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祠堂是中国人家族精神的寄托场所。潮汕地区人口密集,加上地方人的祖先观念很强,导致祠堂在地方大量出现、非常集中。近日,笔者带领学生探访潮汕地区大量民间祠堂建筑,发现这些祠堂除了本身具备建筑之美外,还是潮汕民间艺术如木雕、石雕、嵌瓷、陶塑、漆画和彩绘的集中场所。潮汕人为汉族中原移民后代,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潮汕地区出现大量祠堂或家庙,正是潮人传统家风文化——宗族观念和科举文化反映。
关键词:黄冈许氏大宗祠;大澳追远堂;潮汕祠堂;历史建筑;研究性学习
许氏大宗祠之前
本文调查潮汕地区两个祠堂。先说明全国背景下的潮汕祠堂文化,指出潮汕祠堂密集值得研究。之后说明潮州市饶平县黄冈镇的许氏大宗祠和大澳追远堂的调查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两座祠堂体现的科举文化和宗族文化——此两者均是潮人传统家风的体现。
全国背景下的潮汕祠堂文化
祠堂文化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祠”指的是祭祀,“堂”指的是高大宽敞的房屋。祠堂文化与祠堂建筑的兴盛,与中国传统的祭祀活动有着密切关系。[i]王日根、张先刚曾对山东栖霞地区进行研究并指出:
明中叶前后,山东栖霞地区墓地系统在宗族整合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墓碑上的谱系记录着家族世系,墓地的空间分布遵循世系排列而昭穆有序,墓地祭祀活动制度化并形成“房社会”等组织,从不同层面强化宗族的凝聚力。入清以后,族谱迅速在民间普及。清中叶以来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业的兴盛,带动了祠堂及其物质基础祭田的发展。祠堂延续并超越墓地系统,成为宗族活动的公共空间。[ii]
许氏大宗祠的内部
上文指出了墓地、族谱和祠堂对于家族世系传承的重要性。在一般潮汕人看来,所谓“大事”不外乎三种:修族谱、建祠堂和筑坟墓。以潮汕地区人口最密集的前潮阳县(包括今天潮阳区和潮南区)为例,潮阳人向来对祖先抱有获重、崇拜与报本反始之心,对族群宗祠的修缮建设十分重视,将祠堂视为代表本姓氏族的精神表征。据清光绪《潮阳县志》载:“……营宫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继绝嗣,重祀田,笃族谊……”“望族造屋庐,必建立家庙,尤加壮丽……”可见潮阳人对祠堂的重视。潮阳祠堂数量众多,且历史久远,后汉乾祐二年(949)岐洪大丁第七代裔孙洪宗启于灵山寺西侧建洪氏祖祠,开潮阳建祠之先河。[iii]
然而,放眼全国,发现祠堂在一些省份并不多,北方祠堂总体数量不如南方,而祠堂出现最密集地区是在闽粤皖鲁等省。山东作为孔孟之乡,儒家文化深厚,祠堂众多容易理解;安徽祠堂以原徽州地区最典型,明清实力雄厚的徽商在家乡建筑大量祠堂;而广东、福建两省的祠堂和其人民的中原移民后代身份有关。广东地区祠堂有客家、广府和潮汕三大系统,引人注目。大凡宗族意识越强地区,祠堂出现就越多。研究潮汕祠堂,不能无视全国祠堂文化的大背景。
当前国内学界针对祠堂的研究不少,且视角多样。有的研究者以徽州地区女祠堂为研究对象,力图探讨它在妇女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iv]还有的研究者以广州小洲村为例,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介入后对其村落祠堂公共空间的影响,从祠堂公共空间的公共属性和空间属性切入分析。[v]比较视角也是祠堂研究中大量应用的,如对同一地区同种类型的祠堂比较研究,或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祠堂比较研究,如此等等。
