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
本报讯(记者 赵伟) 今天是 “九一八” 80周年纪念日,由市委宣传部、市委抗战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市新闻出版局、重庆出版集团举办的《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出版座谈会昨天举行,我市有关历史、档案、文艺、出版等专家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研讨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市委抗战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丛书副总主编周勇认为,丛书首批图书的出版,标志着国内首次全面系统研究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丛书2015年全部出齐
与会专家表示,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伟大转折点。重庆作为战时首都,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是支持和支援抗战的重要战略区域,对抗日战争的持久坚持并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术界对抗战大后方的研究严重滞后,是抗日战争史研究中一个相对薄弱的部分。大后方抗战历史文化资源是重庆诸多历史文化资源中,历史价值最重要、发展现状最薄弱、抢救保护最紧迫的资源。
2008年以来,在中央有关领导和相关部委及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市委提出开发传承抗战文化,服务祖国统一的重大任务。市委宣传部在走访市内外有关单位、听取中央部委和北京专家的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规划纲要》。2009年6月,市委召开三届五次全委会,把实施这一工程写入了全会决定,从而使此项工程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写入市委全委会决定的“第一个文化工程”。
这套丛书是国家出版基金2008~2009年度资助的重大出版工程,是经中宣部同意、中共重庆市委决定实施的“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丛书整理编纂拟推出100卷,约4000万字,预计到2015年全部出齐。目前首批出版了8种共10卷,包括《重庆大轰炸档案文献:财产损失》、《重庆大轰炸档案文献:轰炸经过与人员伤亡》、《重庆大轰炸档案文献:证人证言》、《英雄之城——大轰炸下的重庆》、《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日志》、《抗战时期西南后方社会变迁研究》、《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联合目录(上、中、下)》、《抗战大后方歌谣汇编》。
《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还计划陆续推出中共中央南方局档案文献、第二次国共合作档案文献、大后方各省区市档案文献、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资料等档案文献;抗战史系列、第二次国共合作史系列、抗战大后方专史等学术专著;《千秋红岩——中共南方局画史》等通俗读物;《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辞典》、《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论著索引》专题工具书等。
专家发言》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市委抗战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周勇
“1931年9月18日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的日子,明天是9月18号,就是‘九一八’事变80周年。”周勇说,该丛书是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正式设立确定的选题,它的出版标志着这个国家级出版工程第一批成果的问世。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伟大转折点,重庆作为战时首都,是抗战大后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大后方人民创造了独特的抗战大后方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周勇说,编纂出版这套丛书既是历史的召唤、国家的需要、社会的呼吁,同时也是“重庆抗战工程”的载体,更是学者的良心。
关于下一步的工作,周勇提出了五点要求。第一,他欢迎更多的学者专家加入到抗战工程的研究中来,加入到丛书编纂的写作中来。第二,希望编辑出版好第二批丛书。第三要启动海外史料的收集计划。海外史料收集主要在美国和英国,他希望通过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成为重庆走向世界的桥梁和联系的纽带。第四充分利用这套丛书出版的成果。首先是希望学者们依据丛书提供的史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希望大学的导师们指导学生来一起完成研究。让研究上层次,推出国家一流的学术成果。同时非常希望文艺界的朋友加入进来,希望文艺界根据出版的这套丛书深入发掘创作,推出有影响力的作品来。另外,他希望新闻界、图书出版发行界宣传好这套书,发行好这套书。第五,“最后想说一下要把抗战历史文化研究和建设人才培养放在战略地位来思考和推进,没有高水平的人才是不行的。”周勇说,要想和西方对话,一定要有代表中国学术的资格和良好的语言能力,现在我们的门打开了,需要人才。现在要加快培养。
周勇说:“众所周知的原因,在以往的过程中,我们的研究留下了一些历史遗憾,但是现在这个机会来了,我们要善于把握,不要再留下遗憾,如果这个时候对历史没有一个交代,从国家公务员来讲是失职,从学者的角度来讲,也会愧对历史,所以说,我们要有一种责任感,一种紧迫感,一种使命感!无憾于国家,无愧于民族。”
重庆出版集团总编辑陈兴芜
陈兴芜说,这套丛书编纂是一项按照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具有相当规模,代表当代思想政治文学艺术,科学文化最高研究水平,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项目。经过几年的努力,在2015年,编辑出版一套以档案文献、学术著作和普及读物为主要形态,以大陆和台湾保存的档案文献合集出版为特色的大型丛书。
