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本体 ——基于中西哲学本体比较的分析
程志华
【摘 要】近年来,中西哲学“本体之异”的观点在哲学界渐而凸显出来,并形成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然 而,这些观点并不准确,因为其在“完整性”方面存在缼欠,对于中西哲学既有异又有同没有完整把握。回顾中西 哲学史会发现“,本体”概念在中西哲学间不仅有异,而且有同,甚至“同”为更主要方面。不过,此“同”不是指“共同 本质”,而是指“相似性”。借用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概念来讲,中西哲学“本体”乃是一个“本体家族”。
【关 键 词】本体;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家族相似
【作者简介】程志华,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 保定 071002)。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研究》(成都),2022.5.148~15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王船山哲学研究”(20FZXA004)。
道器形上学新论
陈少明
【摘 要】在中国的“形上学”传统中,“道器”说是比“无有”观和“理气”论更基本的思想图式。奠基于三 代的器物文化,从工器到礼器,从货币到文字,从事人到敬神,无不体现古典文明的悠远、博厚与高明。所谓 “道”即在形器上附着并发展出来的意义及观念系统,它呈现在形态不同的变换之中。即器问道,既可以揭示 不同器类对塑造生活秩序的不同意义,还可以从同一器类的功能变化透视意义的历史变迁。儒家的修史与道 家的谈玄,也得在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器乱的背景下得到理解。从有形的器感知、掌握无形的道,在历史的原 野上寻找文明的路径,勘察意义的地图,正是道器形上学的使命。
【关 键 词】道;器;形上学;中国哲学;意义
【作者简介】陈少明,中山大学哲学系。
【原文出处】《哲学研究》(京),2022.10.43~54
人性即物性:荀子性论新说
沈顺福 乔建宇
【摘 要】古代文献中的物主要指“生物”,具有生命力,区别于现代的物字。万物皆天生,这种自然禀赋 便是性。性即生物之性。人属于物,人之性即物性。荀子以性释心,自然心便是物性。心、欲、情变成了性、 欲、情。这种自然禀赋之性及其主要活动即欲和情皆不可靠,此即性恶论。只有后天的学习与教化等人为之 “伪”才能改变人的自然状态,让人从自然物转变为仁义人。人的自然之性属于生物之性,并非人的本质,人性 即物性。人的本质在于伪,荀子以此彰显其人类本质的人为性立场:人即“人”。
【关 键 词】荀子;人性;物性;心;伪
【作者简介】沈顺福,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暨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 士,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乔建宇,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儒学(山东 济南 250100)。
【原文出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成都),2022.10.72~7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传统儒家心灵哲学研究”(20FZXA005)阶段性成果。
董仲舒人性论新说
黄开国
【摘 要】在对中国古代哲学家人性论的研究中,异说最多的莫过于董仲舒的人性论。造成此种状况的 原因,是他的名性以中说混淆了儒学人性论两种基本理论形态中的性概念,但至今无人揭示这一问题。摆脱 这一混淆,就可以发现董仲舒的人性论有先秦儒学性同一说及属于汉唐儒学性品级说的性三品说两大内容。他通过天有阴阳,阳仁阴贪,推论出天生人性皆具善恶二质,完成了对先秦儒学性同一说的理论总结;又适应 时代变化的需要,提出了上中下三品的性三品说,为王教与社会等级制提供了人性论的依据,开创了作为汉唐 儒学人性论基本理论形态的性品级说。
【关 键 词】人性论;基本理论形态;性同一说;性三品说
【作者简介】黄开国,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原文出处】《哲学研究》(京),2022.9.48~56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经典诠释学基本文献整理与基本问题研究”(编号21 &ZD055)的阶段性成果。
《恒先》的宇宙生成论及其思想价值
白 奚
【摘 要】《恒先》宇宙生成论的核心概念“恒”与“或”实为二位一体的关系,类似于《老子》的“道”与 “一”,“恒”为本体论概念,“或”为生成论概念。“或”是最高本体“恒”在生成论论域中的代名词,以“或”为起点 的生成论本质上是古代哲学中常见的“气生论”。从“或”开始的宇宙演化,经形上之“气”的过渡阶段,最终落 实为形下之“有”,展现了一个关于宇宙万物生成的更为哲学化的解释系统。对照传世典籍中的相关思想,可 以展现这个久佚的解释系统中的独特思想价值。
【关 键 词】《恒先》;“或”;“气”;“有”;生成论
【作者简介】白奚,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 100048),山东理工大学特聘教授(淄博 255049)。
【原文出处】《船山学刊》(长沙),2022.5.15~27
