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科学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科学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科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科学院  始建于1959年,主要从事草食家畜繁殖育种、饲养技术的研究与猪禽、特种动物的繁育和改良及应用推广工作。现有专业技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科学院

始建于1959年,主要从事草食家畜繁殖育种、饲养技术的研究与猪禽、特种动物的繁育和改良及应用推广工作。现有专业技术人员49名,其中高中级技术人员占57%。有9人享受政府特贴。在长期的工作中先后培育出“新疆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细毛羊”、“中国卡拉库尔羊”、“新疆褐牛”等多个家畜良种和适用技术。共获得近200项科技成果,其中获国家、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奖项有20余项。有力地支持了自治区的畜牧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近年来,在超细型细毛羊选育、肉用羊繁育与商品杂交、瘦肉猪的选育、设施畜牧业的建设与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数十个地方、企业和政府的畜牧业建设、发展做出了规划、撰写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承担常年技术服务。目前畜牧所共承担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和自治区科技攻关、科技兴农、科技兴新项目20余项。畜牧所在我区今后的畜牧业发展中仍将是一支重要的科技力量。

新疆畜牧科学院成立于1982年10月,是由原新疆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和自治区畜牧厅草原研究所为基础组建而成。现有畜牧、兽医(临床兽医研究中心)、草业、饲料生物技术、畜牧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畜牧科技宣传教育中心)、畜牧业质量标准7个研究所,省部级科研平台15个(农业部草食家畜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实验室、新疆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新疆绒毛用羊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实验室、新疆畜产品质量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形成草食家畜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畜牧生物技术、动物疫病与畜源人畜共患病、干旱区草地资源与生态农业、畜牧业现代生产与管理、畜牧业标准化、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畜产品加工8个院级重点学科,科研特色鲜明,技术优势突出。全院在职388人,专业技术人员占81%,其中,正高40人、副高102人;博士25人、硕士101人,研究生学历人员占40%。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6人,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农林牧水系统)培养对象5人,“天山英才”人选11人。

――坚持以项目为抓手,积极推进畜牧科技创新。“十二五”期间,围绕区域畜牧业发展需求,争取科研项目229项(国家级68项、自治区级120项、其他41项),到位科研经费2.26亿元。2016年科研立项62项,到位经费4800余万元。依托承担的科研任务,学科-团队-研究室-平台-基地“五位一体”促进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使我院在草食家畜重大疫病、绒毛用羊遗传育种、绵羊基因组学、动物生物技术、畜牧业质量标准、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等领域继续保持国内研究优势。

“十二五”期间,取得科技成果18项,获科技奖励2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6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研制国家新兽药3个(口蹄疫O型/A型/亚洲I型三价灭活疫苗、小反刍兽疫活疫苗、吡喹酮咀嚼片),获批临床试验2个(牛布鲁氏菌病缺失疫苗A19-ΔVirB12、小反刍兽疫和羊痘二联活疫苗);培育家畜新品种1个(苏博美利奴羊),登记牧草品种1个(塔乌库姆冰草);制定国际标准2项、国家及行业标准9项、地方标准11项;取得知识产权59件(其中发明专利29件、著作权11项),出版专著37部,论文230余篇(其中SCI收录12篇)。

国际先进成果:一是利用基因组编辑(基因组遗传修饰)技术,在国际上首次获得经基因修饰的不同毛色图案细毛羊群体(效率达55%)。二是体细胞克隆、干细胞、幼龄羔MOET(超数排卵-胚胎移植)技术体系、体外胚胎生产等一批羊胚胎工程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三是主导制定《山羊绒鉴别与质量评价技术》等2项IWTO(国际羊毛局)标准和23项专业标准,其中11项升格为国家或行业标准。四是自主研发全天候便携式毛绒细度长度快速检测一体仪、有色有髓毛检测仪、毛束长度强力仪等检测设备。五是发现与绵羊重要经济性状密切相关的基因或遗传变异。六是研究建立稳定高效的慢病毒载体转基因技术,转基因羊生产效率从国际上的1~5%,提高到40%以上。

填补国内空白:草食家畜种质创新、羊毛绒研究、兽药新制剂研发、动物生物高新技术研究、特色遗传资源利用等方面。牵头培育出我国第一个精纺用超细毛羊新品种-苏博美利奴羊,主持选育细绒型、高产型绒山羊、多胎肉羊、新疆褐牛肉用类型等新品种;研发出一批我国动物防疫急需、填补国内空白的新疫苗并推广全国,其中“细粒棘球绦虫粪抗原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andwich ELISA)诊断试剂盒”及《细粒棘球绦虫粪抗原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方法》(国家标准)被国际兽医局(OIE)和国际卫生组织(WHO)认可为包虫病诊断标准方法和专用试剂;获国内首例胚胎移植马驹和驴驹;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绒绵羊”概念,明确我国34个绵羊品种具有绵羊绒生产能力。

