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国际水历史科学的进展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探讨

国际水历史科学的进展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探讨

国际水历史科学的进展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探讨水历史是一门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上被重新认识和推动的历史科学分野,目前已形成明确的学科领域、理论指向与研究框架。

那么,水历史的研究主要包括一些什么内容呢?事实上水历史研究目前在国际层面上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体系,概括而言,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水的社会史,包括水在历史上如何影响到国家和地方社会关系和制度的形成、水和人类生活方式的进化、治理水环境的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历史上的水冲突及其影响等;水利用史,包括水供给史、灌溉史、排水史等;水环境的变迁史,考察在人类活动中水环境的变化变迁;水管理的制度史,包括在历史上人们利用水和管理水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关制度、社会规范及其影响等;水利史,包括历史上水利工程及其影响;水的文化史,包括水是如何影响到人类的精神活动和产品生产、宗教的相关现象的形成等;水权史,包括水在历史上的形成与权属关系演变等;水的治理史,包括人类在历史上治理水环境、水灾害的历史;水经济史,包括在历史上水是如何影响到人们的经济生活、经济发展、水作为商品的历史和角色等;水文献史,研究历史上的水文献搜集与利用等;水利遗产,研究水在历史上形成的物质与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事实上由于水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侧面切入探讨水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是水历史研究的内容。可以有更细的分野,包括目前很多专家关注的水灾害史,又可以细分为干旱史、暴雨水管理史、洪灾史、污水管理史等。再如水卫生史,包括水厕所史、水浴史、水疗史、自来水史等。对水历史的研究还可以细分到地域性研究,例如河流史、湖泊史、泉水史等。以上这些方面的研究都已产生了大量成果。总而言之,水历史是一个大的学术平台,历史学家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切入研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历史丛书《水与文明的历史》第一卷

目前,国际上对水历史的研究关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水和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水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作用较为关注,注重探讨水和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水与人类社会结构与制度形成之间的关系,历史上的水事件、水工程对后来社会的影响等,这一点在最近几年来表现得特别突出。二是注重探讨人类历史上在使用水和管理水中的历史智慧、经验、教训对于当代水管理的启示作用。注重水历史研究成果的应用,较为前卫的研究包括利用水历史研究成果去探讨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解决当代一些国家和地区存在的水争端等问题。三是水工程、水技术史的研究,这是水历史研究较早的发端领域,但是目前仍然有较多科学家在研究,产生很多研究成果,除了重大的水利工程研究,如大江大河治理的历史、大坝史等,也包括水相关的卫生设施的演化历史,如厕所、沐浴设施,自来水和其他生活设施的演化历史,历史上的污水,暴雨排洪管理,城市下水道史等。四是水的历史遗产,包括物质与精神遗产的研究与传承保护。五是水历史理论的构建,很多专家都提出并运用不同的理论去解释水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构建水历史的理论体系。拥有自己的理论分析工具,是国外水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近年来水历史理论发展也较快。六是水的精神史,主要是宗教信仰与水的关系、对水的崇拜等。如水在基督教、伊斯兰教中的角色、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水崇拜等。七是水文艺史,一些专家专门研究历史上涉及水的文学、音乐、绘画、设施造型等,通过水去理解历史上人类的精神世界。

古埃及壁画中所描绘的用水场景

二、国际上水历史科学的进展与成果

(一)水历史科学的学术活动

水历史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个较为活跃的学科,这从近来的学术活动及成果中可以反映出来。近年来在国际层面上涉及水历史研究的相关国际会议不断增多,不仅为不同国家共同致力于水历史研究的学者交流学术搭建了平台,同时也推动了这个学科的发展。2011年来本人所参与的涉及水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就有12次之多。根据笔者对历次国际会议的参与,国际水历史研究已呈现出一些发展的新特点。

一是国际合作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学者通过国际会议等活动的平台相互了解,进而形成合作关系,提出合作项目,使水历史研究的空间不断扩大。近年来国际合作项目越来越多,成果不断涌现,使水历史研究从地域的个案研究上升到国际层面的规律性研究和比较研究。例如,近年来对坎儿井的研究就是通过国际会议的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学者的关注和参与,影响力不断提升。