笔者认为,潮汕祠堂研究可借鉴客家祠堂、广府祠堂、徽州祠堂或山东祠堂等外地祠堂的研究思路,但不论如何研究,必须立足潮汕地区祠堂的实际调查。在对潮汕地区祠堂调查基础上获得大量资料,这是进行深入研究前提。笔者生活的饶平县黄冈镇有多座祠堂,代表性宗祠有城内余氏大宗祠、城郊大澳村郑氏大宗祠、城郊霞绕乡张氏大宗祠和城郊许氏大宗祠,上述四座大宗祠,刚好和黄冈地方的四大姓氏相联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带领学生调查位于饶平县黄冈镇的两座典型祠堂,通过比较发现潮汕祠堂一般特点。以下先以位于黄冈城东郊山上乡的许氏大宗祠说明之。
黄冈许氏大宗祠的基本情况
走近许氏大宗祠,但见这是一座“四点金”式的潮汕建筑。宗祠的前面有一口池塘,这也是一般潮汕宗祠在风水上的要求。宗祠的周围,还有一些潮汕传统建筑。进入许氏大宗祠,可见墙边有碑文,分别讲述许氏宗族的源起和许氏宗祠的重修。其中的《重修许氏大宗祠碑记》由地方许氏后人许继发所撰,其文如下:
回顾醉翁公耿耿于怀者,盖乎弘扬祖德,以兴仁孝之义,锐意欲建祖祠,岂独夫春秋俎豆之需,犹为培植后昆奋博之气节。故而肇于成化间,择地卜筑,迨至五世祖雍睦公,许氏大宗祠告成,先辈之愿酬矣,其祠宇卓然鹤立,雄钜昴拔,距今约六百余年矣。
许氏大宗祠之内
据上面记载,许氏大宗祠最初建成于明代中期的成化年间,由五世祖雍睦公完成。碑文另记载,后来宗祠破坏严重。重修许氏大宗祠是在近年的事情。如碑文所载的:“遂择吉日于农历丁亥年(二○○七)桂月朔日兴工”,“斯举历时近三载方大功告成”。重修许氏大宗祠得到海内外许氏裔孙的大力鼎助,而主要负责机构为饶平县许氏宗亲理事会。碑文落款是“时己丑年(二○○九)阳月望日裔孙继发敬撰”。
黄冈许氏先祖溯自唐代的许天正和宋代的许申。和《重修许氏大宗祠碑记》并列的《许氏源流》碑记载有其事:“烈公十一世孙醉翁公弃县尹,隐逸不仕,移居黄冈,乃开黄冈始祖,生四男,履父志者唯二房处士公耳,公不慕官场,矢志创业,余三子分创外方……”结事上述两碑文推测,黄冈许氏实创自醉翁公。关于醉翁公,相关地方文史资料载:
始祖许光祖,字福南,号致政、万七、一本,醉翁,谦夫长子。生于宋宁宗年间,登理宗年间进士,授武城县正堂,升东昌府知府。因韩山为事,光祖弃官回籍。元入主中原,宋泯之后,光祖与弟光宗、光族隐居揭阳西关外,创潮临渡头许寨。公先定居黄岗步上乡(现称上林),后苦于历年溪洪不患,移至今山上乡(现称山霞)。
许氏大宗祠内的牌位
大澳追远堂的基本情况
饶平县黄冈镇的城郊大澳村,为地方郑氏聚集之处。大澳村内深藏有“追远堂”,即是当地郑氏大宗祠。宗祠规模严整,工艺作品较多。宗祠也并保存一些文献,可借此了解潮汕地区郑氏由闽入粤及在潮汕的繁衍情况。从外观上看,大澳追远堂是潮汕地区“四点金”式建筑,包括两条通巷。主体建筑共二进,中间是四方天井。大澳追远堂规模严整,体现了传统乡村社会对等级制度、尊卑有序的高度重视。
大澳追远堂之内
大澳追远堂正面,刻有对联,“立国春秋,盛隆社稷四百载;垂泽宋明,钦誉江南第一家。”另一对联是“新郑故国,莆田老家”。由此对联推测,当地郑氏子孙先祖经由福建莆田进入本地。门口两侧的墙上,还撰有“攘西戎,续周室,经学耀东汉”和“何北徙,宣闽民,鲁风谆南湖”,均由郑氏后人所撰写,碑文彰显历史上郑氏先贤功德。
追远堂正面
步入正门,看到入门屏风之上悬有一牌匾,上书“翰林院”三个竖体大字。绕过屏风,即是天井,天井之后,到了供奉祖先神位的后堂,后堂的上面有一横匾,上书“追远堂”三个大字。大澳追远堂中,还有不少楹联文字,如“宋元明三朝锡命”、“史官不用春秋笔”、“忠孝义百世流芳”、“天子亲书孝义家”,“利国利家乃彰祖德”、“爱己爱族始克宗藩”,如此云云。
追远堂的雕塑
大澳追远堂中,所见精细工艺作品在所不少,例如潮州漆金木雕、墙上石刻和屋顶陶塑。从这些作品年代推测,修复追远堂时,保留了原来祠堂遗留的一些旧物。潮汕祠堂是民间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示场所,很多人注意到这一点。潮汕农村传统祠堂在艺术创造上以独特的装饰手法和题材,使建筑实现了质、形、意相结合的审美追求。[vi]追远堂和许氏大宗祠一样,体现了潮汕民间建筑之美的质、形、意结合。
追远堂的屏风
潮人传统家风之一:潮汕祠堂体现的科举文化
在走访两座典型宗祠基础上,笔者和学生们展开讨论,师生们一致认为,潮汕宗祠是劝宗人读书的地方,这是传统科举文化的影响——
许氏大宗祠之中,科举文化的痕迹十分浓厚。宗祠之中出现的匾额有一块“会元”,注明是“大明熹宗甲子科”,该匾额注明是“许氏众裔孙立”。另有一块匾额是“贡元”,注明是“清德宗庚辰科”,为“五房众裔孙立”。还有一块匾额是“魁元”,标明是“清道光丁亥”,为“明经(三大房子)孙立”。据此看,自明至清,黄冈许氏宗人都有科举成功者出现。