保持国内先进:草食家畜重大疫病、绒毛羊遗传育种、绵羊基因组学、动物生物技术、畜牧业质量标准、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等领域。

――围绕中心强化科技支撑。①组织开展“肉羊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科技行动”,从项目布局上强化科技支撑,细化责任落实。②实施科研项目50余项,确定经济杂交羊饲养标准,建立肉羊饲草料营养数据库,制定放牧绵羊均衡营养供给技术方案,开发出农副品废渣综合利用技术和高纤维性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③在14个地州20余个县(市)开展技术集成示范,指导建设标准化场(小区)60余个,移植肉羊胚胎4000余枚;④建立并推广羊多胎主效基因分子标记选择技术,核心群多浪羊多胎基因性状频率从3.4%上升到35%,产羔率从107%提高到140%左右;⑤幼龄羔超数排卵-胚胎移植技术、体外胚胎移植技术、经济性状聚合育种技术等成果在我区肉羊生产中得到应用。

――依托优势加速成果转化。①《口蹄疫O型/A型/亚洲I型三价灭活疫苗》转让企业,我院获三分之一转让收益,其中仅合作企业天康生物的疫苗产品在全国31个省市区应用,其“一针防多病”效果对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起到保障作用,同时与天康生物对接推动新疆首家畜牧企业挂牌上市,累计为天康实现销售收入15.1亿元、新增利税7.6亿元,获转让提成695万元。②以毛绒质量控制技术成果为支撑,创立中国第一个毛绒品牌“萨帕乐”,推动新疆形成“品牌+协会+农牧团场+科技+拍卖”细羊毛产业化模式,连续八年创国内拍卖最高价,并实现国产细羊毛首次出口欧洲,同时在内蒙古、青海、宁夏、西藏、甘肃等毛绒主产区推广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③自主研发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牛羊胚胎移植技术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家庭牧场经营模式及其配套生产技术、优质牧草高产栽培、瘤胃营养调控、幼畜代乳料、棉酚脱毒、经济高效放牧技术等在各地广泛应用。

――研发-示范-推广“一体化”。①产学研联合构建了新疆褐牛产业化技术体系,示范区良种率达到80%以上,实现年选育新疆褐牛30.07万头、出栏商品肉牛37.33万头。创建高档牛肉低成本生产模式,利用新疆褐牛生产的优质高档牛肉达到国际同类水平,累计新增产值32.07亿元(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②累计推广苏博美利奴羊种公羊1.64万只,改良羊430万只,净毛量平均提高 0.5千克 /只,细度上提一档,仅羊毛每只羊增收25元,年获经济效益1878万元。这些成果为新疆草原优势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广大农牧民开辟了增收新渠道。

――加强面向基层科技服务。①与喀什、和田等8个地(州)签订合作协议,选派5位专家任科技顾问。②与县级政府签署科技合作协议,以“工作站”为载体,先后在8个县(市)联合设立“新疆畜牧科学院工作站”,站长、成员由院地专业技术人员混编,按当地县委、政府要求,联合开展畜牧科技推广服务,显现了整合力量、深化服务、联动支撑的成效,受到合作县市高度认可。③积极开展决策咨询和经济研究,先后编制地州产业发展规划20余个,提交专题研究报告10余个。④依托科技项目,每年组织200余位副研以上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举办各类培训班100余期;组织编写维、哈、汉文的畜牧适用技术系列丛书25本、科技读物20余本。

――密切国际科技合作。依托新疆的地缘优势,以国家实施“向西开放”和“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先后建立农业部中国-哈萨克斯坦畜牧种质资源创新中心、中国新疆-哈萨克斯坦畜牧科技合作促进中心等8个双边合作研究中心,与哈国联合共建实验室6个,为哈萨克斯坦、蒙古国开展绒绵羊资源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引进家畜、牧草等特有种质30余份;在哈萨克斯坦指导建立细羊毛和山羊绒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各1个,使基地的毛、绒价格提高20%以上,引起哈国热烈反响;牵头建立哈(奇姆肯特)、乌(努科斯)、塔(霍洛格)、吉(伊赛湖)中亚干旱区草地监测网络。每年来院客座研究、考察访问的中西亚和俄罗斯的同行专家10批次左右;我院选派20余人留学中亚归国成为骨干,有2人成为学科带头人,10人取得博士学位。

