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88年的一个深夜,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一位古人先贤眺望星空,仰天长叹,挥手写下了千古名篇《天问》。据说当时屈原心鹜八极,纵横捭阖,下笔如有神助,此篇中国第一部探索宇宙的文章迅速成稿,成稿之时,天地惊,鬼神泣。
2310年后,又有一位老人站在观星台上,大笔如椽,挥洒如风。须臾,中国第一幅太空写生作品《天问二》诞生,顿时天有异象,流星接踵而来。
他就是被誉为中国宇宙写生的开创者何仁诰先生。
一、 师从名家,弃医从文,
何仁诰先生早年曾受业于宋文治、关山月、郭绍纲、曾晓浒诸先生。多年来从事中国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致力于历史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民间与庙堂、文化纵横比较与思考。作品风格多变, 水墨写意、青绿重彩。
近几年来, 取法乎上,在故纸堆中寻求传统中国画笔墨精髓及精神内涵。深研从宋、元、五代之古贤,尤崇元四家之王黄鹤、黄公望。明清之唐寅、仇英、祝允明,龚半千、髡残、石涛、王原祁诸家。博采众长,厚积薄发, 作品时而恣肆放纵,时而书卷内敛。注重画外功的个人修为,读万卷书:以经史子集为圭臬,历日课读,手不释卷。趋步于技进乎道、大道至简之格调;行万里路:饱游沃览,澄怀味象、呼啸山林、烟云供养之状态。使画面呈现古拙朴素幽深之意境,蕴涵其儒家之厚重,道家之清虚,释家之空灵之大美。出版数十种理论书籍及画册。作品被全国部分博物馆,美术馆等学术权威及机构收藏。乃是业内公认颇具学术价值和创作实力的中国画艺术家。
(需要继续增加创作历程)
二、已经几乎在青绿山水执牛耳的他为何突然盛年变法?
很多朋友都拜服于何老师天赋异禀,精力充沛,精研绘画,知识博深,以为其青绿山水当世无双,作品被无数名流收藏,拍卖记录也不断刷新,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也都有何老师作品的身影,还曾被中国最权威的艺术系列书籍《大红袍》正式出版,对一般人来说,古稀之年,功成名就,夫复何求,谁也没想到老人家从2018年开始自己的盛年变法,开启了何仁诰艺术生命的第二春,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宇宙写生的第一人。
据何老师从小长大的伙伴介绍,何老师自幼与众不同,尤其在夜晚总爱看着星空发呆,说一些令身边小伙伴摸不着头脑的话,当时的他说“总有一天我要带着你们走进天空去看星星”。
没有人知道何老师的这颗太空之心究竟是何时生根发芽,但是身边的朋友都知道他其实一直在默默的研究和探索,也专门结识了国内很多著名的航天专家,宏观物理专家。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何老师已经在航天绘画领域探索了好多年,有了非常丰厚的底子。
当****(贵人)出现时,何老师拿出来的作品,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也惊动了***的心。在他的极力推荐之下,何老师更是突飞猛进,在宇宙写生领域高唱凯歌。
三、追寻太空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追求
我们一般认为中华文明历代先贤中第一个提出宇宙终极之问的,是两千六百年前,屈原先生作《天问》,这本书里的名句,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这本书的开篇却是这样的: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很久以前,人类刚“诞生”的时候,是谁创造了文字,教我们说话,假设天地最初是一团混沌,那么有人亲眼看到吗?该怎样考证?
