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思想文化界的重新泛起,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历史虚无主义借口“重新评价”历史,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在社会上导致严重的消极后果。我们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科学认识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 唯物史观
一段时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思想文化界重新泛起,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警惕。一些人借口“重新评价”历史,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甚至抹杀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在社会上导致严重的消极后果。为了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科学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真实过程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我们应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科学剖析,以更好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一、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重新泛起的历史背景
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重新泛起,具有深刻的国际和国内背景。
从国际上看,唯心主义历史哲学一直是西方历史哲学的主流。唯心主义历史哲学片面强调人的主体性、人的理性和自由意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以历史认识的相对性、历史选择的任意性、历史事件的单一性和不可预测性等否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反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以这种唯心史观为基础,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出现了“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渺茫论”等谬论,与此相应,一股否定一切革命、鼓吹改良的历史相对主义思潮在欧美史学界泛起。一些历史学家否定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猛烈地攻击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攻击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他们出版(发表)了大量以攻击革命为主要内容的书籍和论文,提出重新评估、重新定位“革命”。
苏东剧变后,国际上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暂时处于低潮,两种社会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并存、合作、竞争、斗争,在总体上呈现出“资”强“社”弱、“资”进“社”守的态势。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反共势力,把苏联崩溃视为一个世纪才遇到一次的大好机会,他们从苏联的演变中看到了历史虚无主义灭人国、夺人志的“价值”,为了使中国也“变得像西方一样非意识形态(化)、实用主义、实利主义,并在文化上和政治上更加自由”,[1]他们在向全世界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念、培植自由化势力过程中,极力兜售、倡导、宣扬历史虚无主义,致使历史虚无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末在我国形成气候,弥漫于思想界、文学界、史学界和艺术界,开始影响和危害社会。
从国内看,我国现阶段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种制度反映到思想意识领域,马克思主义是主流意识形态,但也必然出现与其他非公有制相适应的种种思想。事实正是这样。这些年来,在我国,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主流积极健康向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但同时,一些错误的、消极的、颓废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滋长,特别是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时有出现。随着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交往不断增多,西方思潮如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不断渗透进我国。这些西方思潮中有的也含有某些合理因素,对此加以批判分析和吸收,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是,这些以唯心史观为基础,本质上是资本主义价值观体系的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消极影响、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冲击、对人们健康思想的腐蚀是主要的。
二、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的泛起及表现特点
20世纪8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在我国泛起,其表现为,一些人以反思我们党和国家刚刚经历的曲折为由,把对“文革”的诅咒升温、转化为对新中国的谩骂,由否定建国后30年的历史发展到否定五千年中华文明,声称中华民族的文化“已经夭亡了”,“孕育不了新的文化”,是只能走向“自杀”的“黄土文化”;污蔑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只有“愚昧和落后”,主张“欧洲中心”论,要求“全盘西化”。有人提出“五四运动是破坏运动”,断言中国“现在的主要问题是‘革命的后遗症’”,等等。这种反对革命、主张改良的思想是当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重要方面。众所周知,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导致了80年代末政治风波的发生。
