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大栅栏改造与北京历史街区保护

大栅栏改造与北京历史街区保护

大栅栏改造与北京历史街区保护北京旧城大量存在的历史街区保留着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文化和建筑,是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着北京城的兴衰起伏。大栅栏是北京城重要的历史街区

北京旧城大量存在的历史街区保留着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文化和建筑,是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着北京城的兴衰起伏。大栅栏是北京城重要的历史街区,也是北京城市文化多样性和悠久历史的重要体现。它代表的不仅是老北京市井商业街区和古老的城市肌理,还有更加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古都风貌保护渐渐让位于城市建设,到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上世纪9 0年代,以大栅栏为代表的北京历史街区的大规模改造,使街区传统面貌发生了较大改变。

历史上,大栅栏的形成发展与北京城的建立和不断扩充基本同步。作为北京城最早的商业区,大栅栏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至今已有590多年历史。自明朝开始,这里就成了各地物资流通、信息和人员交流的中转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商业文化。清末及民国以来,大栅栏地区成为北京城综合型的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商业文化、戏曲文化和会馆文化在此交相生辉。社会的安定、商业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达为大栅栏的繁盛提供了适宜的文化生态环境,这片方寸之地成为老北京城乃至全国数一数二的繁华区域和商贸中心。

1949年以后,大栅栏仍一度是北京最繁华和最具传统特色的商业街,至今保留着瑞蚨祥绸布店、同仁堂药店、六必居酱园、内联升鞋店、张一元茶庄、亨得利钟表店、庆乐戏院等京城百年老字号。大栅栏附近的廊房二条、廊房三条、钱币胡同、劝业场等还基本保持着原有老旧街区胡同的空间特色,并有较多的历史遗存。新中国建立之后,城市改造陆续开始。1958年,北京市政府将正阳门外西南侧的一块地域正式定名为大栅栏街道。1965年前后,北京市对大栅栏地区进行了一次大的整顿,将部分胡同名称进行了更改,将一些街巷进行了合并,大体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大栅栏地区的街道面貌。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前30年,在首都北京的各类城市规划中,受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对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在这个时期,北京旧城形成了日后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基础,城市中心的功能开始多元化,但由于城市建设的总体规模有限,大栅栏等历史街区整体风貌变化不大。在1982年的国家总体规划中,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单,北京市排在首位。但此时的保护对象还更多表现在文物方面,缺乏保护意识的应急式改造导致历史街区出现了大量危旧房屋。随后不久,北京城便开始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改造。

19 9 0年,北京市政府将旧城内包括大栅栏、南锣鼓巷、什刹海、国子监等在内的25个街区,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并提出了保护与改造的具体要求。随后,一系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相继出台。1993年,北京市政府推出城市总体规划,第一次比较系统地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案,从文物保护单位切入到历史文化保护区,再到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共三个维度层层展开。这次的城市规划虽然是保护理念的一次重要提升,但是与90年代大规模的危旧房改造相比,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依旧进展缓慢,更多还是停留在图纸规划层面,其改造速度和规模远远超过保护的力度。

经过几百年的沉浮,此时的大栅栏逐渐褪去了昔日的繁盛。对大栅栏的衰落,外界关注更多的是其经济上的衰败,而忽略了它所沉淀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那些四通八达却又封闭的胡同和四合院中,宽窄各异的胡同所联系的不仅是四合院,还有居住在胡同院落中的形形色色的人们,大人物的悲欢离合、小人物的喜怒哀乐都弥散在胡同里。人和胡同、四合院相互辉映,相互融合,最终构成了一个古老的北京城。旧城改造改变了老北京的风貌,在推土机的轰鸣中一片片历史街区被推平,很多包括胡同和四合院在内的传统建筑被写上大大的“拆”字。城市文化空间遭到破坏,随之而来的是社区关系网络和文化记忆的渐行渐远,以及城市记忆的消失。

北京历史街区不分“危”“旧”,统一规划,成片拆除重建的大规模改造方式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在日益增长的文化保护和社会保护的双重压力下,以大栅栏为代表的历史街区更新改造中涉及的人口与社会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以往的大规模改造模式饱受争议,举步维艰,促使政府、社会和学界展开反思,文化保护不仅是形式上的历史建筑保护,还需要关注生活在其中的居民。随着保护思想的转变,在注重传统物质层面保护的同时,逐渐加大对人文、社会层面的关注,大栅栏等历史街区更新改造也进入了居民参与、注重文化复兴和社会治理并重阶段。

随着对城市属性和历史街区治理思路的逐步明确,2010年10月,北京市成立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北京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改造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在历史街区保护和文化复兴的基础上,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北京市委市政府近年来试图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为此,北京市推出了历史街区各类社会治理的新实践,如西城区在大栅栏、什刹海和白塔寺三个街区开展的人口疏散、腾退和改造的试验。其中,2012年起大栅栏街道推进了以北京国际设计周带动的杨梅竹斜街改造试验,积极与在地居民及商家合作共建,自愿式腾退与多方参与共建的方式赢得了广泛认可,已经开始向社区共同治理阶段过渡,成为新时期北京历史街区更新改造与社会治理相得益彰的典型案例。大量的建筑师、设计师和社会学家开始介入基于社区与民生的历史街区改造模式的探索。