【基金项目】2019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稷下学派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研 究”(19JZD01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黄老道家思想史”(16ZDA106)。
求真实以黜名辩
——《论六家要指》名家论之哲学分析
李若晖
【摘 要】名家实质上在“名实相符”的名义下构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真”:一是“名”与现实之“物”的相 符,这也是通常所认为的“名实相符”;另一则是将“名”本身作为一“物”,将“真”理解为“名”与“名作为物”自身 相符,这是名家独特的理解。在此,“名”是“物”的“形式规定”,“实”是“物”的“存在形式”,当“物”的形式规定 来规定“物”的存在形式,就必然会形成“物”的形式性存在。名家将“名”自身作为“物”,亦即“物”的单纯形式 性存在,取消了真正的现实之“物”在名学理论体系中的位置,从而与经验脱离,亦即名实割裂。于是事实上名 家由非经验性概念在并无矛盾的逻辑思维中,通过关联经验的事实的推理,构造出悖经验性命题。司马谈指 出,这种悖经验性命题的致命之处即在于“失真”,既关涉经验从而无法纯从逻辑上判断其“真值”,又“名”“实” 割裂从而无法从经验上判断其“真实”。司马谈通过将经验还原入概念之内,将名学改造为“合经验性命题”。这固然使名学能够顺利指导政治实践,却彻底摧毁了名学的灵魂,仅仅留下了工具性的框架和躯壳。
【关 键 词】名学;名;真;实;俭
【作者简介】李若晖,男,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中州学刊》(郑州),2022.11.115~12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后期资助项目“《论六家要指》研究”(21JHQ028)。
性之害:《淮南子》“性静情动”
关系考释与逻辑建构
宋 霞 张瑞涛
【摘 要】《淮南子·原道训》袭用《礼记·乐记》“性静情动”的行文表述,通过文本剪裁和段落编排,使该 命题在“无为”理念的统摄下,呈现出与道家思想演进相呼应的理论自觉。儒家在制度框架下探讨了乐之所由 生的性情之本,《乐记》以“性”为天之所赋,“情”为性之所质,故“情”乃证知天命善性的“性之欲”。《淮南子》以 “性静”为“自然之道”的顺承“、无为之德”的显证,其表征了人性的原初恒定,“性”在“物取”“心行”的推动下外 见而生“情”,“情动”打破了由道而德而性的原有结构平衡,更会因其发用无度量界限致使天理本性沦落泯灭, 因此“情动”是有所不足的“有为”,故言“性之害”。《淮南子》从性情修为的精神层面廓清道家“无为”观念并作 出思想推进,对升华发展汉代道家心性论实有启发之功。
【关 键 词】《淮南子》;性静;情动;无为;性之害
【作者简介】宋霞、张瑞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人文杂志》(西安),2022.11.110~11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培育研究” (18BKS18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淮南子》性情思想研究”(20CX06082A)。
宋明理学工夫论的建构与展开
——以对《孟子》“集义”的诠释为中心
肖永明 谢川岭
【摘 要】“集义”这一概念自经孟子提出后,便吸引了后世学者的注意。汉以降至宋初,“集义”只是描 述义与气共同生起的状态。但在宋明理学思潮兴起之后,“集义”被解释为“积义”或“积善”,转化为一项重要 的修养工夫。围绕着集义的阐发,宋明理学工夫体系中的核心议题、话语如有关道德心性涵养与道德实践活 动关系的敬义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关系的知行观,以及注重先验道德觉知、本能的工夫论皆得以构建、展 开。考察集义之诠释,有助于从整体上认识宋明理学工夫论的建构、分化、趋向,也对理解与勾勒近世儒学史 的演进、发展、变迁不无裨益。
【关 键 词】宋明理学;工夫论;《孟子》;集义
【作者简介】肖永明、谢川岭,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原文出处】《中国哲学史》(京),2022.6.69~75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四书”学史》(项目号13&ZD060)的阶段性成果。
虚气即是心性:“横渠纲领”的现象学疏释
杨少涵
【摘 要】“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这四句 话是张载哲学的纲领性论述,简称为“横渠纲领”。“横渠纲领”涵盖了张载哲学中虚、气、心、性等核心概念。关 于张载哲学,学界向来有“一层唯气论”与“两层超越论”两条诠释路向:“一层唯气论”认为虚、气、心、性同质同 层,“两层超越论”认为太虚、心、性与气异质异层。将“横渠纲领”与现象学之视域理论与意识理论进行比较分 析,可以发现,对张载哲学更为圆融的诠释路向应该是“一层超越论”:“一层”是说虚、气与心、性同质同层,浑 沌太虚即德性之知即天地之性,客气客形即见闻之知即气质之性;“超越”是说德性之知为生生不息、流行不已 的超越力量,不断推动见闻之知构造着客气客形、宇宙万象。
【关 键 词】张载;虚气;心性;现象学
【作者简介】杨少涵,华侨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沪),2022.10.28~38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庸集释》编撰与《中庸》字义疏证”(项目编号:19BZX045) 的阶段性成果。
浊气是否有理?