许氏大宗祠内的横匾
许氏大宗祠堂中的一副楹联是:“源由太岳当时甲第光宋室;派自山前子孙长此守先陛。”从上述的楹联、牌位看来,黄冈许氏和朝廷宋室关系实在不浅。所谓“山前”,是地名,在今天潮州韩山附近。另据地方乡人讲述,黄冈许氏聚集之地,又称“许厝”。
从许氏大宗祠中的文字不难推论,许氏先贤希望子孙走科举之路,将读书、修身和治生相结合。这也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要求。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惟我子孙,古训是式”。要求子孙后代恪守儒家治家理念。另有一块石碑写着“光前裕后”,这是要求子孙能继承前代的业绩,传承许氏良好家风。
再以大澳村的郑氏大宗祠为例,追远堂中发现传统宗族社会对于由读书入仕途的高度重视。大澳追远堂的主堂后墙一角,还供奉有“先师孔夫子”的神龛。大澳追远堂中有木质横匾若干:其一写着“钦点探花及第”,横匾另有“光绪甲午科”、“臣郑沅敬刊”的字样;其二是“进士”二个大字,另有“宏治十一年科”、“丁亥年立”的小字;其三是“贡元”,另有“盛化十七年”、“丁亥年立”的小字。
潮人传统家风之二:潮汕祠堂体现的宗族文化
研究人员指出,有了祠堂,就有了祠堂文化。重视血缘和宗族关系是农村社区的一个重要文化特征,祠堂文化正是其很好的反映。[vii]祠堂文化是一个姓氏道德情操、精神风貌、文化底蕴和生产、生活素质的反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几千年华夏文明的基础。祠堂文化说到底是一种民俗文化,其主流是健康的、积极的、充满福运祥和和纯朴的真情。特别是一些优秀的传统思想,已成为古代文明的瑰宝,流芳百世。[viii]祠堂是家族的中心和家族文化的载体,它践行着家族文化的教育与传承的重要使命。[ix]
潮汕宗祠为祭祀祖先之处,深受中国传统宗法制度影响,宗族文化之迹非常明显,先以黄冈许氏大宗祠为例说明之——
许氏大宗祠内的追远堂
黄冈许氏大宗祠之中,宗族文化之迹十分明显,堂中的最后处,悬有一块“永思堂”黑底匾额,其下是地方许氏列祖列宗的神位。这些神位,严格按照传统宗族礼节要求中的昭穆次序排列。其中的牌位之一是“显五世祖考雍睦许公、妣贞德张氏之祖位”。神位的两侧柱上写有楹联:“春祀秋尝尊万古圣贤礼乐;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
堂中还有一些红底木牌,是先祖贤人的牌位。如:“官至刑部郎中(宋)许申公”;“大总兵马都监、官拜左班殿直(宋)许钰驸马公”;“官至县尹(宋)许光祖字醉翁”。祠堂中的墙上还有不少肖像,都是历史上许氏著名先祖。现在潮州城内还有许驸马府,这是许申后代之一许钰的府第。
许申是宋代名臣,其事迹在祠堂中有其像和相关记载,许申还是历史上的“潮州八贤”之一。许申肖像画中有相关记述:
公许申,字维之,号化州长,初举贤良,宋大中祥符三年登一甲第一名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出知鄞县,迁知韶州,更吉、柳、建三州,历广西提点刑狱,改转运使兼制江西、湖南诸路,皆有治声。神宗朝极言新法之政,仵执政,遂坐谪,官终刑部郎中。
和许申画像并列的是唐代许天正,据称这是辅助陈政、陈元光父子平定闽地的著名将军。许天正画像的全称是“唐太尉翊忠昭应侯许天正公像”,画像下记载,列举其文如下:
公讳天正,字允心,号云峰,乃陶公之子,博学能文,十五擢明经,为经善。总章二年,与陶公副使陈政平闽。政没,佐政子元光削苗闽表。官团陈副使兼翊府纪室。敕封存殿前都太尉。至绍兴二年,追论前功,晋封翊忠昭应侯,为漳州名官。唐四门学士欧阳詹为公传。墓香州栏马头,坐乾向巽。
追远堂的过道
再以大澳郑氏宗祠为例,相关文献提示郑氏宗祠变迁和本地郑氏源流——
据重建宗祠的《序言》所载:祖祠追远堂兴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二百余年。世事沧桑,几经修葺。迨至公元一九四四年(甲申年),遭“八·八”强台风毁击,损坏多处,破漏不堪。时值抗日战争末期,天灾、兵祸之后,派下子孙,生计艰难,裔孙介特发起并主持,静仁、祝三、炯庵等裔孙协助,排除万难,苦心筹划,于翌年(乙酉年)修复。此后,祖祠他用,历三十年之后,堂宇失序,祭祀停歇,派下子孙深感愧对祖先,为报祖先之德,发起兴修。