――主导搭建交流平台。发挥畜牧科学院职能作用,自2008年起成功举办9届“新疆畜牧科学院学术年会”,每届年会都向区内外科研教学单位和地州技术部门开放,搭建了一个面向社会的畜牧科技学术交流平台。同时协调将每年的学术年会与我院主办重要学术会议衔接,先后成功主办全国性和国际性的专业学术会议9次,吸引国内外知名同行专家学者专程来疆,到畜牧科学院访问考察、学术交流,提升了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现有畜牧、兽医(临床兽医研究中心)、草业、饲料、生物技术、畜牧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畜牧科技宣传教育中心)、畜牧业质量标准7个研究所,省部级科研平台15个(农业部草食家畜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实验室、新疆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新疆绒毛用羊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实验室、新疆畜产品质量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形成草食家畜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畜牧生物技术、动物疫病与畜源人畜共患病、干旱区草地资源与生态农业、畜牧业现代生产与管理、畜牧业标准化、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畜产品加工8个院级重点学科,科研特色鲜明,技术优势突出。全院在职388人,专业技术人员占81%,其中,正高40人、副高102人;博士25人、硕士101人,研究生学历人员占40%。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6人,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农林牧水系统)培养对象5人,“天山英才”人选11人。

研究单位

全院设有畜牧、兽医、草原、科技信息、饲料研究所和中澳绵羊育种研究中心等6个研究单位,以及农业部家畜繁育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新疆旱生牧草原种基地和农业部种羊及羊毛羊绒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新疆畜牧科技培训中心、新疆现代畜牧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新疆畜牧科学院工程咨询中心等机构,是科技部确认的全国牛胚胎移植技术依托单位。畜牧研究所的家畜繁殖研究室是我国参加亚太地区生物技术网的五个成员之一。全院现有职工37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78人(包括研究员13人,副研究员82人;博士5人,硕士25人,自治区优秀专家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0人)。郭志勤研究员荣获自治区2002年科技进步特等奖,狄江副研究员获新疆第二届青年科技奖。

科技成果

建院以来,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各类计划项目600余项,共取得科技成果320余项,其中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逾百项。共发表论文160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牛胚胎移植技术研究与应用”、“O型口蹄疫鸡胚化弱毒乳兔反应苗”等10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主持培育出“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新吉毛羊”、“新疆瘦肉型猪”等新品种;培(选)育的“新多二号青贮玉米”、“木地肤”、“新引1号东方山羊豆”先后获农业部牧草新品种(系)证书;研制的“口蹄疫A型活疫苗”、“牛羊口蹄疫活疫苗”、“吡喹酮药饵”获国家新兽药证书,“杀虫油剂”(国家发明专利)获自治区新兽药证书,并先后投入商业化生产;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畜产品标准化体系《新疆细羊毛标准体系》,创立的“萨帕乐”品牌细羊毛屡创国内羊毛拍卖最高价,并首开我国原毛出口先河。

2016年6月7日,新疆畜牧科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该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刘明军研究员课题组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刘明军培育出拥有奶牛和斑点狗一样花纹的绵羊,甚至还有棕白两色的个体,被称为“未调和的卡布奇诺”。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改变大动物毛色这一技术突破,为今后家畜育种提供精准、高效、快速的新手段。

大型动物的基因编辑可能会给人类带来福利,可以提供优质蛋白食物、帮助临床研究以及给人类病人提供动物器官移植。[1]

刘明军在首府乌鲁木齐所作的研究表明,中国在CRISPR-Cas9技术上处于领先水平。

战略核心

“十五”以来,围绕新疆建立优质毛、绒、奶、肉基地的产业调整战略,针对生产实际和发展需要,以提高综合生产效益和农牧民增产增收为核心,选定牛羊为主的草食家畜现代育种与繁殖、高效饲养、胚胎工程、重大动物疫病与人畜共患病、草地高效综合利用为突破口,主持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国家863计划、国家奶业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西部开发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国家948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以及自治区的重大或重点课题50余项。先后在牛羊胚胎工程、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诊断监测与防制技术、兽用疫苗和新兽药研制技术、畜禽常见病多发病防治技术、家畜乳腺生物反应器、优质细毛羊新品种培育、奶业现代化生产配套技术、毛绒生产管理标准化、奶肉牛高效生产技术研发、工厂化肉牛(羊)生产综合配套技术、优质高产牧草种子培育与产业化等方面开展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创新突破了许多重大的关键技术,部分技术已实现产业化。

新疆农牧业发展_农牧业新疆历史研究报告_新疆农牧业历史研究

新疆农牧业发展_新疆农牧业历史研究_农牧业新疆历史研究报告

新疆农牧业历史研究_农牧业新疆历史研究报告_新疆农牧业发展

新疆农牧业发展_新疆农牧业历史研究_农牧业新疆历史研究报告

上一篇: 七大思维于日常生活的应用
下一篇: 七年级历史探究作业(一)精编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