20世纪9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再次泛滥。以《告别革命》一书为代表,一些文章、专著、文学作品中和一些媒体上充斥着否定革命、否定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观点。一段时间里,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的嘲讽,对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否定,特别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诋毁、歪曲和攻击,几乎遍及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在思想领域,历史虚无主义者否认20世纪中国发生革命的必然性,指责中国选择革命的方式实现社会变革,造成了“令人叹息的百年疯狂与幼稚”,污蔑中国近百年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地杀人、轮回地杀人的历史”;诅咒中国革命是一种单纯破坏的力量,杀人流血,造成了“能量的消耗”,没有任何建设性的意义;指责五四运动造成了历史的断裂,从“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走上了“以俄为师的歧路”,说“从1919年到1978年,曲折起转之间,‘轰动’60年,整整一个甲子,至少虚掷了三代人的血泪精华”;指责社会主义改造“根本搞早了搞错了”,阻滞、破坏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他们不仅反对革命的一切后果,要求“告别革命”,而且把改革开放的历史与前30年的历史割裂对立起来,一方面污蔑1978年以前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史“只是一部荒唐史”,另一方面把改革开放的实践歪曲为是对“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主流”的回归。
在史学领域,他们打着学术创新的旗号,颠覆前人运用唯物史观得出的结论。他们推崇和照搬国外史学流派的观点,反对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历史,主张用历史的任意选择论,以所谓超然的客观主义态度来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他们否定建国后史学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否定马克思主义史家的学术地位。他们攻击近代以来的历次革命,指责太平天国运动“绝无进步的历史意义可言”;“辛亥革命搞糟了”,破坏了“一个社会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污蔑五四运动“把民族传统文化赖于生存的东西截断了”,说“一切政治灾难都是从五四运动来的”;对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和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竭力进行贬抑。另一方面,他们却大肆赞扬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中国的的入侵,极尽美化慈禧、袁世凯、曾国藩、李鸿章、徐世昌等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
在文学领域,他们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大肆宣传自己的观点,在一些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作品中,漠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变动的巨大变革作用。在近代历史剧作中,把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归结于各种离奇的因素,归结于个人的心血来潮。他们高扬所谓人性的大旗,对革命暴力大加讨伐,讥笑先烈们为追求进步、独立、自由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文艺评论中,贬损和否定反映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当代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叶圣陶、丁玲等人,全盘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的革命文学,全盘否定五四以来中国革命的和进步的文学,乃至全盘否定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以上各个领域的种种观点,集中起来说,有五大突出特点:
一是否定中华文明的历史,乃至中国文明的起源。这就是他们大肆鼓吹的,中国文化从古代到现代,内在机制存在严重的问题,不存在自我更新的可能性,唯有将西方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理念引入中国,普及民间,中国文化才能“充分世界化”,进而实现“现代化”和“全球化”。
二是否定革命。这就是他们为什么把中国近百年历史污蔑为“一部不断地杀人、轮回地杀人的历史”,把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09年历史污蔑为一场“以暴易暴”的闹剧,要求“告别革命”的原因。
三是否定五四运动。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者说的,五四运动“把民族传统文化赖于生存的东西截断了,一切民族虚无主义,一切政治灾难都是从五四运动来的”。他们的下半句话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如果中国当时执行一条‘孙子’战略,随便搭上哪一条顺风船,或许现在的中国会强得多。比如追随美国,可能我们今天就是日本”。这是上半句话的实质。
四是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改造“根本搞早了搞错了”,阻滞、破坏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所以要求用21世纪头20年来补“新民主主义”的课。
五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他们认为,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道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一系列错误的延续,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所以他们否定一切,最后都把矛头集中指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六是美化和歌颂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他们认为传统的关于西方殖民主义侵略造成了东方普遍落后的观点,使“历史批判的天平倾斜了”。相反,“如果没有近代西方的殖民征服,人类,特别是东方各民族所有优秀的自然才能将永远沉睡,得不到发展”。“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所以,他们把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等人装扮成中国现代化的开拓者,称赞袁世凯是“走向共和”的元勋,其政治主张“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历史虚无主义的这些特点,表现在政治主张上,他们并不要求历史完全虚无,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要求虚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表现在方法论上,他们完全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坚持用抽象的人性描绘历史人物、编排历史情节,对历史进行随心所欲的涂抹、剪裁、解读、虚构,特别是热衷于对已有历史定论的叛徒、汉奸、反动统治人物翻案和歌功颂德。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胜利和成绩,对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得出的科学结论,则统统发难,全盘否定。思维方式上的非此即彼、形而上学猖撅,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表现在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上,他们善于打着理论创新的旗帜,以学术研究的面貌,通过学术刊物、研讨会和学术著作等表现出来,或是以文学、艺术作品,特别是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形式,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影响社会舆论。
