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军事历史研究
MilitaryHistoricalResearch
主办:南京政治学院
周期:季刊
出版地:江苏省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16开
ISSN:1009-3451
CN:32-1842/E
复合影响因子:0.130
综合影响因子:0.054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军事历史研究
创刊时间:1986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军事历史研究》杂志期刊简介
《军事历史研究》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由南京政治学院主办、面向国内外
公开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具有正规的双刊号,其国内统一刊号:CN32-1842/E,国际刊号:
ISSN1009-3451。本刊自1986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服务、为党史军史教
育和编研工作服务、为弘扬先进军事文化服务的办刊宗旨,研究领域涵盖古今中外战争史、
国防和军队建设史、军事思想史、军事文化史、军事外交史等,是军地从事军史教学与编研
工作的专家学者以及广大军史爱好者展示研究成果、交流研究心得的理想平台,本刊主要刊
登题材新颖、观点独到、史料扎实、阐释深刻的论文与反映当前军史编研动态、史馆建设经
验等方面的稿件,尤其欢迎理论联系实际,对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及军史编研工作具有一定
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的稿件。
《军事历史研究》杂志期刊栏目设置
本刊主要栏目:理论研究、建设史鉴、战史论坛、政工史论、人物追踪、专题讨论、学术争
鸣、研究动态、军史档案、军史编研、史馆建设、读史札记、史论集萃等学术期刊发表时间
安排等相关咨询联系Q:2830509794。
《军事历史研究》杂志期刊常见论文发表范例
敌后艰苦抗战的经济支撑——华中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货币斗争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合作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华中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研究述评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邮、防空及大后方建设研究
近十年来抗战大后方研究述评
事迹与文献:甲午黄海海战北洋水师中的洋员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民防基层组织建设——以成都市为例
抗战时期正面战场的军邮体系与职能
帝国之锚:英国海外军事基地的部署及其战略调整
尼克松政府撤退驻韩美军问题述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问题的考察与思考
抗战后期中共“向南发展”的战略方针
论清廷与湘军集团的筹建长江水师之争
百团大战研究几个争议问题的历史见证——解放军档案馆藏相关档案解读
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研究
抗战初期晋察冀边区的县政权建设
从村长制度到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抗战初期晋察冀边区的村政建设
国民党“临全大会”与战时党政体制的建构
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行政机构的调整——以翁文灏主持的经济部调整改革为中心
抗战时期蒋介石与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王粲《爵论》评议——兼论军功爵制的废除
隋唐东北亚的地缘环境与政治博弈——以隋唐东征军事活动为中心的考察
“打倒军阀”语境下的唐继尧之死
共产国际与“左”倾“进攻路线”在中央苏区的推行
抗战时期中共军队的青年工作
军政双胜的黑水战役
抗日战争之“无间道”——侵华日军和中共抗日武装谍报战档案解读文-汉语汉字编辑词
条
文,wen,从玄从爻。天地万物的信息产生出来的现象、纹路、轨迹,描绘出了阴阳二气在事
物中的运行轨迹和原理。
故文即为符。上古之时,符文一体。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爻)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尚书
序》
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说文》序》
仓颉造书,形立谓之文,声具谓之字。--《古今通论》
(1)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2)同本义[figure;veins]
文,英语念为:text、article等,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为文章、文字,与古今中外的各
个文学著作中出现的各种文字字形密不可分。古有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今有宋体、楷体
等,都在这一方面突出了"文"的重要性。古今中外,人们对于"文"都有自己不同的认知,从
大的方面来讲,它可以用于表示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从小的方面来说它可用于用于表示单
独的一个"文"字,可用于表示一段话,也可用于人物的姓氏。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字义
1.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
2.刺画花纹:~身。
3.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
4.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
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a.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b.错杂艳丽的色彩)。
5.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
6.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7.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
8.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
9.温和:~火。~静。~雅。
10.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
11.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552~言。~白间杂。
12.专指社会科学:~科。
13.掩饰:~过饰非。
14.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
15.姓。
16.皇帝谥号,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
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
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
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
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
如汉文帝。
折叠编辑本段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与字形比较
折叠编辑本段详细字义
〈名〉
1.右图是
“文”字的甲骨文图片,资料来源:徐无闻主编:《甲金篆隶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
年7 月第一版。
“文”字的甲骨文字绘画的像一个正面的“大人”,寓意“大象有形”、“象形”;特别放大了
胸部,并在胸部画了“心”,含义是“外界客体在心里面的整体影像、整体写真、整体素描、
整体速写”。
许慎《说文解字》把“文”解释为“错画也”,意思是“对事物形象进行整体素描,笔画交错,
相联相络,不可解构”,这与他说的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话的意思是一致的。“说文解字”
这个书名就表示了“文”只能“说”,而“字”则可“解”的意思。“文”是客观事物外在形
象的速写,是人类进一步了解事物内在性质的基础,所以它是“字”的父母,“字”是“文”
的孩子。“文”生“字”举例(以“哲”为例):先对人手摩画,其文为“手”;又对斧子摩画,
其文为“斤”。以手、斤为父母,结合、生子,其子就是“折”(手和斤各代表父母的基因)。
这个“折”就是许慎所谓的“字”。“字”从宀从子,“宀”表示“独立的房子”,子在其中,
有“自立门户”的意思。故“字”还能与“文”或其他“字”结合,生出新“字”来。在本
例,作为字的“折”与作为文的“口”结合,就生出了新的字“哲”。
2.
