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模新课推荐
之 古代两河流域考古与艺术
“
古代两河流域(或称美索不达米亚、古代近东)是人类文明出现的最早的地区之一,公元前四千纪末,居住在两河南部巴比伦地区的苏美尔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编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律,最早地使用了六十进制的计算方法……古巴比伦人为世界留下了大量远古时期的文字记载,从天文历法到创世纪和大洪水这样的神话故事。下学期,第三模块的新课“古代两河流域考古与艺术”,历史学系吴欣老师将为你打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大门,并引领你走进考古与艺术的世界。
教师简介
吴欣,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系,博士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史系。曾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纽约大学古代世界研究所、以色列奥尔布莱特考古研究所以及中西亚多个国家从事研究。足迹遍布中东、中亚和地中海地区。自2009年以来一直主持克泽尔·台培考古发掘工作,是中亚地区第一个主持考古研究项目的中国人。
对话
古代两河流域考古与艺术
复旦通识教育 对话 吴欣
比起欧洲、东亚,同学们对古代两河流域的了解可能会比较少。您认为我们能从两河流域的艺术和文化中学到什么?它又是如何体现第三模块的主题“文明对话与国际视野”的呢?
吴欣:
说到古代两河,很多同学会感到陌生。其实很多西方的历史传统、宗教习俗等,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比如,圣经里诺亚方舟的故事即源于古代两河苏美尔文明的吉尔美伽史诗,而罗马的管理方式则是以古波斯帝国为范本的。古代两河文明最大的特点就是城市文明,商业高度发达。与其他的古老文明相比,它的特殊之处在于资源特别缺乏,其他文明所具备的优势条件,气候、水源、肥沃的土地……它都没有,只有大片黄土和两条不驯服的河,如果没有灌溉,农业则难以发展。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苏美尔人创造了人类最古老的文明,古巴比伦地区更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摇篮”。这让我们重新去思考,人类文明的起源的契机是什么?它的动力是什么?我们在讨论文明的起源的时候,最初认为是兴修水利对人群的聚集作用,但是随着对两河流域的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水利并不是一个最重要的选项,商业和对奢侈品的追求——尤其是远距离的商业往来,催生了分工精细的城市,并促使了文明的繁荣。
历史是打开世界的一把特殊钥匙。了解了两河之后,再回过头来看中国文明和当今世界,会有更丰富的视角和不同的思维方式。比如我们会思考,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早期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点究竟在哪里?早期中国文明发展的动力和逻辑何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西方考古历史学界对夏代存在与否所持的怀疑态度?再比如,欧洲早期文明从两河流域获得了什么?它的法律、政治、宗教体系等在何种程度和条件下是被沿袭下来的?中国文明真的就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被中断的文明吗?此外,学习古代两河也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一些平时不会想到的最基本的问题,比如文字、战争、艺术等都是如何开始的?是先有宗教还是先有社会?
巴比伦的婚姻拍卖市场, 1875,Edwin Long (英国)。描绘的是古代和现代人对巴比伦的想象
同时,两河地区是许多圣经故事的发生之处,很多遗迹、遗物都与圣经中的记载相关联,因而两河也是西方人的寻根之地。为了证实圣经故事的真实性,西方学者们纷纷去这一地区取证,因而也催生了世界现代考古学。在大约两百年前,第一批研究两河的学者们受殖民地政府的资助,来到两河流域从事考古发掘。因为拥有悠长的研究历史,到目前为止,古代两河研究依然处在考古学领域的最前沿。但同时因为中东局势动荡、很多遗址无法到第一线勘察。学者只能用尽一切技术和方法,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反反复复研究已经留下来的材料。这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但这也促使学者们对已有的资料进行最大可能的挖掘和研究,从而推进了学术研究的深入。
近些年,中东的文物破坏是非常严重的,甚至有考古学家为了保护文物献出了生命。学界其实也在思考和呼吁:在比战争和意识形态更高的层面,有哪些人类文明共有的文化是值得守护的。这些年来,不管是我自己的学习还是教课,我总是说,能有机会学习两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巨大的特权(Privilege)——能有机会窥视到这个曾经无比灿烂的文明的人就很少了;能够看到保存下来的材料、接触到专业的学术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即便在美国,也只有在最顶尖的大学的学生才有机会学习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
巴比伦人在泥板上绘制的世界地图,约公元前六世纪,出土于伊拉克南部,现藏于大英博物馆(92687)
您为什么想要给不同专业的本科生上这样一门有关考古和艺术的通识核心课程呢?