三、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他又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这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研究历史和正确对待历史的重要性,说明了正确评价历史是关乎国家治乱兴亡的大事。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危害就在于,从历史领域人手,通过否定、丑化历史达到否定现实的目的,借以摧毁我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历史依据,否定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因此,历史虚主义说到底是对中国走什么道路问题的回答。
苏联的教训值得深思。列宁曾告诫无产阶级政党:“要是我们党一听到资产阶级诽谤我们党的领袖就同意他们丢开社会活动,那就要吃大亏,就会使无产阶级受到损失,使无产阶级的敌人拍手称快。”[2]苏联被摧毁的一个重要的舆论突破口,就是苏联历史被否定。20世纪80年代,作为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策略和思想武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首先在苏联蔓延。苏联政治界和文化界一些头面人物成了这股思潮的倡导者。苏联在“改革”之初,戈尔巴乔夫提出不加任何限定的“民主化”、“公开性”的口号,这扇大门一打开,各种各样否定苏联革命历史的奇谈怪论便纷纷出笼。一些自由派理论家首先将矛头集中指向十月革命,旨在通过否定十月革命的道路,达到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果的目的。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长雅科夫列夫充当了篡改苏联历史的急先锋。他利用各种重要场合恶毒地攻击十月革命:“俄罗斯在选择社会道路上犯了错误,看中了疯狂的革命而没有选择自然的变化。”[3]“布尔什维克的政变77年了。这是俄罗斯一千年历史上最悲惨的事件,是魔鬼之歌的序曲。”[4]他在《干尸也抹圣油》一书中,列举了布尔什维主义的16条“罪状”,其中第一、二条“罪状”就是布尔什维克党在1917年领导人民进行了十月革命并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他诅咒十月革命是“暴力的政变”,使俄国离开了“人类文明的正道”;诅咒无产阶级专政是“仇恨人类的专政”,把布尔什维主义污蔑为“俄罗斯法西斯主义的变种”;要求宣布这种“宣扬暴力的思想和实践”为非法,要求对“法西斯的布尔什维主义思想及其实际体现者”进行审判。[5]自由派的著名作家索尔仁尼琴公开宣称“我是革命的敌人”,[6]“我谴责任何革命。革命实际上并不加速历史的进程,而是使它难以前进……革命并不使得历史道路变直,而使得它崎岖不平”。[7]他们认为,既然苏联“自1929年以来的经验全部都是错误的”,因此应该“炸毁”苏联的“整个社会大厦”。结果,搞乱了人们的思想,毁坏了社会主义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导致严重的信仰危机,最后导致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丧失、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后,曾担任过20多年《真理报》总编辑的阿法纳西耶夫在回忆录中对比了美国资产阶级与苏联共产党人对待自己领袖的不同态度。他说:“这里我想起美国首都华盛顿的白宫,白宫有一个著名的椭圆形大厅,在大厅周围走廊的墙上绘有美国历届总统的画像,从林肯到里根。他们用睿智而和善的目光看着来访者。而谁都不去回想这位睿智和和善的林肯当初曾把试图脱离北方中心而独立的南方各州淹没在血泊中。”对照美国的做法,阿法纳西耶夫感慨地说:“在我国却一切都正好相反。斯大林一死,所有的脏水都泼在他身上,所有坏事都归罪于他。我们党和我们国家的所有第一号领导人,如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契尔年科,全都不能幸免。他们的肖像早就被丢到垃圾箱里去了。”阿法纳西耶夫的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8]
历史虚无主义是在西方各种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的错误思潮的影响下,适应西方国家对我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政治需要和国内反社会主义势力的策略变化而泛起的一股政治思潮。如果说它有什么社会作用的话,那就是这种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若得不到遏制,让它“灭其史”,其结果会摧毁人们的信念。
第一,历史虚无主义所反映的不仅是文化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不仅是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而且是对待现实的态度问题。现在历史虚无主义已经成为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的工具,它通过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使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失去基本的历史依据。
第二,抹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消解文化认同,瓦解理想信念,使人们丧失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削弱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消融民族精神,导致民族虚无主义,解构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第三,否定中国近现代史的革命主线,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史,要害是从历史依据上抽掉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从根本上否定共产党领导的合理性、正义性。这不仅将深刻销蚀历史学的科学性,而且会造成“颠倒历史真相”、误导现实运动的严重后果。
第四,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必然搞乱理论,搞乱思想,诱使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理性产生怀疑,动摇党的领导地位,危害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稳固。
四、运用唯物史观,科学认识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
