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说《历史研究》第二部分的4、5、6三个章节。
四、问题所在及不能解决的缘故
西方学者的章节标题与我们国内的书籍编写习惯很不一样。他们的标题看上去都比较随性,其逻辑在于行文中的论证。看下来这三四本书,感觉有点习惯了。
全书所论证说明的21个文明社会,为什么他们能够从原始社会发展到文明社会。作者给出一个可能的理由。“原始社会与文明社会的根本区别是模仿的方向不同。原始社会模仿的方向是老一辈,其社会是精止的;而文明社会模仿的对象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物。社会沿着一系列变化和生长的道路有力的前进”。
作者重点批判了之前学者从种族和环境等单一方面因素解释文明产生的原因。进而谨慎的提出,文明的产生是在种族、环境多种因素作用下,由当时的人所做出的选择的努力,强调了精神的作用。
五、挑战和应战
这是全书核心,也是作者解释文明产生和发展提出的一个理论模型。这个理论影响了以后很多历史学者的研究方向。
1. 神话提供的线索。作者借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的说法,归纳众多社会神话的套路,从中窥探文明起源的动力:两个超人(一个完美的好人,一个暴力的破坏者)的相遇,诞下英雄人物,开创文明。
2. 用神话来解决问题。
在前面第三章节中,作者提出了“历史是从神话中生长出来的,其中的事实和虚构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本部分就是接着这个逻辑用众多文明的史实来实证。
亚非草原地带因为最后一期冰期的结束而陷入干旱,面对这种环境的挑战,原始人做出了六种不容的选择,进而有了不同的结局,也产生了最初的文明。①留在原地,没有采取应对措施,随即灭亡; ②留在原地,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发展出游牧文明社会;③南向迁移,退回到原来的生活方式;④向北迁移,发展出新石器时代的农民;⑤投入当地的森林和沼泽,进而发展出古埃及和苏末文明;⑥向西北跨海迁徙,发展出米诺斯文明。
作者在说明中国文明时,局限于当时的考古资料等因素,断言长江流域没有文明。而现在的诸多的史实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文明起源地,如良渚文明。
文明有其生长周期,当其开始丧失创造力的时候,会分解为少数统治者和无产者。这就带来压迫和觉醒的矛盾,体现为从阴到阳的一个变化过程。“无产者的脱离运动是一种有力的反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无产阶级革命?)
六、逆境的美德
这里用了古代和近代的六个文明社会的发展衰落过程,进一步印证了第五章提出的“挑战----反映”理论模式。其中提到的美国新英格兰小镇的荒废,西方殖民者政府美洲后发展出的一个繁华小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重心的转移,而又退回到原始状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