吴欣:
过去20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求学和授课经历让我对通识教育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通识教育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其他常青藤学院以及美国顶尖的文理学院的最基本的课程设计,它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获得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方法和能力,引导学生知道自己要成么什么样的人,教会学生去思考。我希望学生能通过这一课程学习如何做研究,比如,如何看待你的研究对象、如何从不同的角度作出判断,这是一种至关重要的、适用于所有学科的能力。而对于本科生来说,这种能力格外重要。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然而在我看来,是“看世界要趁早”。看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种,看今天的世界,你可以去旅行,但看已经逝去的世界,你则要通过学习古代的物质文化遗存来完成。我鼓励本科生尽可能早地有广阔的视野和思考的能力,走出狭隘的视角,看见这个世界的昨天和今天,并基于此想象明天。
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当年我出国的时候,中国学界在古代两河流域考古领域是一片空白,没有人能教我,当时我就已经决定了,有一天我要回到中国,站在讲台上把我学到的教给像我当年一样的学生。事实上20年之后回国,我看到学生的论文和我当时离开中国的学生论文没有太大的改变。今天,中国倡导“一带一路”,但我们对于处在“一带一路”核心地段的中亚和伊朗的研究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而这一地区与两河流域共享同一文化基石。所以我觉得,我应该用我的所学去做通识教育了,这是我对本科教育特别的赋予热情的一个原因吧。
苏美尔的竖琴前板,约公元前2500年,黄金、贝壳、青金石、沥青,出土于乌尔王墓,现存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的确对我们来说有着神秘的吸引力,那么您是如何在课堂上将两河流域的瑰丽文明展现给同学们的呢?
吴欣:
学习一个文明,知识层面的收获大致围绕在这个文明是怎么产生的?他的大起大落是怎样的?它的高潮是怎样的?它怎么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对艺术的了解和接触,当代艺术永远比古代艺术多,因为当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更为与你接近,相关的事件你更加熟悉。因此学习两河流域的考古与艺术,首先需要了解背后的文化语境和历史。就像你学习中国史,要了解两河的文化背景、其历史发展的框架,并探寻研究历史的不同方法。我们有了古代西亚的历史知识背景,获得了考古或者艺术的资料,然后学习解读这些材料,再学习该如何理解古代西亚的文明。
我在课堂上常常问大家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比如什么是艺术?为什么艺术最重要的?什么是不同的风格?风格和意义之间有何关系。比如有一件来自两河流域的艺术品,是公羊趴在玫瑰花丛上。我问大家,为什么是公羊和玫瑰?公羊为什么趴在玫瑰上?公羊和玫瑰在古代苏美尔人的生活中有什么样的地位?通过这样的引导,建立图像和历史文化之间的逻辑,这是分析问题和艺术审美的一种能力,对于所有的同学都是适用的。当然,对于对艺术和考古有兴趣的同学,通过我的课程你可以抵达历史与考古、艺术史的专业领域。
滚筒印章和印章上的图像,阿卡德时期(公元前2350-2150),出土于伊拉克南部,现藏于大英博物馆(89115)
这门课程非常有趣,想必会有很多同学跃跃欲试,那么您对选修您这门课程的同学有着怎样的期待和要求呢?
吴欣:
这门课程的一个特点是实践教学和比较多的阅读。我特别需要学生阅读文章,这是必须做的。在上课前,我会布置若干阅读材料,给大家指定主题和布置一些问题,大家带着问题读书,再进行小组讨论。在上课的时候,我会展示很多图像材料和考古材料,告诉你如何通过这种图像以及物质文化材料来复原古代文明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也会要求同学们去参观一些艺术品或者展览,然后写报告或者描述性的文字,让我了解到你参观时候的想法。因为我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获得批判性思维。我会在阅读和讨论的过程中直接指导大家如何思考。
还有一个目标是训练学生做研究。我们的期末作业是写一篇论文,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希望大家能学习如何做研究,如何一步一步的去写一个研究性的论文,如何在写作过程中做推理和论证。我认为这是现在国内学生比较缺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的技能。无论你是学文学、数学、医学……都需要具备的。
对于历史知识方面不需要过于担心。在课程设计的时候,我已经假设所有人对将要学习的东西都是一无所知的了。对于没有专业背景的人,这门课听起来也不会很复杂。当然,有一点点对应的历史知识、并且对艺术与考古感兴趣的话,这门课对你来说也不会过分简单。
我是一个严格的老师。对于修读课程的学生,希望能做到:其一是要读书,这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每节课都会有针对阅读所进行的讨论,参加讨论,让你的同学知道你的想法,是该课程对你的要求和你对该课程的贡献。其二是上课不要玩手机,能学习这门课,对于你我来说是一种privilege,请同学们珍视这个机会。其三是需要有一定的英文基础,我们的阅读材料都是英文的。其实复旦本科生的英语水平,只要用心去读,是足够用的。上学期我开另一门模块课的时候,应大家的要求直接改成了全英文授课。
亚述国王亚述巴尼拔猎狮子的场景,石灰石浮雕,公元前七世纪,新亚述时代,现藏于大英博物馆(1672236893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