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设计思维的发展历史”(鲁百年,《创新设计思维》)20世纪(或更早)的很多设计活动都可以被视为设计思维,而这个词是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性化设计的兴起,而首次引起世人的瞩目。在科学领域把设计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观念,可以追溯到赫伯特A西蒙(Herbert A. Simon)于1969年出版的《人工制造的科学》一书,在工程设计方面更多的具体内容可以追溯到罗伯特麦克金姆(Robert McKim)于1973年出版的《视觉思维的体验》一书。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斯坦福的教授、美国著名的设计家罗尔夫A法斯特(Rolf A. Faste)把麦克基姆的理论带到了斯坦福大学,扩大了麦克金姆的工作成果,把”设计思维”作为创意活动的一种方式进行了定义和推广,他在斯坦福大学举办了“斯坦福联合设计项目(也是d.School的前世)”,并一直是该项目的主管,可惜他于2003年去世没等到d.School的建成。1987年,哈佛设计学院的院长彼得罗(Peter Rowe)出版的《设计思维》一书首次引人注目的使用了“设计思维”这个词语,它为设计师和城市规划者提供了一套实用的解决问题的系统依据,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这个词被正式。
1992年理查德布坎南(Richard Buchanan)发表了文章标题为“设计思维中的难题”,表达了更为宽广的设计思维理念,即设计思维在处理人们设计中的棘手问题方面已经具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到了1991年,大卫凯利(David Kelley)创立的IDEO公司,是现今全球最大的设计咨询机构之一,以设计思维作为其核心思想,并贯彻落实到了IDEO的工作当中,成功实现了商业化。2005年,大卫凯利在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成立了斯坦福大学哈索普兰特纳设计研究院(The 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 at Stanford,简称d. School)。哈索博士是全球最大的管理软件供应商,德国著名的SAP公司的创始人之一。该研究所获得SAP提供的3500万美元赞助,由哈索博士和斯坦福大学联合成立。该研究所的目标是培养复合型的、以人为本的创新设计师,而不完全是关注设计新产品。研究所人员由各种背景和行业的人员组成。分别来自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管理学院,医学院,传媒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社会科学学院,理学院等。d.school开设了一门设计思维的课程,主要利用学员分组参与的形式,尝试设计一个新的产品、服务、流程等,从而掌握设计思维的方法论和设计思维的思维模式。
2007年,哈索博士在德国的波茨坦成立了设计思维学院。d.School的教学机制也迥异于寻常机构,不提供学位教育,因此学院并没有常规意义上属于自己的学生,这里的课程向斯坦福大学的所有研究生开放(学生都有各自的专业背景和基础能力),强调跨院系的合作,宗旨是以设计思维的广度来加深各专业学位教育的深度。跨学科合作这一目标早已为人熟知,但在操作层面困难重重,很多合作无疾而终,症结往往就在于本位思考不容易打破,d.School的模式予人启发,所谓无我才能实现自我,或许就是这样的吧!该学院确立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换位思考,从小处入手,专注于思考人们的真实需求,重新思考各个行业的边界。学院所有的教学课程都是项目驱动的,项目来自非政府组织和企业,这不仅保证了资金来源,也保证了选题的现实性。因此从组织架构上来看,学院与这些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是其一大优越之处。由于这个特点这里的课程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根据学时长度、参与课程的学生人数和师资不断调整。但每门课程起码配备两名教师,多的可以到5名,这是为了满足学科交叉的要求(总是有一名来自本学院的教师,另外的教师可能来自其他学院,也可能来自企业和社会机构)。这构成了教学上的实践性,对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是教辅人员繁忙的原因所在。由于没有学位教育的要求,d.School的教学模式不重视一般意义上的系统性,而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回归到了设计的实践属性。今天对设计思维的理解和认知,已经引起了相当多的学术界和商业界的关注,其中包括了一系列关于社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