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3月22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2024年度国情调研重大项目“丝绸之路中国段世界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承发展调研”开题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行成楼415会议室成功举行。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杨艳秋研究员致辞
开题会由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左玉河研究员主持;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杨艳秋研究员致辞。杨艳秋首先对本项目的获批表示祝贺,指出这是历史理论研究所成立5年以来,首次获批的院级国情调研重大项目。她指出,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本项目的获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旨在用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2023年12月19日召开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精神。她强调,本项目有助于历史理论研究所人员真正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足中国大地,深入调查研究,希望项目组人员在调研过程中注重长时段、大历史研究,树立世界眼光,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用中国理论回答中国问题,用高质量的调研成果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项目主持人徐志民研究员汇报了本项目申报的背景、初衷和意义,重点介绍了项目组未来三年的调研计划和工作设想。根据丝绸之路中国段世界文化遗产的分布情况,即河南4处、陕西7处、甘肃5处、新疆6处,计22处,暂定2024年先赴河南、甘肃调研,2025年、2026年相继赴陕西、新疆调研。每次调研都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做好行前准备、问题设计、材料制作,分工负责、目标明确,把调研做细做实做好。调研内容包括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况、保护情况、传承发展、对策建议四大部分。项目组围绕每次调研任务和内容,陆续推出阶段性的调研成果,最终形成15万字的调研报告。这份调研报告不是目的,关键是要有用。要服务于丝绸之路中国段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和文化传承发展,服务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真正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穿始终、落到实处、发挥作用。
开题会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李锦绣研究员认为,在丝绸之路中国段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申遗即将10周年之际,本项目的开展恰逢其时。开题报告的论证合理,内容完备,体现了历史理论研究所的特点。她建议,项目组调研过程中要科学规划调研路线,对调研对象周边的文化遗产也要注重考察,加强比较研究。同时,在调研过程中,要加强与当地文物部门和相关人员的沟通联系,为调研提供便利。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原副馆长李国荣研究馆员肯定了此项国情调研的重要性与学术价值,提出本项目调研要注意“四个结合”,即世界文化遗产调研与文献档案的结合、与社会人士的结合、与资政服务的结合、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各方的结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仝涛研究员认为,在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背景下,对这些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进行调研意义重大。他指出,在调研过程中要注重挖掘这些文化遗产背后的深厚历史文化价值,以及所体现的中外文明互鉴的历史与现实,强调本项目调研应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搜集相关遗产的资料信息,避免重复性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孙闻博教授指出,本项调研的主题明确,调研思路可行,应用价值较强。他建议在调研过程中,要重视文化遗产在古代的地理、交通、空间的有关情况,并进行深入的挖掘思考;同时,对于近年来在古丝绸之路沿线新发掘的考古遗址也要重视调研,并应突出调研对服务文化传承发展的贡献。
杨艳秋提出,项目组应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搜集与这些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的简牍文书、考古资料等地上与地下的史料和文献,并解读丝绸之路上出现的中原农耕文明、草原游牧文明、西域绿洲文明所发生的文明交流互鉴的史实与意义;调研报告要重视点面结合,密切联系现实,切实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学理支撑和历史智慧。
左玉河提出,本项目对历史理论研究所科研人员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大有裨益,需要在调研过程中做好分工,调研问卷、座谈会都要有针对性;真正发现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发展中的成就与不足,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加强丝绸之路中国段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帮助。
最后,项目主持人张德明副研究员对各位专家提供的宝贵建议表示感谢,并就重点问题进行了回应。他表示,项目组将会积极与国家文物局、四地文物管理部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等相关单位加强联系与合作,并细化调研的具体计划,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供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