坎儿井示意图

二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关注如何将水历史知识应用到现实中来,如何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水危机,如何保护水历史文化遗产,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水可持续利用。这一点除了学术研究的发展之外,政府组织的推动也是十分重要的。2009年国际水历史学会第五次大会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召开,明确提出了推动水历史应用的问题。2011年由日本政府内阁办公室主办,在东京召开的“水与历史:我们如何确保在水历史背景下的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中,如何看水历史,如何运用水历史科学知识以应对水危机是这次研讨会探讨的重点,同时由一个国家政府直接出面主办水历史专题会议实属少见。2016年9月在葡萄牙召开“古代文明中的水与污水技术”国际研讨会期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设置了“全球暴雨和污水管理创新:过去、现在和将来”专题会议,重点探讨历史经验教训和当代的结合创新。

三是专题化的国际研讨成为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专题性的国际会议不断出现,集合了更多的国际学者关注重大的水历史问题。例如,2013年在摩洛哥召开的第一次坎儿井研究国际研讨会、2015年召开的“中国与希腊古代文明中的水智慧和成就”国际研讨会等,不仅吸引了国内外学者聚焦东西方两大古代文明中水历史问题,也开启了中西方古代水文明比较研究的先河,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5年“中国与希腊古代文明中的水智慧和成就”国际研讨会

四是多学科交叉明显。由于水是一种广泛地涉及人类社会历史方方面面的物质,历史学家需要吸收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进行研究。因此在近年来水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学科的交叉成为明显的趋势,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考古学、水文学、工程学、宗教学、艺术学、档案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都应用入水历史研究中,大大增强了这门学科的科学内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水历史的学术成果

在国际会议活跃的同时,水历史研究也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仅就英语发表的研究成果而言,据不完全统计,仅上面提及的历次国际会议就已经发表相关研究论文近2 000篇。国际水历史学会的会刊《水历史》每年编辑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近5年来已发表近300篇。同时,近年来一些知名的国际学术期刊也开始刊载水历史方面的研究论文,如由郑晓云与希腊学者安得莱斯·安吉拉克斯(Andreas N. A)主编的《水科学与技术:水供给》[英国]、《水》[瑞士]等国际著名刊物的“水历史特集”均已发表。越来越多的国际学者开始进行合作,创作发表涵盖地域更大的学术成果。近年来在安得莱斯·安吉拉克斯先生的主持下展开的全球水历史系列大型论文的撰写发表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成效,目前已经发表了全球引水渠、水供给、污水管理、喷泉、雨水利用、水厕所、蓄水池、下水道和排水史等十余篇长篇论文,目前农业灌溉、农地排水、水坝、水井、水与战争史等论文都已经成形初稿。

《水科学与技术》杂志

除了学术论文外,也出版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著作,反映了水历史研究的空前繁荣。由富瑞克·哈桑主编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与文明丛书”6卷本目前已经完成编撰工作,即将出版发行。挪威伯尔根大学教授特吉·特沃蒂主编的又一鸿篇巨制《水与历史》丛书,集合了数十位国际专家共同完成这一项目,目前9大卷已出版。其他代表性的学术著作包括:安得莱斯·安吉拉克斯等著《跨越数千年的水供给演化》、特吉·特沃蒂教授著《不列颠时代的尼罗河》《后殖民时代的尼罗河》、特叶·欧斯蒂嘎得著《水、基督教和资本主义的上升》、安·布拉得莱著《水的精神史》、特拉沃·洪吉著《罗马引水渠与水供给》、派特瑞·朱蒂等主编《水、时代与欧洲城市》、国际水历史学会编著的《世界景观中的喷泉》等。这些学术著作不仅研究了很多国家水利工程的历史和成就,同时研究水与人类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水和人类精神世界的关系,将水历史研究拓展到一个广阔的时空中。从上述简单的成果概述,我们已可看出近年来国际上水历史研究已结出累累硕果,不仅反映在数量上,同样也反映了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特叶·欧斯蒂嘎得及其著作《水、基督教和资本主义的上升》英文版

三、水历史在中国的问题

在中国,水历史科学总体上被表述为“水利史”,笔者认为这并没有大的矛盾,因为中国学者的研究也基本包括了水历史研究的很多内容。但是在科学的内涵中,水历史显然包含更广泛的内容,尤其是水的社会层面。水历史的研究重点关注人类如何在历史上通过工程和制度手段利用水、管理水、治理水、建设宜居的水环境,同时也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导致了人类社会关系的改变、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形成、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研究在人类历史上水权关系、水冲突,水相关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影响和治理的过程、经验等。因此从学科的角度而言,水历史是基于历史的视野、用多学科的方法对历史上人类与水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中国的水利史主体是围绕历史上水事活动、水利工程而展开的,这是中国及涉及水的历史研究的主流。在这一点上,国际上“水历史”学科与中国学术界“水利史”学科在概念上是有很大差别的。