与历史虚无主义论者对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描画截然不同,马克思主义者运用唯物史观,科学认识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清楚地看到历史的真实图景。必然选择。近代以来,中国农民选择了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选择了革命,无产阶级选择了革命,这不是洪秀全、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来潮、鼓吹煽动和随意选择的。所谓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是由少数革命家“创造出来”的论调,是不符合历史真相的。近代中国革命的发生,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首先,中国近代革命发生的根源在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构成了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正是因为这些矛盾极其尖锐,才引发了近代以来日益壮大的革命运动。其次,革命是近代中国完成两大历史任务不可避免的选择。近代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势力不仅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而且不断加强国家机器,加强对人民的镇压,这就决定了中国人民只能通过革命的手段来完成前一个任务。如果中国人民不用革命手段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任务就会失去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因而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精英为了革命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其深刻原因就在于此。再次,中国人民是在绝无改良希望时毅然决然走上革命道路的。孙中山早年上书李鸿章建议变法,李大钊一度认为人们对北洋政府统治下的民国应取补台的态度,毛泽东在五四运动中曾主张“无血革命”、“呼声革命”,而残酷的现实击碎了他们善良的愿望,迫使他们认识到,不革命,中国就没有出路,社会就不能进步,于是他们毅然举起了革命的大旗。
第二,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不仅决定了解决中国出路的手段,而且还决定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强大的反动势力面前,先天软弱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为中国争得资本主义的前途。五四运动后,十月革命的炮火把马克思主义送到中国。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终于获得了推动现代化、走向国强民富的最重要的前提——民族独立。这个伟大进步的取得,充分说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符合中国近代国情的,也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
第三,革命是现代化最重要、最强劲的推动力量。马克思主义者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去研究中国的现代化与革命的关系,断言革命是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和条件。革命不仅不同现代化相矛盾,而且是现代化最重要、最强劲的推动力量,没有革命也就不可能有现代化。早在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就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讲清了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9]“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束缚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不破坏它们,中国就不能发展和进步,中国就有灭亡的危险……革命是干什么呢?就是要冲破这个压力,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解放中国人民,使他们得到自由。所以,首先就应该求得国家的独立,其次是民主。没有这两个东西,中国是不能统一和不能富强的。”[10]
第四,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实现现代化、走向繁荣富强的唯一道路。历史已经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近代中国是走不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一切必要的经济政治条件。事实证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的现代化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在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里,虽然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过种种失误,包括“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那样大的失误,但主流是好的。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发展相当快。一些不带偏见、具有远见卓识的资产阶级学者不仅不否认,而且充分肯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无疑是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步性和合理性的佐证。
第五,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本质和主流是推动社会发展,谋求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是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的党,自创立以来,在长达80多年的时间里,领导中国人民做了三件大事:创建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为中国以后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国家。这就是党的历史的本质和主流。
当然,历史上,由于党自身思想理论和组织建设处于成长阶段、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险恶和对事物矛盾认识的过程性,党在认识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确定战略方针、实施政策措施等方面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甚至会出现暂时的全局性的问题。但是中国共产党总能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从而在领导人民为中华民族争取独立统一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关于如何认识和对待历史,胡锦涛同志说:“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在以往历史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历史。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传统。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认真学习我们党的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深入思考,科学分析,不断提高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自觉运用这三个规律的能力,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11]我们应该以此为指导,来正确地研究、认识和对待历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怪论。
参考文献:
[1]李查德·伯思斯坦,罗斯·芒罗.正在到来的美国的冲突[J],外交季刊,1997(3-4)
[2]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8-89.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