这是屈原,对于人类起源,以及天地起源的一种发问。也是人类对自身文明起源,以及宇宙起源的一种探究。
这两个问题,说实话,我们现代人都没有“搞太明白”,人类文明起源于何处,地球是怎样形成的,目前虽然找到了一些证据,但是真相却依然是“未知”的,更多的是一些假设和理论推算。这样的发问,在我们现代人看起来很“稀松平常”,但是在屈原那个时代,大家是相信“天道”和“命运”的,认为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而在何老师的最新系列作品中,我们明显能够看出对这些人类终极问题的再次发问和解读。
关键是还没完呢,《天问》后面还有大量的关于宇宙的问题?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这些不做详细解释了,大概的意思就是:“天上的星辰是怎么安排的,它们是怎样对应黄道?”“它们那个时候的人,认为月亮亏损是死亡,而变圆是重生,屈原就问这是怎样重生的,难道是嫦娥的仙药?”“太阳和月亮是由什么来支撑?那个时候还不懂万有引力,其实就算是咱们现代人懂了万有引力,还是不懂,宇宙中这种力究竟来自何处,现在的研究也发现,不止万有引力一种,是十分复杂的,总之还没有搞明白。”而何老师也在凭着自己的雄厚的艺术造诣和对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的研究,一一进行着自己的解读。
屈原先生的天问体现了上古先民对宇宙真相的探索,而在2600年后,同样作为楚国人杰出代表的何仁诰先生同样在寻求着这样的答案,只不过他用的是自己的画笔和艺术精神。
相信若能见能何老师的作品,屈老夫子当可奉为知己,亦可含笑于九泉之下。
四、在世界范围内,宇宙也是无数毕生的终极探索
当然,追求宇宙真理的过程,同时还是一部壮丽的物理史诗,这是一串光耀后世的姓名。他们是:牛顿,高斯,黎曼,麦克斯韦尔,爱因斯坦,杨振宁,罗摩奴詹,霍金,维藤……如今,可以在他们之后增加一个新的名字了:何仁诰。
霍金 在《时间简史》里面说,我们看到的从很远星系来的光是在几百万年之前发出的,在我们看到的最远的物体的情况下,光是在80亿年前发出的。这样当我们看宇宙时,我们是在看它的过去。而我们也能明显在何老师的作品中,感觉到时间哦流动和变迁。
从霍金教授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目标还在于追求个能描述整个宇宙的统一的理论,他和很多科学家一样,不甘心于将事件看做互不相关的不可理解的,他渴求理解世界的根本秩序他相信这个宇宙是有秩序的。是在由确定的定律制约的。作为一个伟大而慎重的科学家,他提出了量子引力论的课题,并以《时间简史》这本书的所有证据来证明它。何老师的作品也正是这个思路的艺术表达和延展,换句话说艺术和宏观物理学在何老师的作品里完美的融合了。
霍金是继牛顿、爱因斯坦之后又一个伟大的创举,前面我们已对量子引力论作过分析,认为量子引力论还不够完善,必须与宏观天体引力论接轨,这也是人类历史上又一伟大创举,因为它向描述整个宇宙的统一理论迈了一大步,这已经是很大的突破,而且他的整个论证过程,正好为统一理论的推出作了最佳的垫铺,为统一理论的出笼打开了大门。为此我们衷心地感谢霍金为我们指出的道路,并且以同样的方式和心情感谢何老师把如此抽象的理论具象化现实化,让普通人能有更直接的认识。
回首人类探索宇宙的这条道路,我们会看到,这是多么艰辛的一条道路,上面不乏先人的鲜血和生命。伽利略、哥白尼、挑战者号宇宙飞船、哥伦比亚号宇宙飞船,等等等等。从人们萌生探索宇宙的想法以来,这条道路就充满着荆棘与坎坷。自古,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建立在宗教之上的。当人类心中的宇宙还没有摆脱宗教所界定的框架时,宇宙对于人类来说还只是一个美好的遐想。而当人类开始冲破宗教的枷锁,探索宇宙所展示给我们的真理时,认识宇宙和探索宇宙就开始充满了不可预测的坎坷。但是这依然不能阻碍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我们应该庆幸,是那些先哲不懈的探索,不畏艰辛地坚持探索,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宇宙。宇宙才会变得触手可及,而不是神话中的那么遥远,那么神秘。而何老师用艺术的方式诠释了宇宙的存在和运行规律,更是一种伟大的创举。
五、太空艺术是整个宇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
著名学者,伍佰艺沉香集团的刘之强先生这样评价何仁诰老师的叩问苍穹系列太空写生作品,“我们人类的科技虽然还不能到达宇宙深处,但是何仁诰先生已经带着我们到达了那些星辰大海。何先生是用艺术征服太空的排头兵”
