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高国荣老师的著作《美国环境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一书前言。因篇幅所限注释从略,感谢高国荣老师授权转载。
本文作者高国荣老师
进入新世纪以来,环境史受到了国内外史学界的广泛关注。每5年一度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近些年来都有关于环境史的专题讨论。2000年,“环境史的新发展”成为在奥斯陆召开的第19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一个重要议题。2005年,第20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悉尼举行,“历史上的人与自然”被列为会议的三大主题之一,讨论议题则包括“生态史的理论与方法”、“自然灾害及其应对”等。2010年,在阿姆斯特丹举办的第21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则将环境史的讨论落实到实证研究中,在“征服与人口变动”、“消费社会与经济变化”、“历史上人类的衣食”等议题上体现得尤为明显。2015年,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将在中国山东济南召开,从大会的网站来看,“自然与人类历史”已经被列入大会议题。目前,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成立了本国或跨区域的环境史学会,除各自定期召开会议外,还联合开展活动。2009年8月,第一届世界环境史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与会者达到500多人,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7月,第二届世界环境史大会将在葡萄牙北部小城吉马朗伊什举行。从2000年以来,《太平洋历史评论》(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2001年第1期)、《历史与理论》(History and Theory ,2003年第4期)、《环境与历史》(Environment and History ,2004年第4期)等众多国际知名史学刊物都相继刊出“环境史”专题,对环境史研究进行回顾与展望。而在中国,《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月刊》、《南开学报》、《学术研究》等刊物已开设环境史专栏,或是已编发多组环境史的专题文章。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还成立了环境史研究中心。有关环境史的学术研讨会和国际学术交流也日趋频繁。可以说,环境史研究方兴未艾,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环境与历史》期刊
环境史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率先兴起的一门学科,它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着重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以自然为中介的社会关系。环境史是在战后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环保运动兴起这一社会背景下诞生的历史学的一个新分支学科,是继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之后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由于它兴起的时间并不长,而且还在不断发展演化,所以直到现在,专门对这一学科进行理论阐释的学理性著作还非常少见。为便于理解,笔者拟对选题的理由及本书的结构进行简单的交代。
笔者以环境史学为题,首先是由于环境史学本身的价值 。环境史学探讨历史上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不能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同自然的历史割裂开来。 它大大拓宽了史学的著述范畴,为重新认识历史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和新方法,对传统的史学研究形成很大冲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环境史学又是西方史学研究中的前沿问题与热点问题。对环境史学的理论探讨,有利于我国学者较完整、准确地了解和把握环境史学,从而汲取其积极内容,以丰富和完善中国史学的理论和方法。再次,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研究环境史学,有助于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人与自然须臾不可分离,自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经济发展存在着极限。环境史学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能够充分弘扬历史学经世致用的传统,为现实提供借鉴,指导人们探索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途径。
尽管笔者也希望从整体上对环境史学进行研究,但由于这方面比较系统的成果还为数不多,许多资料在国内很难获取。另外,由于环境史学牵涉的理论问题繁多,再加上理论功底薄弱和语言劣势等自身条件的限制,所以,笔者仅将“美国环境史学”作为研究主攻方向,这主要是因为,就世界范围而言,美国的环境史研究最为发达,成就也最为卓著。
环境史学最早在美国兴起,但它很快就引起了美国以外的学者的关注,毕竟环境问题对人类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而且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问题。所以,环境史研究在英法德等欧洲大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和中国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总的来说,这些国家的环境史研究水平都不如美国。仅就欧洲而言,欧洲环境史学会迟至1999年才成立,环境史研究还多半是一些自然科学家或地理学家出于个人爱好,目前开设环境史这门功课的大学和培养环境史方向专业人才的机构还不多。
环境史研究在美国最为深入,美国学者在环境史领域的领先地位世所公认。美国于1976年最早成立了美国环境史学会,并创办了专业的学术期刊。在美国环境史领域,出现了如克罗斯比(A. Crosby)、沃斯特(D. Worster)、纳什(R. Nash)、海斯(S. Hays)等享誉学坛的代表人物。他们提出了环境史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美国环境史的著作远较其他国家要多,美国有不少高校开设了有关环境史的课程,而且能够培养环境史专业的博士。近年来,参加美国环境史年会的研究生往往高达近百名,环境史研究后继有人。
Alfred Crosby
Donald Worster
既然美国是环境史学的发源地和研究水平最高的国家,因此美国的环境史学也最具有代表性,所以本书只拟对美国环境史学进行介绍。
大致可以认为,20 世纪90年代前后是美国环境史学发展的一个界标,可以据此将美国环境史学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美国环境史学所处的社会现实背景、生态学理论基础、研究对象、价值取向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从 社会现实来看,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生态危机的严峻现实面前,社会各界、甚至不同国家之间较容易就环境保护达成共识,所以联合国能够在70年代召开关于环境与资源的一系列大会,许多国家都同意,在环境问题上应该同舟共济。在90年代以前,美国环保运动是由白人中产阶级领导的,所以环保运动较多地表达了白人中产阶级的要求。而进入八九十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环境治理已经初见成效,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民族利己主义的倾向开始抬头,国际社会尤其是南北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阻力重重。而就美国国内而言,环保政策走向保守,这在里根任内表现尤其明显。而就环保运动而言,由于社会下层、不同族裔的参与,环境正义运动在90年代以后开始在美国兴起,弱势群体的环境权益受到了人们的更多关注。