上述碑文表明,大澳追远堂自清乾隆年间出现,经历了民国后期的较大修复。但现在所看到的大澳追远堂是近年再次重修之作,竣工时间是公元二○○一年。大澳追远堂中保留相关记述,记录本地郑氏的源流。现录其墙上文字若干:
我族自宋孝宗乾道五年赐进士及第、讳乔封邹国公,生三子,长曰仁,次曰寅,三曰谋。谋系本宗派祖,来闽创莆开学。而邑人入庙祀,号为三先生焉。传七世,伯仲七人,由闽入粤。或居溪南,或居澳头、柘林,或居潮阳、昆冈、深浦、神山等处,各自创业,立宗迄今,昭穆不失云。
由上文记述可知,大澳村之郑氏先祖确是从闽入粤。师生们在大澳追远堂中,发现有一幅肖像,写着“宋状元太师侨公像”。侨公即是上文所说的“宋孝宗乾道五年赐进士及第、讳乔封邹国公”。
大澳追远堂中,另有《松坡公墓碑志》,该志落款是“大明正德十五年庚辰三月节日谨记”。墓碑志也写着“公之先世自宋,由莆来潮,创业饶邑,卜居宣化都汉山。”此碑志所述之松坡公,“生于大元元贞二年丙申正月朔三日,终于至正三年八月廿八日”。据此墓碑志推测,大澳乡之先祖,虽然溯源于宋代,但真正进入融入潮汕本地,是在元朝年间。
大澳追远堂中另有“四世祖平湾公世系表”,此系表对于了解潮汕地区郑氏传播有较大参考价值。由该世系表记述,四世祖平湾公娶游氏。五世祖汉德公由游氏祖妈带回娘家,经查实定居开创陆丰后坎。十世祖仰松公的后代十八世祖子孙分居福建东山宫前。至于本地郑氏情况,据世系所示,十五世玉枝公开创东寮、大澳,十五世子悟公开创柘林、碧州、楚巷。
根据大澳追远堂文献,师生们厘清当地郑氏源流如下:
邹国公——郑谋……——隐翁公(大澳村郑氏初祖)——处士公——松坡公——平湾公(四世)——仲仆公——伯素公——和鑫公——钝叟公——遁实公——石川公——怀廷公——存志公——励生公——恢如公——玉枝公(十五世)。
上述的十五世子悟公,并为第十四世恢如公所出。
余论:黄冈许氏大宗祠和大澳追远堂对了解从前姓氏繁衍、宗族制度、科举文化,乃至潮汕工艺和建筑特点,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两所宗祠体现了科举文化、宗族文化的巨大影响,科举文化和宗族文化的背后精神力量,正是传统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祠堂的影响非常深刻,潮汕地区祠堂可为例证。作为了解潮人传统家风的窗口,潮汕地区出现的大量祠堂的作用不言而喻。
——本文为2017年汕潮揭三市“潮人家风与廉洁齐家”学术研讨会的参会论文,作者是中大史学硕士,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本文同载于公众号:聆雨居士
注释和参考资料:
[i]简允诗:《石碁古祠寻宗之旅——石碁地区古祠堂与宗族文化探究活动》,《广东教育:综合版》,2012年第9期
[ii]王日根:《从墓地、族谱到祠堂:明清山东栖霞宗族凝聚纽带的变迁》,《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
[iii]黄松书:《潮阳祠堂文化拾趣》,《潮商》,2015年第4期
[iv]吴玉廉:《香火缭绕中的规范与记忆:徽州地区女祠堂研究》,《女学学志:妇女与性别研究》,2004年
[v]周游、郑赟:《文化创意产业对村落祠堂公共空间的影响研究——以广州小洲村为例》,《华中建筑》,2013年第12期
[vi]徐侨妹:《澄海传统祠堂建筑的装饰艺术》,《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年第19期
[vii]李翔:《浙江祠堂文化的比较性研究——以淳安和温州两地为例》,《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年第2 期
[viii]黄秀婷:《挖掘祠堂文化资源,开创特色教育》,《师道·教研》,2015年第11期
[ix]李春霞、程丽秋:《论家族祠堂文化的教育与传承:以博白客家家族祠堂为例》,《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