这几年笔者也致力于搜集检索中国关于水历史的出版物及论文文献,相关的分析将另文论述,仅就中外水历史研究的差别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学者研究的角度仍然较为单一,视野不开阔,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水利工程史上,对水和历史上社会、经济、文化、制度、技术发展的关系的研究较为薄弱,即便是水工程技术史的研究,分野也不多,例如城市供水史、水卫生史、城市下水道史、水灾害、水权史、专题水技术史等研究仍然薄弱。二是在中国这门学科的交流平台仍然较少,涉及水历史研究的专门学术会议和学术刊物较少,很多学术会议往往局限于水利部门,学术界的参与性不够广泛,尤其是高校、科研院所学者的参与不足。三是不注重历史研究的应用问题,如水历史与水环境治理、水可持续利用、气候变化适应、减灾防灾、水权冲突等之间的关系研究。四是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性的研究群体,在综合性大学中很少有终生从事水历史研究的专家、综合性大学也极少有相关的专业。虽然目前很多水利行业外的专家也开始关注水历史问题的研究,一些高校也有学者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研究水,但从研究群体到成果都还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大的气候。五是行业特点明显。在中国,与水历史研究相关的大多数专家、研究活动和研究成果都集中在水利相关的部门,主流的水历史研究带有明显的行业特征,科研的社会化程度较低,造成了这门学科明显的行业封闭性。而在国外,大多数的研究群体都分布在各种综合性大学和社会研究机构中。六是缺少必要的研究理论构建、范式与分析工具,除了一些研究基于社会史的研究成果外,其他的成果所运用的理论与分析工具还是较少的。七是国际化程度较低,水历史研究的科研与国际交流较少,中国丰富的水历史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国际传播,学科发展没有跟上最近几年国际发展的步伐,这反映在国内相关国际会议不多、中国学者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少、在国际上发表论著少等方面。一个鲜明的事实是很多在国外涉及中国水历史的论著往往都是外国人写的。

姚汉源著《中国水利发展史》

以上这些差别,一方面反映的是目前中外水历史的科研从视野、研究方法、学术活动到发展势态上的差别,也可以看作是中国这门学科与国际上的差距。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的治水历史、丰厚的水历史文化资源的大国,没有形成与之相匹配的、有中国气派的水历史研究学科势态、研究群体和研究成果。例如至今中国还没有一部全面厚重的《中国水历史》或《中国水利史》问世。作为一个治水大国,我们也还没有一部全面阐释水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或治水与中国历史发展关系的著作。此外,中国几千年的水文明没有在世界文明史中被充分认识与传播。这一切与中国这样一个治水大国是不相称的,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事实上,近几十年来中国关于水的历史研究成果也可谓硕果累累,包括地方各类志书、江河史、水利科技、灌溉、防洪等专门史、水利史典、水利文献汇编、历史上水与地方社会研究等。但这门学科之所以没有成为国内的显学,主要的问题还是在学科的定位、整合方式与发展方向不明确及人才队伍不强等方面。首先,在学科的定位上,水的相关历史,不论是水利史还是水历史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学科,这一点没有解决。如果不是一个学科,就没有发展的明确方向、学科构架、相关的理论建设。其次,没有明确的学科定位,也就没有明确的学科建设,没有将科研人员集中到这一个研究领域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例如专门的机构、学科点、学术组织和学术活动去集合各种学术资源,使这个学科不能形成一个整体发展的势态。目前中国很少有水相关历史研究的专门机构。其三,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目前水相关的历史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目的何在,有什么价值取向,未来向什么方向发展,都还不是很明确。这些状况使得中国水的相关历史研究缺乏学科的整体性、研究资源分散、队伍建设的稳定性和专业性不强。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合编《中国水利史稿(全三册)》(上册)

形成以上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国整个社会对于水和人类文明关系的认识、水在中国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水的历史知识对我们今天构建人水和谐的文化基础的重要性的理解严重不足,水知识的社会性非常低,对水的重要性的理解和时代的发展有较大的距离,这种状况和很多发达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也是造成水的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包括水历史在当代仍然较弱的重要原因。今天我们面临着全球性水危机,中国也深受水危机的困扰,水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加强对水的研究,包括水历史的研究都应该受到重视。