“为了使本丛书成为中国领先的经典之作,特别邀请了国内外一流专家参与。”陈兴芜说,我们的研究团队对国内外的专家情况十分了解,在充分吸收各方面的意见的基础上,拟定了50多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作为这部丛书的编委。这50余人当中有英、美、法、俄以及国内著名的学者,这些学者愿意为本丛书的编纂出版奉献力量。为了保证每部书稿的质量,确定了审稿专家的名单,在形成书稿以前,由审稿专家认真审核。
重庆图书馆馆长任竞
“2009年6月到2010年6月,整整一年的时间,为了大力推进抗战文化工程建设,建设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进一步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我们图书馆精心挑选了11位专业人士。”任竞说,这11名专业人员用整整一年的时间,以重庆图书馆的资源为主,联合11个档案馆、图书馆及大学图书馆,编辑成《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目录》,这是全国图书馆有关抗战的第一份联合目录,他认为,这必将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本书《抗战大后方歌谣汇编》是纯粹的文学式研究成果,收集了抗战时期民间盛行的抗战歌曲1000首,主要反映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歌谣以诙谐的形式宣泄抗日情绪,这是抗战大后方民心外化的表演形式,是民间底层的力量,是诉求的表征。”任竞说,这部书是重庆图书馆专家在整理抗战文献、编辑联合目录、普查全市抗战文献过程中发掘的,从史料中觉得这些歌谣非常不错。
西南大学潘洵教授
“我首先感谢市委启动实施中国重庆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和建设工程。”潘教授说,没有此项工程的实施,也不可能有国家出版资金对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的资助,也不可能有重庆抗战历史文化文献、档案和研究三大中心的建立。
“抗战历史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首批出版的10本图书,我参与了《抗战时期社会后方研究》、《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日志》、《重庆大轰炸档案文献:证人证言》三本书的编写。”潘教授在参与编写过程中,一是感到震撼,二是感动,感动重庆大后方人民在艰难的条件下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
重庆市档案馆副馆长郑永明
“《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这套丛书的出版彰显了重庆厚重的历史,也反映了重庆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所作出的重大历史贡献。不管从教育系统、研究系统都非常重要。”郑永民说,抗战大后方并不是中国独立的事件,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这套丛书中的“抗战歌谣”,如今读上去依然带着抗战时期硝烟的味道,给我们留下了一部抗战时期活着的历史。体会歌谣传唱的民众们当时乐观的精神和不屈的精神,歌谣让人感受到历史的重量。所以这套丛书的出版价值意义非常大,为整个人类维护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著名文化学者蓝锡麟
“抗战大后方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创造辉煌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当中,发生的历史事件积淀下来成为民族文化的东西。”蓝锡麟提出建议说,高校的研究不要光炒冷饭,而要更多地发掘史料,深入研究,因为重庆高等学校学科还是比较齐备的,所以他建议更多的教授、讲师们、研究生们参与进来,既出丛书的成果,还要出人才的成果,让这件事更好地推进。
重庆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凤琦
“这套书的视野比较开阔,作为中国历史抗战大后方的研究,打破了以往局限一地或者国内的局限性来搜集资料,来整理档案,整理出来进行研究。”张凤琦说,随着这套丛书的出版,也对重庆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是一种充实和张扬。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傅德岷
“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20多年前就有所期待。”傅德岷说,20多年前在西南师大工作的时候,就感觉重庆的历史文化希望有这样一套丛书出来。随着现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套丛书的出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尽管说的是地方的历史,但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抗战文化当中为什么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实际上是当时历史的一种再现,也是国民反法西斯精神的再现,是全国人民抗日的精神再现。所以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都有很大的启示。对于祖国的统一和繁荣发挥更大的作用。
西南大学教授黄贤全
“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丛书的地位,弥补了学术界的空白。”黄贤全说,抗战大后方的研究,随着认识的深度,研究的深度,重庆抗战大后方研究与建设工程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出版图书简介
《重庆大轰炸档案文献:轰炸经过与人员伤亡》、《重庆大轰炸档案文献:财产损失》反映了抗战时期日机轰炸给重庆带来的人口伤亡、财产损失以及反空袭的档案资料,抗战时期有关区县档案馆所藏的日机轰炸档案史料,为重庆大轰炸的研究提供了最基础的史料。
《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日志》全面反映了重庆大轰炸的前因后果,日志共分为三编,该书反映了日机轰炸重庆的史实,还记录了重庆人民的反轰炸斗争,既包括重庆市区的轰炸与反轰炸,也涉及重庆周边地区轰炸状况等等。
《重庆大轰炸档案文献:证人证言》主要内容包括经采访征集到的有关重庆大轰炸受害者、见证人的证言证词等文字和图片资料。在此基础上选出近300份口述资料,经过整理编辑,集结成书出版。
《英雄之城——大轰炸下的重庆》则以珍贵的历史图片和丰富的文献史料,通俗地还原了那段血与火的惨痛历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