美国街头的环保运动
从 理论基础来看,在 90 年代以前,多数环境史学家都信奉克莱门茨的 “顶级群落”生态理论,该理论认为 自然是一个精巧平衡的有机整体,其演化不断趋于和谐稳定。也就是说,环境问题的产生,是因为人的过分干扰破坏了自然的平衡。而在90年代以后,顶级群落理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自然混沌学说则非常流行。该学说宣扬, 自然本身是一个无序的、并不平衡的有机体,平衡是相对的、动态的和发展的概念,而不是绝对的和静止的概念。这些新观点、新学说的问世,对环境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 研究对象来看,在90年代以前,环境史学家对 自然资源保护与荒野情有独钟。资源保护(Conservation)、自然保护(Preservation)、生态景观的变化,是绝大多数环境史著作的主题。而且, 妇女、少数族裔(印第安人除外)与环境的关系则远未受到应有的关注。而到90年代之后,美国环境史学家则开始大量关注 城市环境问题和环境正义问题,环境史研究的领域被不断拓宽,环境史和社会史融合的步伐开始加快。
纽约市曼哈顿地区的空气污染
从 价值取向上看,在90年代以前,环境史学明显具有 环境保护主义的道德伦理诉求。许多环境史著作都以人为的生态悲剧为主题,突出环境破坏的严峻后果,对机械论自然观、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传统发展观提出质疑和批判,体现出环境史学鲜明的文化批判意识。而到90年代以后,为力求使作品更客观,许多环境史学家 有意识地克服和弱化个人的情感好恶和主观倾向,所以生态破坏被更中性化的生态变迁取而代之, 环境史学家更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就人对自然的影响而言,不仅要说明人对自然的消极、破坏性影响,也要指出人对自然的积极的、建设性的影响。甚至还有学者对环境史学的认识论和历史的叙述方式进行了探讨。环境史学的文化批判色彩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浓厚了。
本书力图全面以1990 年代为界,梳理环境史研究在美国的发展。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很难也无须对环境史学进行面面俱到的介绍,而挑选一些相关的问题从不同侧面进行专题研究,倒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这些专题侧重于叙述和分析环境史学在美国的诞生背景、发展概况及其学术贡献。以下对本书的基本写作框架进行简要介绍。
《美国环境史学研究》,高国荣著
本课题首先交代了选题的理由,介绍了拟探讨课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并从兴起背景、理论基础、研究对象与价值取向四个方面对环境史这一贯穿本课题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环境史是在战后环保运动推动之下在美国率先出现、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着力探讨历史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以自然为中介的社会关系、具有现实批判色彩的历史学的一个新领域。
第一部分从美国现代环保运动的兴起、环境史学与年鉴学派、美国西部史学对环境史学的孕育等三个方面入手,分别阐述了环境史在美国兴起的现实背景及国内外学术背景。环境史研究的兴起,与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和现代环保运动的推动有直接关系。环境史学与年鉴学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不仅在产生背景、研究重点方面存在差异,而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也持有不同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环境史学与美国西部史学有亲缘关系,西部史学大师特纳、韦布和马林均以重视地理环境的作用而闻名,他们往往被认为是美国环境史学的先驱。
第二部分探讨了1990年以前环境史研究在美国的发展,叙述了1970—1990年间环境史的学科体系建设、研究主题和研究特点。环境史在美国作为一门学科兴起的标志是美国环境史学会的成立及一批著名学者的出现。环境史在早期发展阶段研究的主要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即森林史、水利史、荒野史、印第安人与环境、人物传记研究。从这些研究成果不难看出,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环境史研究的主要问题大都属于自然保护和资源保护的范畴,而且具有比较明显的时空特点。同时,环境史研究具有显著的环境保护主义的道德与伦理诉求。
第三部分联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环保运动的发展变化,梳理了90年代以来美国环境史研究所取得的明显进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流环保运动的体制化趋势日益明显,环境正义运动和激进环保运动也在美国开始兴起。尽管环保运动对环境史研究的影响逐渐式微,但环境史已经不再主要是环保运动的历史,而逐渐真正成为人与自然之间互动的历史。环境史研究蓬勃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城市环境史备受重视,其二是环境史与社会史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其三是全球环境史研究方兴未艾。
第四部分从三方面阐述了环境史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其一,它纠正了史学著述中长期以来忽视自然作用的偏差,将自然纳入历史的研究范畴之内。环境史可以丰富我们对过去的理解,并增加历史研究的新维度和新视角。其次,环境史是跨学科研究的典范。人与自然本身及其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环境史研究必须广泛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其三,环境史的文化批判具有现实意义。在自然观上,环境史反对机械论自然观,强调世界万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在价值观上,它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进行讨伐;在发展观上,它对片面强调经济发展提出质疑,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进步史观和现代化理论的缺陷。
在结语中笔者指出, 环境史学在未来要顺利发展,就必须与环境保护主义适当拉开距离。与此同时,环境史学家应该继续保持开放的心态。本书最后还对环境史学在西方史学发展史上的位置进行了初步评估。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人才浅学疏,论文在对美国环境史学的总体把握、专题设计、材料取舍等方面,恐怕都存在诸多纰漏。关于环境史学的现实价值及其局限,本书只是略有涉及,并没有来得及做专题探讨。关于环境史学的文化批判,也只是力图做综合梳理。此外,论文的许多章节都还有待于提炼和深化。同时,由于环境史是一个新兴的学科,许多专业术语都还未加规范,再加上语言水平的限制,肯定会存在对外文资料的理解与中文表达不准确的问题。学无止境,我也希望,假以时日,将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
END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