以大栅栏街道杨梅竹斜街为例,目前,原有的1700多户居民按照自愿腾退的原则已经迁走了500多户,约占1/3。腾退出的空间除了用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外,剩下的真正可以用于产业经营的院落不到30处,其中最小的一处只有7平方米,最大的一处大约有200平方米,大多是十几二十几平方米的空间。而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面积19.6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密度约为2.3万/平方公里,这样旧城改造就将涉及约10 0万人口的基本民生问题。西城区已制定出人口疏解计划,平均每年疏解3000户,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缓解中心城区日渐增大的人口压力。西城区政府也希望通过杨梅竹斜街社区建设取得的经验,带动整个大栅栏地区的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使之成为老北京文化的重要展示地。在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同时,使大栅栏成为新老居民、传统与新兴业态相互混合、跨域共荣的街区,同时也成为首都北京“看得见历史、留得住乡愁”的具特色的“中国式生活体验区”。

2015年4月2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国家文物局公布了我国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名单,有3000年建城史和800年建都史的北京,只有皇城历史文化街区、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和东四三条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这三个历史街区入选。这就再次表明,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实物遗存只是一方面,关键在于既要保护各种物质文化遗产和街巷肌理等整体风貌,又要延续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结构和生命活力,传承老北京文化。这三个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改造,正是因为能够较为真实地体现出其原有的价值特性和历史定位,并能较好地改善民生,惠及居民。

著名古建筑保护专家王世仁先生认为,历史街区的灵魂是历史文化的定性和文化的延续性,而不是文物的定性和文物的凝固性。所以保护这些历史街区的实物遗存只是一方面,保护“非物质的或已消失而有流传价值的历史人物、事件、时尚、风俗的载体”则是另一方面。这两个方面都是老旧街区成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重要历史要素,缺一不可。

大栅栏等老旧街区虽然在历史上经历过一段繁荣时期,但由于社会的变迁,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影响了历史街区的经济功能和社会生活,曾经辉煌的街区在当前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大栅栏等历史街区所在的旧城是北京城市的核心地带,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承担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重要的城市功能,也是北京市人口居住密度最高的地区,已陷入了极度拥挤的困境,带来很大的人口、环境和交通压力,公共资源负荷重,古都风貌保护和民生改善的难度加大。“十三五”时期以及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是北京市经济社会转型、城市发展格局调整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调整与改善民生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战略任务。因此,需要进一步在充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寻求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让全体居民共享改革成果。

在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改造过程中,如何找到一个有利于各方的参与方式和发展路径,进而实现治理效果最大化仍然是一大难题,需要政府、市场和居民共同探索北京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作为街区主人,原住居民是街区保护最持久、最可靠的力量,最大限度满足居民民生需求,鼓励居民广泛积极参与街区保护和更新改造,是历史街区永葆活力和凝聚力的关键所在。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引导市场、民间力量共同参与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改造过程,从而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整合资源,促进多方协作,建立起广泛公共参与的长效的保障与反馈机制。

从世界城市发展历史来看,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的保护方法多种多样,各个城市都存在一个自我发展和更新改造的过程。从巴黎、伦敦、罗马等西方城市,到东京、香港、上海等东方城市,都经历过发展、改造、保护、更新和再发展的循环过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北京先后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世界城市”的目标,迫切需要城市建设进入一个高水平发展阶段。历史街区保护的理念、内容、方式和方法都在发生变化,但保护与发展始终是北京老旧街区发展面临的长久主题。

大栅栏等北京历史街区的保护、改造经历了由探索、纠正到逐步成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不断调整工作方式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以经济建设为主的“旧瓶装新酒”、以拆危扩建“安居优先”,再到整体保护和更新并重,进而既要保护各种物质文化遗产和街巷肌理的整体风貌,又要延续历史街区的社会结构和生命活力,建构政府、居民、市场三方合力的共同治理新机制,走出了一条旧城新容的自我更新之路。

历史街区既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特殊类型的文化遗产,还是广大居民日常生活的场所,因此历史街区的保护必然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作为“世界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历史街区是一个活的有机体,虽然不适宜大拆大改大建,但仍需要一定的新陈代谢,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与发展。既要保护遗产、传承文化,又要改善环境、惠及民生,由此,实现北京历史街区经济发展、文化复兴与社会和谐。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保护传统文化,建立起新老居民、传统与新兴业态相互混合,社会资源共同参与,不断更新、和合共生的社区,实现从以往的管理支配模式向新的共同治理模式转变。

上一篇: 2023-08-15 18:00:00 来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下一篇: 探索的意思?探索是什么意思?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