——论朱熹理学中善与恶的宇宙论来源
卢盈华
【摘 要】在朱子思想中,天理(理一)与自然之理(分殊之理)的关系问题,特别是浊气是否以及如何有理 的相关问题,需要得到厘清。如果浊气无理,则与朱子宇宙论中万物皆有其理的思想相悖;如果浊气有理,则 理失去对气的规范作用。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区分和解释不同类型的气与不同类型的理。如 此,难题依然会出现:不同的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既然天理和自然之理是连续一致的关系,为何作为秩序 本身的天理是纯善的,而作为各种事物之秩序的自然之理不是纯善的?而如果自然之理不来自于天理,那么二 者之间又出现断裂,与朱子思想相悖。天理既然纯善,又何以出现自然之恶?自然之善恶与人之善恶的来源分 别是什么?首重认知心的横摄系统能否开出道德?天理的道德规范之内容是什么?文章的论述将围绕上述问题 展开,并提出朱子理学开出自然法与自然权利的可能性。
【关 键 词】朱熹;浊气;理学;秩序;宇宙论;善恶
【作者简介】卢盈华,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教授(上海 200241)。
【原文出处】《文史哲》(济南),2022.5.121~13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王阳明的情感与心性哲学研究”(20CZX034)的阶段性成果。
隐显之间:心学历程中的“自由意志”
高瑞泉
【摘 要】发自先秦孔孟一系的观念前驱,“自由意志”在近代心学的演化中呈现其概念化的脉络。王国 维的《原命》、梁漱溟的“意欲”(will)论文化哲学以及而后发生的“科玄论战”,使“自由意志”开始显题化。它有 外在的触因,即与叔本华唯意志论的东传有关;又有本土的哲学根源,在心学观念史中有迹可循。往上追溯可 至王门后学诸人。王艮的“造命”说在传统的“力命之争”中酝酿出对定命论的挑战,王栋、王塘南到刘宗周将 “意”推演至本体的地位,以及将“意”与“志”相勾连的尝试,使“良知”论翻出了新面向。从词汇研究观念史来 看,“意志”乃一个日语激活词,其在近代的诞生,应该获得超越语文学的部分解释。梁漱溟之后,熊十力提示 以康德的“自由意志”绾合本体论与伦理学的哲学路径。熊氏传人牟宗三以“良知是呈现”为纲,将“自由意志” 收纳为“良知”之一大属性,并将其转变为“智的直觉”课题,助成其建构“道德的形而上学”。“自由意志”的显题 化和概念化,扩张了传统哲学的问题域,也深化了对于主体能动性的认识。
【关 键 词】心学;意;志;良知;自由意志
【作者简介】高瑞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上海 200241)。
【原文出处】《学术月刊》(沪),2022.11.5~16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华东师范大学精品力作培育项目(2020ECNU-JP003)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ZDA020)的阶段性成果。
晚期梁漱溟的“儒家马克思主义”
——以中国现代化两难问题的解决为核心
冯 波
【摘 要】晚期梁漱溟尝试通过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解决他早期文化观中关于中国现代化的 两难问题。由此梁漱溟实际上建构了一种“儒家马克思主义”,即儒家思想框架下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阐释。首先,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同属于文化第二路向,因此有两相结合、会通的可能性;其次,只有通过与经历了 现代化的第二路向文化即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前现代的儒家思想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最后,儒家“仁”的思想 可以作为批判西方现代化问题的道德规范性标准,儒家的伦理本位思想被他用来阐释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尽管“文化早熟”的论断、对“仁”的超历史理解有一定的理论缺陷,但晚期梁漱溟的“儒家马克思 主义”在丰富今人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解,以及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等方 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 键 词】中国现代化;梁漱溟;儒家马克思主义;西方现代化
【作者简介】冯波,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山东 济南 250100)。
【原文出处】《周易研究》(济南),2022.5.16~2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及其关系研究”(21&ZD008)。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