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3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历史维度、内在逻辑和发展脉络研究”在京举行开题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林建华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卜宪群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最系统、最具学理性的重要论述。古代史所高度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积极组织优秀科研人员申报,从不同角度深入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本项目的立项,丰富了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阐释研究,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开题会现场
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赵现海对项目的选题价值、研究架构、理论基础、成员构成等作了详细介绍。他指出,近代以来,西方史学思潮传入中国,史学研究的学科划分过细,导致通史研究日渐衰弱。本课题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以古代通史研究室为基础,结合国内具有理论关怀、贯通视野、关注现实的历史学者,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面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充分继承与吸收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与中国优秀史学传统的基础上,从大历史观出发,整体贯通地开展中国历史研究,揭示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发掘中华文明的内在逻辑,彰显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林建华认为,该课题视野宏阔,结构合理,准确把握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清楚梳理了关于中华文明史研究领域的已有成果,揭示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体现出对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系统性、贯通性、学理性认识。他建议,项目应当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作指导,把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放在人类文明的整体中研究,与其他文明的充分比较中进行考察,进一步明确“五个突出特性”形成和演进的时空进程,要把理论阐释和考古实证结合起来,论述中华民族如何汇聚多元、形成一体。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汪高鑫指出,该项目选题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项目对研究重点进行了详细梳理,内容详实,内涵丰富,且积极回应了西方文明观的问题。但仍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应当重视子课题体例统一问题,做到历时性和专业性的有机结合。二是尽管影响“五个突出特性”的因素有一些共通之处,但各章节仍要注意避免重复。三是应当突出对中华文明的释义研究,建议在文明比较视野下,深入阐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包容性。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研究员高寿仙指出,课题对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有比较准确的阐述,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归纳分析非常细致。课题在使用一些理论和概念的时候尤其需要加强学习和深入分析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李大龙建议,课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要注重对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进行总体阐释。二是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原话的诠释。三是注意对中华文明的一些错误观点和杂音的回应,着力为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提供合理的学理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表示,该项目论证思路清晰、详实,研究紧紧围绕选题,有较强的问题意识。项目参考了大量古今文献,对历史文献掌握全面,对已有成果做了详细的梳理,并进行了充分的分析、总结,能很好地把握当前研究的前沿动态。整体而言,项目框架结构严整,理论方法多样,具备较好的可行性。此外,他建议,要加深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论述,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从而进行更加准确的阐释。
最后,项目首席专家赵现海代表课题组,对各位专家学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表示感谢。他表示,项目组目前的研究仍存在对近现代历史关注不够,对讲话精神领会不够精深等问题,课题组将充分吸收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力争将课题做成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单位的代表,“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历史维度、内在逻辑和发展脉络研究”项目组全体成员参加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供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