同本义 [figure;veins]
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东汉·许慎《说文》
五章以奉五色。——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
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
美于黼黼文章。——《荀子·非相》
茵席雕文。——《韩非子·十过》
织文鸟章,白旆央央。——《诗·小雅·六月》
斑文小鱼。——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3.又如:文驾(彩车);文斑(杂色的斑纹);文旆(有文彩的旗帜);文绣(绣有彩色花纹
的丝织品;刺花图案);文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文鳞(鱼鳞形花纹)。
4.字,文字(“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
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 [character]
饰以篆文。——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分文析字。——东汉·班固《汉书·刘歆传》
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二年》
距洞数百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明· 魏学洢《核舟记》
文曰“初平山尺”。
5.又如:甲骨文;金文;汉文;英文;文迹(文字所记载的事迹);文书爻(有关文字、文
凭之类的卦象);文异(文字相异);文轨(文字和车轨);文狱(文字狱);文钱(钱。因钱
有文字,故称);文状(字据,军令状);文引(通行证;路凭);文定(定婚)。
6.文章(遣造的词句叫做“文”,结构段落叫做 “章”。) [literary composition]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孟子·万章上》
好古文。——唐· 韩愈《师说》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能述以文。——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摘其诗文。——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7.又如:文价(文章的声誉);文魔(书呆子);文会(旧时读书人为了准备应试,在一起写
文章、互相观摩的集会);文移(旧时官府文书的代称);文雄(擅长写文章的大作家);文意
(文章的旨趣);文义(文章的义理);文情(文章的词句和情思);本文(所指的这篇文章);
作文(写文章;学习练习所写的文章);文魁(文章魁首);文价(文章的声价);文什(文章
与诗篇)。
8.美德;文德 [virtue]
圣云继之神,神乃用文治。——杜牧《感怀诗一首》
9.又如:文丈(对才高德韶的老者的敬称);文母(文德之母);文武(文德与武功);文命
(文德教命);文惠(文德恩惠);文德(写文章的道德);文薄(谓文德浅薄);文昭(文德
昭著)。
10.文才;才华。亦谓有文才,有才华 [literary talent]
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11.又如:文业(才学);文英(文才出众的人);文采风流(横溢的才华与潇洒的风度);文
郎(有才华的青少年);文彦(有文才德行的人);文通残锦(比喻剩下不多的才华)。
12.文献,经典;韵文 [document;classics;verse]
儒以文乱法。——《韩非子·五蠹》
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说文解字·叙》
13.辞词句。亦指文字记载 [writings;record]。如:文几(旧时书信中开头常用的套语。
意为将书信呈献于几前);文倒(文句颠倒);文过其实(文辞浮夸,不切实际);文义(文辞);
文辞(言词动听的辞令);文绣(辞藻华丽)。
14.自然界的某些现象 [natural phenomenon]
经纬天地曰文。——《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15.又如:天文;地文;水文;文象(日月星辰变化的迹象);文曜(指日月星辰;文星);
文昌(星座名)。
16.文治;文事;文职。与“武”相对。 [achievements in culture and education;civilian
post]
文能取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文不能取胜。
文武并用。——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精神折冲于千里,文武为宪于万邦。――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
17.又如:文臣,文吏(文职官吏);文席(教书先生的几席);文品(文官的品阶);文帅(文
职官员出任或兼领统帅);文烈(文治显赫);文员(文职吏员);文阶(文职官阶);文道(文
治之道);文业(文事);文僚(文职官吏)。
18.法令条文 [articles of decree]
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诋,陷人于罪。——《史记·汲黯列传》
19.又如:文劾(根据律令弹劾);文法吏(通晓法令、执法严峻的官吏);文丈(规矩;制
度);文移(官府文书);文牓(布告;文告);文宪(礼法;法制)。
20.文言。古代散文文体之一;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 [literary language]。如:半文
半白;文语;文白(文言文和白话文)。
21.文教;礼节仪式 [rites]
则修文德。——《论语·季氏》
22.又如:文丈(崇尚礼文仪节);文俗(拘守礼法而安于习俗);文致(指礼乐);文貌(礼文仪
节);文绪(文教礼乐之事);文仪(礼节仪式)
23.指表现形式;外表 [form;appearance]。如:文服(表面服从);文榜(告示、布告之类);
文诰(诰令)
24.指鼓乐,泛指曲调 [music;tune]。如:文曲(指乐曲);文始(舞乐名)
25.谥号,谥法:勤学好问叫文 [study deligently]
何以谓之文。——《论语》
是以谓之文。
26.姓
〈动〉
1.在肌肤上刺画花纹或图案 [tatto (the skin)]
被发文身。——《礼记·王制》。注:“谓其肌,以丹青涅之。”
文绣有恒。——《礼记·月令》
2.又如:文笔匠(在人身上刺花的艺人);文身断发(古代荆楚、南越一带的习俗。身刺花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