水危机

四、促进水历史科学在中国发展的思考

(一)发展的必要性

水历史研究的积极作用决定了这门学科存在的价值。当代水历史研究的积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第一,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水和人类生存、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在今天,人们对于水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的理解仍然是远远不够的,从大处讲,事实上人类社会的进步往往都是因水而推动的,人类在利用水和治理水环境的过程中推动社会进步、技术进步和生活方式的进步,因而水并不是一种被动的资源。对于人类和水之间的历史互动关系的理解,不但有助于我们深层次地认识人类自身的历史,或者说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人类的社会历史,认识很多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因素,同时也有助于认识历史上一些重大的水事件和水利工程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从细部讲,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利用水、管理水产生了诸多的影响,包括水的利用带来的生活方式变化,例如厕所、沐浴、饮用水、生活洗涤的发展演化。因此从人类社会不同层面的发展变化都可以看到水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理解的加深,有助于我们注重处理水和人类生存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也是人类可持续生存的基本保障。

第二,水历史的研究也是对经验的总结,总结人类在历史上利用水、管理水、治理水的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探索其中的智慧,为今天实现可持续的水利用和水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人类在和水的长期互动关系中,有诸多的历史经验教训可以总结,例如在中国当代的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城市的传统水环境被改变,城市河流被破坏、覆盖,填湖造田等破坏水环境的事例比比皆是。在当代城市发展中,古代城市系统化的水环境设计,尤其是城市排涝设计和建设是十分值得借鉴的。因此我们在思考今天的水利用和治理的过程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汲取智慧,避免对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至少在很多发达国家是非常重视这一点的。

几个世纪来洞庭湖的填湖造田

第三,水历史研究的成果可以被直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在国际前沿的研究中,历史上的水灾害和水环境研究对于今天应对气候变化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很多国家的水历史研究直接参与了气候变化应对工作。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历史上使用水的权属关系对于今天的水权争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相关的研究直接被利用于水谈判、水外交。水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研究成果对于今天的环境教育十分重要。地域的水环境史研究包括河流史、湖泊史等对于今天的环境保护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四,水历史研究可以丰富科学研究,推动科学发展。水历史研究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野,吸引了不同学科的科学家进入这个领域共同研究,成为历史学发展的一个新的前沿领域。水历史研究的繁荣发展不仅有益于科学发展,对化解当代的水危机,实现水的可持续利用也同样有积极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促进水历史在中国发展的一些思考

1.关于学科的定义问题,是水历史还是水利史。首先,水历史研究在国际上成为一门科学已经形成明显的态势,当然我们也可以将之理解为历史学的一门学科分野。那么在中国,我们应不应当使用“水历史”这一个概念来定义水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关系研究这门学科呢? 我认为是应该的,作为一个学科应当使用“水历史”这一概念。首先,它的概念和内涵比水利史有更广泛的包容性,它使人们能够有比水利工程史更广阔的视野,从整个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去认识水。其次,由于水历史这门学科在国际上已有了相应的发展,水历史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和国际接轨,共同关注水和人类文明过程的关系和共同的未来。其三,由于水利史在中国的特殊景境,也就是行业的特殊背景,对这门学科的社会化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在更广泛的学术空间内,使用水利史这一个概念,例如在综合性大学中设立水利史学科,或者让很多非水利行业的学者终身从事水利史研究,都会有制约,这已是一种事实,但是水历史这一概念就可能有更广泛的社会认同度。因此,将水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来发展,必将会具有更广阔的空间,更大的发展前景。而水利史是已经有了长期发展基础的学科,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性,可以维持现有的学术空间,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各有千秋。

2.学科建设是推动一门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推动水历史在中国的发展,也必须要加强学科建设。目前水历史在中国还没有明确的学科建设,致使这门学科目前仍然处于分散的状态。因此有必要将水历史的学科建设作为发展这门学科的重要前提。加强学科建设首先是要进行一个学科的构建和发展规划,明确水历史学科在中国的基本科学构架,包括和水相关的工程、社会、精神、经济、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如水利工程史、水社会史、水精神史、水文化史、水经济史、水制度史、水卫生史、水环境史、河流史、湖泊史,泉水史等等,使得水历史目前分散的状态能够集合在一个学科体系中,进一步培育水历史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使这门学科发展壮大。其次是要制订协调发展的规划,目前水历史的学科规划已经是当务之急,需要通过规划明确水历史研究的发展方向、学科布局和相关的人才培养等计划,将分散的资源有效进行整合,支持相关的科研和教学机构成立专业研究机构,尤其是要鼓励水利行业之外的教学科研机构加强水历史的学科建设。这项工作应该得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国家相关部门的统一规划领导。其三,要加强重大项目的攻关。通过重大项目的攻关,产生体现中国历史特色和时代气魄的重大成果,才能对这门学科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应当尽快启动诸如《中国水历史》《水与中华文明》《中国水历史文献汇编》《中国区域水历史大系》等项目,做出具有中国气派,反映中国水历史发展历程的研究成果。其四,要加强全国性学术交流平台建设,推动中国水历史的学术发展,凝聚研究资源。应当由有关单位牵头成立中国水历史研究会等全国性的学术组织作为全国性的学术交流平台,牵头指导全国性的科研发展协调、学术活动等。这样从学科的规划、学术活动的平台建设、研究资源整合到重大项目的攻关,才能够有效推动中国水利史科学的发展。

