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融合专业知识,点亮实践之路——探索“创新引擎”驱动下的志愿服务新篇章

融合专业知识,点亮实践之路——探索“创新引擎”驱动下的志愿服务新篇章

融合专业知识,点亮实践之路——探索“创新引擎”驱动下的志愿服务新篇章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高校志愿服务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正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青年一代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高校志愿服务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正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青年一代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而高校志愿服务则成为了广大学生学好新本领、服务新时代,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重要途径。如何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是当前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志愿服务与专业知识融合的重要意义

高校志愿服务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志愿服务实践中,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深化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提高专业技能的运用能力。例如,电商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电商直播、健康科普等志愿服务活动,将课堂上学到的技能运用到实际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还增强了与商家或者生产者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另一方面,这种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在解决志愿服务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时,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探索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需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今后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以“创新引擎”驱动高校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的策略

(一)创新活动组织模式

高校应加强对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建立健全活动组织机制。可以成立专门的志愿服务指导中心,负责制定活动计划、组织实施、协调资源、监督评价等工作。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社团、班级等组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可以通过举办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和社会需求,自主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学校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项目的实施。

(二)丰富活动内容形式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丰富内容形式,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内容上,除了传统的扶贫助困、环保宣传、社区服务等活动外,还应结合国家战略和社会热点,开展如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应急救援等具有时代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形式上,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拓展志愿服务的空间和渠道。例如,通过开发志愿服务 APP,搭建线上志愿服务平台,实现志愿服务项目的发布、报名、管理、评价等功能;开展网络公益直播、线上支教、远程医疗等活动,让志愿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三)强化专业知识融合

高校应加强专业教育与志愿服务教育的有机融合,将志愿服务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相应的学分和课程,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志愿服务实践中。例如,工科专业可以开展科技下乡、技术咨询、产品研发等志愿服务活动;文科专业可以开展政策宣讲、法律咨询、文化调研等活动;艺术专业可以开展文化艺术下乡、社区文化建设等活动。同时,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带领学生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社区,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四)加强资源保障支持

高校应加大对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资源投入,建立多元化的资源保障机制。一方面,学校应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开展、培训指导、设备购置等;另一方面,可以积极争取社会资源,与企业、社会组织、政府部门等建立合作关系,通过项目合作、资金赞助、场地支持等方式,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保障。此外,还应加强志愿服务基地建设,与社区、农村、企业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五)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志愿服务评价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评价方面,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质量、效果、社会影响力等因素,对学生的志愿服务表现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在激励方面,可以通过设立志愿服务奖学金、荣誉称号、推荐就业等方式,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同时,将志愿服务表现作为学生入党、评优评先等的重要参考依据,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

三、高校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的未来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未来,高校志愿服务将更加注重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专业化是指志愿服务活动将更加紧密地结合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品牌化是指打造一批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形成示范效应;国际化是指加强与国际志愿服务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志愿服务走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年的风采。

总之,高校志愿服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我们应充分发挥“创新引擎”的驱动作用,积极探索高校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模式、新方法,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好新本领,服务新时代,让青春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上一篇: 临川区探索建立“以碳代偿”生态修复模式
下一篇: 中国大学生自尊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1993-2013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