
28
陈爽1996年社会史研究概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05期
29
宋学勤;李晋珩;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基点[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8年01期
30
宋学勤;反思中国社会史研究[J];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0条
王岗;对北京史研究的几点思考[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C];2012年
朱汉国;关于社会史研究的若干问题——以民国时期的社会史研究为例[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行龙;胡英泽;三十而立——社会史研究在中国的实践[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行龙;中国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行龙;中国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郑晓云;论民族社会史研究及其在当代的几个问题[A];民族学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民族学学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郭德宏;社会史研究与中国现代史[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唐力行;超越地域的疆界——有关区域和区域比较研究的若干思考[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娜西卡;浅谈原始社会中的家庭[A];民族学研究第八辑[C];1986年
10
于秀萍;明清河北宗族发展状貌管窥——以河北家族族谱为中心[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11
韩志远;晚清秘密社会史研究[A];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检讨:问题与前瞻[C];2014年
12
前言[A];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3
符太浩;社会史研究视野中的《溪蛮丛笑》——兼论《溪蛮丛笑》在少数民族社会史研究中的地位[A];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人类学高级论坛2004卷[C];2004年
14
狄鸿旭;近百年清代医疗史研究述评[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十四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5
行龙;致读者[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16
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史理论研究再反思——关于社会学化、范式说以及多元化趋势的检讨[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17
于光度;北京社会科学院召开《北京通史》编撰工作研讨会[A];中国古都研究(第八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0年
18
曹子西;《北京通史》的编写准备和框架设计(汇报提纲)[A];中国古都研究(第八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0年
19
曹子西;探索规律,突出特点,充实内容,改进方法努力编好十卷本《北京通史》——《北京通史》编撰工作研讨会后的思考[A];中国古都研究(第八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0年
20
曹子西;《北京通史》编撰的思路和感受[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三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1995年
21
历尽艰辛十二载 成就百万重庆史——《〈重庆通史〉评论集》前言[A];《重庆通史》首发座谈会评论集[C];2003年
22
邢元敏;在《重庆通史》首发座谈会上的讲话[A];《重庆通史》首发座谈会评论集[C];2003年
23
周勇;在《重庆通史》首发座谈会上的汇报[A];《重庆通史》首发座谈会评论集[C];2003年
24
戴知贤;历史研究难点的重大突破——初读《重庆通史》[A];《重庆通史》首发座谈会评论集[C];2003年
25
隗瀛涛;雷鸣之前的闪电——在《重庆通史》首发座谈会上的发言[A];《重庆通史》首发座谈会评论集[C];2003年
26
何一民;长江上游第一城崛起的历程——简评《重庆通史》[A];《重庆通史》首发座谈会评论集[C];2003年
27
蓝勇;一部富有时代特色的区域通史——《重庆通史》评介[A];《重庆通史》首发座谈会评论集[C];2003年
28
许增纮;一部独具特色的填补空白之作——简评《重庆通史》[A];《重庆通史》首发座谈会评论集[C];2003年
29
刘豫川;十年辛苦不寻常——《重庆通史》读后[A];《重庆通史》首发座谈会评论集[C];2003年
30
王群生;正史·信史·通史——巴渝山水“重庆赋” 《重庆通史》巴渝情[A];《重庆通史》首发座谈会评论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代洪亮;复兴与发展:学术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80-2010)[D];山东大学;年
毛巍蓉;新艺术社会史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年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0条
唐洁;对北京史研究的几点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年
肖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民国社会史研究的发展[D];扬州大学;年
史嘉恒;对北京史研究的几点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年
徐庆红;闽东聚落社会史研究[D];厦门大学;年
俞英杰;对北京史研究的几点思考[D];扬州大学;年
吕振宇;近十年来大陆学者对西欧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和社会史研究述评[D];扬州大学;年
刘立磊;对北京史研究的几点思考[D];山东大学;年
文玉杰;社会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年
曾玮;对北京史研究的几点思考[D];上海师范大学;年
10
王军福;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侯外庐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D];西北大学;年
11
陈琦;对北京史研究的几点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年
12
李晓靖;陶希圣中国社会史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年
13
时亮;对北京史研究的几点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年
14
张玲;唐代医学禁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年
15
付琬荻;对北京史研究的几点思考[D];成都体育学院;年
16
郭华悦;邵雍与近代中国黄毒史研究述论(1985-2008)[D];福建师范大学;年
17
赵艳;对北京史研究的几点思考[D];扬州大学;年
18
张瑜;近代早期英格兰的婚姻家庭状况[D];内蒙古大学;年
19
王丹;对北京史研究的几点思考[D];青海师范大学;年
20
刘鑫凯;汉代乡里社会运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年
21
毛亚兰;对北京史研究的几点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年
22
喻理昆;连横《台湾通史》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年
23
王福元;对北京史研究的几点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年
24
申雪娣;高中生通史意识培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年
25
宋丽;对北京史研究的几点思考[D];安徽农业大学;年
26
皇倩倩;明清至民国霍州水利社会研究[D];山西大学;年
27
单林林;对北京史研究的几点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年
28
任艺;晚清珲春地区外边问题研究[D];吉林师范大学;年
29
范蕴涵;对北京史研究的几点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年
30
王祎会;魏根深中国史研究初探[D];河北大学;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0条
本报记者 吴楠;在整体视野下开展社会史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记者 周群;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大有可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本报记者 陆航;彰显医疗史研究的镜鉴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
本报记者 张清俐 吴楠;从碑刻中发掘更多新史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
文化;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心成立[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一项奠基性工程[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一项奠基性工程[N];光明日报;2005年
本报记者 户华为;走向多元开放的社会史[N];光明日报;2009年
王洪波;社会史研究有望走出“手工作坊”[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张译心;医疗社会史研究走向深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
11
记者 孙妙凝;房山石经为社会史研究提供新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12
郝平 闫淑芸;行龙新著《走向田野与社会》出版[N];发展导报;2008年
13
本报记者 朱慧;跋涉者的六个瞬间[N];山西日报;2011年
14
本报记者 班晓悦;加快推进社会史学科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
15
本报记者 薄洁萍;众名家关注“经济——社会史”[N];光明日报;2001年
16
;当代社会史是国史研究亟待拓展的领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17
本报记者 李婷;党史和新中国史研究的重要文献!“二〇三档案”首批阶段性成果出炉[N];文汇报;2021年
18
记者 路艳霞;《中国史研究历程》新书座谈会举行[N];北京日报;2022年
19
本报记者 张清俐;从更加宽广的视野研究好新中国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20
本报记者 舒晋瑜;《剑桥中国史》来到中国三十年[N];中华读书报;2018年
21
本报记者 程洁;2016,阅读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N];社会科学报;2017年
22
;区域社会史视野里的三晋田野[N];中华读书报;2012年
23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史学部 执笔 晁天义 张云华 徐鑫 武雪彬 郭飞;2021年中国史研究发展报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
24
记者 柳兰芳;《中国史研究历程》新书发布座谈会举行[N];国际出版周报;2022年
25
;修订版《走向田野与社会》增补作者近十年新作[N];中华读书报;2015年
26
本报记者 褚国飞;美国中国史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7
《光明日报》理论部 《学术月刊》编辑部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12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N];光明日报;2013年
28
本报记者 宋晓梦;在民间寻找历史的脚印[N];光明日报;2012年
29
本报记者 高耀彬;行龙:一位历史研究者的现实情怀[N];中国教育报;2012年
30
光明日报史学编辑组;老树新花香益浓[N];光明日报;2009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