说到这里,就要提一下太空美术这个小的艺术领域,在1839年摄影术诞生前的两百多年里,天文学家一直用绘画的方式来记录所见的天象景观。于是,以科学为主导的太空美术开始诞生在天文学家的笔下。作为新时代美术中的一个重要题材领域,太空美术作品既反映太空时代的科学成就,又反映人类对自身现在及将来进入太空世界的各种思考,并且加以深刻揭示—太空美术是人类探索和征服太空的史诗和组画。
1609年,伽利略第一个将望远镜指向天空,从而结束了人们用肉眼观星的历史。不久,人类美术史上第一幅天体素描写生《月面图》诞生了。虽然从科学的角度上看,伽利略的《月面图》还不够精确,但月面的平原、环形山脉清晰可见,玉兔、蟾蜍不见了——美丽的神话破灭了,美丽的星空依然灿烂。
1937年,法国出版了一本印刷精美的大型画册《在别的星球上》,作者是法国天文学家兼太空美术画家吕都(Lucien R udoux)。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太空美术方面的专著,对后来太空美术的发展起着先导作用。
1944年,美国太空美术大师邦艾斯泰(C h e sle y B o n e ste ll)发表了处女作《“土星世界”组画》,揭开了现代太空美术的序幕。在此之前的太空美术作品比较粗糙、幼稚,多属于图解性质,邦艾斯泰将太空美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为太空美术成为独立的绘画领域奠定了基础。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从此人类进入太空时代。太空热的兴起把太空美术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主要航天大国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太空美术家,如前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AlexeiLeonov)——世界上第一个步入太空的人,他的美术作品有许多就是太空风光的写生。
大卫·哈代(DavidAHardy)是英国最著名的太空美术家,也是国际天文学美术家协会的前任主席、太空美术的积极倡导者。他的作品讲究细节,潇洒大气,引人入胜。
1978年,美国出版了由米勒(RonMiller)编著的《太空美术》画册。书中收录了近百年来各国几十位画家创作的太空美术作品,精彩纷呈。此画册是第一部将太空美术作为独立画种编辑成册的作品集。
继邦艾斯泰之后,美国又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太空美术大师麦考尔(BobertMc-Call)。他是美国宇航局的专职画家,作品内容主要以人类征服和开拓太空世界而闻名于世。其画风与邦艾斯泰完全不同,用笔大刀阔斧,画面气势恢弘。
20世纪70—80年代,日本画家岩崎一彰的太空美术作品风靡世界。1981年,他的巨型太空美术画集《宇宙美景》在美国和日本出版,其版本之豪华、印刷之精美、内容之丰富,在当时世界太空美术画集中可谓空前。现在,专门展出其私人作品的“宇宙美术馆”吸引了众多参观者——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太空艺术专题私人展馆。
而在中国最早将太空美术有计划、系统地介绍到中国的人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科普专家李元。从20世纪40年代起,在受到邦艾斯泰太空绘画的影响后,他就一直致力于太空美术的引进、收藏、评论和普及,至今已60多年。1957年,在北京天文馆新建落成的开幕式上,他请艺术家将其精心收藏的外国太空美术作品仿绘、复制后悬挂于天文馆——这是中国最早的太空美术画展。1984年,李元牵头,联合美日太空画家在北京天文馆举办太空美术大展,并在全国10多座大中城市巡展——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最大规模的太空美术引进宣传活动。今天,随着科学普及的深入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太空美术已被大众逐渐接受和认同,中国太空美术的原创作品也已起步并愈发丰富起来,李元开创性的贡献使他成为中国太空美术的奠基人。
而何仁诰先生则是身体力行的,走在中国太空美术的最前列,他的太空美术的题材领域十分丰富,有以建立在科学研究且完全遵守科学事实基础之上的太空科学美术;也有以科学幻想为主的具有预测和前瞻性的太空科幻美术;还有以纯幻想为主,表现抽象的太空世界、人的内心境界及潜意识的太空幻想美术。
