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安3月1日电 (记者 张一辰 冽玮)穿木屐,着汉服,拜孔孟,跪先贤……近年来,国学热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大背景下持续升温,诵读国学经典、汉服秀表演、现代私塾频出等现象亦引发传统回归与“商业运作”的争论。
一场“汉服开笔礼”1日在西安举行。中新社记者看到,50余名6至7岁学龄儿童身着汉服,通过奉茶、正衣冠、朱砂开智、击鼓明智、启蒙训导等仪式,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礼仪。
开笔礼,俗称“破蒙”,在古代,学童会在入学首日早早来到学堂,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参拜孔子像,方可入学读书。
近年来,在传统文化回归成潮,从高等学府到民间私塾,从大中学生到学前幼儿,国学普及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亦使其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国学”、“孔孟”、“论语”等热词遍地开花。同时,国学的“大众化”也屡屡成为商业炒作、赚钱的噱头。
中国知名作家王蒙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公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内容贴近时代,易为民众所接受,是一个可以开拓、挖掘的富矿,“国学热”的局面因此出现。
记者在互联网检索“国学班”得到相关结果300余万条,其中“学费高昂”、“报名火热”是众多国学班“关键词”。
据了解,目前在内地,儿童国学启蒙教育并无官方统一教材及教学计划,只是以民间力量为主导办学模式,“百家争鸣”也令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西北政法大学教授邢继燕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小学生会背古书是件好事,但盲目靠死记硬背让孩子接受国学教育,则失去了阅读古书的意义。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大卫不无忧虑地指出,国学教育更应是生活的体验和习惯的培养,通过学习和生活的紧密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在他看来,国学热背后隐藏着急功好利,当下更大程度上是泛商品化推波助澜的结果。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内地“国学教育”也在尝试突破。
秦岭深处,一座简陋民舍里,从媒体辞职后专心推广传统文化的徐冰很忙。今年38岁的他一直守护着自己亲手建起的“叩读堂”,为一群孩童讲授国学经典。
他告诉记者,自己偏重教学生《孙子兵法》类型的国学知识,韵律朗朗上口,其中的小故事引人入胜;同时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制造木制半成品,教孩子木工榫接的原理,演绎墨子守城的战术。
他认为,将国学教育渗透进儿童的动手实践中,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有事半功倍之效。
陕西民俗专家韩养民表示,国学热的出现,迎合了当代国人的心理,面对舶来文化的冲击,传承数千年的国学会让人产生归属感。此外,国学所包含的礼仪修养、人文智慧,也成为望子成龙的家长对其趋之若鹜的主因。(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