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脱胎于传统的舆地学。舆地学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地名、水道的因袭与变易,长期以来是历史学的附庸,是治史的四把钥匙之一,它的研究成果往往仅被视作为历史研究提供一个空间舞台而已。
随着西方地理学思想和方法的传入,逐渐冲破了舆地学的藩篱,学者们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新的方法和视角来研究历史时期发生的一切地理现象,并探索这些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这样,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就应运而生了。1934年由顾颉刚、谭其骧创办的禹贡学会就是有志于开创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术团体,自费筹办的《禹贡》半月刊既取得了一批学术成果,更培养了一批历史地理学人才,但不久因日寇侵华而停办。
历史地理学得到充分发展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则是解放后的事。而真正运用马列主义理论和方法,在基础理论研究、新领域开拓、相关学科的交流与融合以及结合四化建设的专题研究等方面的一系列成就,主要还是改革开放以后即20世纪最后20几年里所取得的。
关于学科的性质,50年代以来即展开了讨论,并在主要方面达成了共识。侯仁之最早阐明了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一个组成部分的基本观点。他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和意义,说明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向后延伸部分,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景观的变化,主要工作是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理景观,而且还要探求其发展演变的规律。谭其骧、史念海对此均表示赞同。
在学科基本建设上,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成就。一是历史地图集的编绘。顾颉刚、章巽合编的《中国历史大地图集》(古代史部分)出版于1956年,开我国综合性历史地图集之先河。作为毛泽东主席1954年交办的任务,由中国社科院主办、谭其骧主编、历时30多年而于1988年出齐的八大册《中国历史地图集》奠定了本学科牢固的基石。在它影响下,《中国史稿地图集》、《中国历史地震图集》、《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以及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一批断代、专题历史地图集相继问世;区域性历史地图集的编制也形成风气,已出版的有北京、广东、西安、上海四种。规模更大、门类更全、内容更精彩的《国家历史大地图集》正在出版之中,预计这将大大推动本学科的全面发展。二是历史地名工具书的编撰。30年代臧励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已远远适应不了需要。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撰的《辞海》历史地理分册、《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分别于1982年、1988年出版,并一再重印。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1996年出版),是目前最权威的历史地名工具书。分省的历史地名工具书则有广东、浙江、湖南三种。三是通论性、总结性与区域综合性著作的不断涌现。通论性著作目前至少已有11种。1982年出版的谭其骧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和即将出版的邹逸麟主编《中国人文地理·历史人文地理》,是学术界成果的总结之作。
随着这门学科的日益兴旺和成熟,产生了一批颇具影响的学术大家,顾颉刚被认为是历史地理学开山祖,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则为历史地理三大家,他们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学术继承人,从而围绕他们逐渐形成了上海、北京、西安等研究历史地理的中心。
《光明日报》 2000年11月10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