太空科学美术又称为太空现实美术。一方面,它展现的是太空的真实景色,如月面和火星风光、宇航员驾驶飞船、在太空修理卫星、空间行走等;另一方面,它又综合科学探测的数据、图片等,尽可能逼真地再现宇宙天体的风貌,如遥远行星的上空、星云、双星等。特别是对一些科学原理的形象化描绘,有些作品虽具有一定的科幻性,但基本上接近现实、忠实自然;再加上何仁诰老师运用超级写实主义的手法精确描绘,使之带有高度的理性色彩。由于具有预测性,其描绘的图景可能实现也可能无法实现,但却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太空美术的一个作用就是对各种可能的未来进行试验,警示各种潜在的危险,从而使人们更加关注“人类向何处去”这一主题。例如,有画家描绘小行星碰撞地球、地球环境被毁、星球大战……这些虽然表达的是作者的忧虑和预测,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但却不失对人类未来的警醒。
总而言之何仁诰老师的太空美术是以太空为题材进行描写的美术,借助太空世界来表达其他寓意。那些以太空为背景的象征性、抽象性广告和宣传画,如果纯粹表现的是人的精神状态、潜意识,都可看作超现实主义题材的太空美术。其最大特点是表现精神的无序与跳越,可以抛开一切理性束缚,尽情表达作者的各种思想与情感。
“别人仰望天空也许仅仅因为好奇,而何老师却是为了写生”,写生宇宙的第一人何仁诰先生自幼就喜欢看着星空发呆,这个习惯足足将近七十年之后,他毅然决然的将其变成了 创作,为了搞好“宇宙写生,叩问苍穹”系列作品,他去过了国内所有的天文台,观星台,后来又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几乎走遍了中国所有的卫星发射基地,他在每一个地方都遥望满天星斗,挥笔创作,留下了一幅又一幅的宇宙写生作品。
六、何仁诰通过宇宙写生让“笔墨当随时代”有了更具体和确实的意义。
在艺术评论界,也对何老师的作品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不过最终大家一直认为何老师是:“笔墨当随时代”的杰出代表。
今天,人类文明已进入前信息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科学技术空前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审视当前我国流行的画作,所反映的内容与时代发展仍有很大差距。在科技越来越深入生活的今天,艺术的反应显得有些迟钝,无论是开办绘画展览还是出版画册,满眼的内容总是被古树古庙、陶瓷器皿、茅屋农舍等所充斥,一派田园牧歌景象——画家们似乎对那些渐已逝去的农业文化留恋不已。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些画的作者头脑中的农耕意识还很浓厚,时代观念和科技概念并不突出,而这些人完全可以成为我国科学技术普及可以依赖和针对的特殊群体。
笔墨当随时代,这是艺术发展的规律。太空画家们对未来社会发展、人们生活习惯变迁、人与科技密切关联的状态进行精细描绘与大胆反映……这些并非无中生有、异想天开的遐想,而是紧密联系当前社会对未来用艺术形式进行的深入探索。画中描绘的未来机械、交通工具、建筑、生活状态、思考方式,对我们今天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具有极大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何老师的太空写生也无不建立在百年来世界太空美术的创作成果基础之上,精美绝伦的太空景色给人以视觉甚至心灵的震撼。
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追赶现代化步伐,我们的艺术家也应多接触太空美术、科幻美术,多了解、参与相关主题的创作,充分发挥想象力,来反映甚至超越现实,让更多的人从艺术的角度倾心感受、深入领略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一片崭新天地。
随着人类的航天事业越来越发达,太空美术必将在新世纪成为人类科学与艺术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可以预见,在将来或是更加遥远的未来,那些在月球、火星或土卫六等其他星球中成长起来的画家,他们的环境就是太空,他们的作品就是太空美术。
和诸位一样,无论与何老师或者他的作品或相见或相识或相知,都无比幸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