中国河流湖泊分布图与中国水系图

3.关于人才队伍建设,这是涉及水历史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是否能够取得成效的关键。这一点中国水利史研究的泰斗姚汉源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指出,中国水利史研究队伍单薄,专业人员少,很多都是将之作为业余爱好。目前在中国综合性大学和相关研究机构中,终身致力于水历史研究的人也非常少,很多学者的研究属于“客串”性质。在国外,有大量的专家都是终身致力于水历史相关领域研究的,国际水历史学会设立的“詹姆斯·杜基水历史贡献奖”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参评者必须有30年以上持续不断的水历史研究经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队伍,尤其是要鼓励科研人员终身从事水历史研究和教学,成为真正的专家,使一个稳定的水历史专家群体成为这个学科的支撑。

4.要积极加强国际交流。由于水历史科学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国际化发展势态,同时水危机是需要人类共同应对的发展危机,中国的水历史研究也理所应当和国际接轨,因此必须加强国际交流。一方面通过国际交流学习国际上的研究和应用经验,提升中国水历史学科发展的水平;另一方面对外宣传中国博大精深的水历史,提升中华文明的对外影响力,同时提供中国治水的历史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积极主办水历史主题国际会议,鼓励科研人员参加国际学术活动,推动科研成果在国外发表、出版,尤其是应有计划地将中国水历史的案例及科研成果翻译成外文,介绍到国际学术界。

本文作者著《水文化与水历史探索》

5.水历史这门学科在国际上受到重视并且得到积极的推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其服务现实的功能。因此将水历史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现实中来,是水历史科学的重要责任。最近几年在国际层面上关于如何将水历史科学的发展和现实发展结合起来、让水历史的研究成果服务于现实已受到广泛重视,并取得了很多成就。水历史研究的成果在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城市规划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旅游业开发、城乡水环境建设等领域中都有广阔的应用空间,重要的是相关的研究需要加强运用意识。其次,应当特别强调提升水历史的公众教育。将水历史的知识普及到公众中是水历史科学的重要责任,是彰显这门学科的时代价值的重要途径,让这门学问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性和应用性。提升公众对水和人类生存关系的理解、构建水价值,是构筑人水和谐关系的重要环节,这一点很多西方发达国家都做得很好。应当争取让水历史更多地进入不同层面的教育体系中,使水历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通过知识性丛书的编写、教材编撰、影视作品制作、举办各种讲座和报告会等方式,向大众普及水历史知识。这样不仅能够彰显这门学科的时代价值,同时也会对水历史学科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前景。

6.如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层面上对这门学科的推动一样,应该由国家有关机构从国家层面上来推动其发展。

五、结语

纵观全球水历史科学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这门学科走过了从水工程技术史、环境史分野到水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史,再到水的文明史这样一个宏大的发展过程。它的重要性也已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一些从国家政府到民间组织层面高度重视的科学,成为公认的人类应对水危机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今天的水历史已经是一门包括了水和人类社会方方面面关系的历史研究的科学。今天,我们有条件将水这样一种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的文化属性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明、不同地域中贯穿起来,历史也证明了水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走过了这个过程,成为一种穿越时空与文明的物质。今天应对全球性水危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人类共同的使命,水的问题已经不仅是某个国家或者某一个地区的问题,是关系到全球利益的问题。同样,水科学,包括水历史科学的研究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致力,都符合人类共同的科学使命,这些因素决定了水历史是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因此,积极推动水历史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是一个时代的命题。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这门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积极推动这一门科学在中国的发展,积极缩小与国际学术界的差距。通过学科规划、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重大项目攻关、国际交流、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等工作,水历史科学在中国必然能够获得大的发展。这不仅是一门学科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必将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原文载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作者:郑晓云,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法国水科学院院士。]

上一篇: 【高考选科】新高考选择地理可以选那些专业?
下一篇: 探索大自然的作文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