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秦桧一直遭到百姓的唾骂,不管什么时候提起,浮现在脑海中的永远都是“罪人”的形象。
杭州岳王庙前,直到现在都还放置着秦桧的跪像。
前来参拜寺庙的游客络绎不绝,每个人临走前都少不了一个环节——给秦桧两巴掌。
秦桧后人(秦桧后人要求拆掉跪像)
在笔者看来,这项仪式恐怕会一直持续下去,但凡有人敢提出撤走秦桧的跪像,必然会遭到人们的谴责和发问,“千古骂名”还有人想要洗涤?
反观岳飞,忠义精神和爱国热情什么时候都会给人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这或许正如某位哲学家们所言那般:
人活一世,有限的生命要得到无限的延续。
随着赞颂岳飞的人越来越多,对秦桧的唾弃和骂声只会愈发猛烈。当然秦桧虽做出了这般苟且之事,但并不代表他的后代也是如此。
据相关文献记载,秦桧其中的后代子孙中出了一个“状元郎”,他在路过岳飞墓的时候写下了两句诗,没想到成为千古名句传诵至今。
秦桧在朝为官多年,一度坐到了宰相之位,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本以为他会竭尽所能拯救大宋,毕竟曾经的“热血”面貌人们看得见。谁也没想到后来会变成投降派,以“莫须有”的罪名将抗金英雄岳飞投入大牢,并将其杀害。
当时秦桧还有个哥哥名叫秦梓,后者得知这个消息后,随即和他断绝了兄弟关系。
如此大义之举,引得了天下百姓的赞赏,朝廷大臣们纷纷向皇帝谏言,希望有一天能让秦梓入朝为官,大宋必定会别有一番新象。
天下不负众人所望,秦梓在当时得以步入仕途,辅佐治理大宋江山。
本以为这样的好声名会一直延续下去,没想到后来被部分“有心人”谩骂声讨,但目标不是秦梓,而是他的后代子孙秦焴和秦燧。
人惹不起还躲不起吗?权衡利弊后,二者分别搬到了江苏和安徽居住。
到了清朝时期,秦梓的后人已经衍生到了秦大士一代,没想到也彻底崛起。
秦大士自幼聪慧,年少时期就饱读经书,在父亲的推荐下,秦大士报名参加了科举,最终将“状元”一名收入囊中。
即便如此,还是无法阻挡某些“有心人”的嘲讽。
后来秦大士和友人外出游玩时,恰好经过岳王庙,“哟,这不是秦桧的后人吗?现在中了状元了,身份不一样了”。
论血缘关系,秦大士算不上秦桧的后人,谁让他获得了状元,那就要借此进行谩骂。
“什么?这是状元?状元的文学水平绝对不在话下,此情此景,是不是得当着众人的面赋诗一首呢?”
“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秦大士脱口而出。
言外之意很明显,秦大士为先人秦桧犯下的罪行感到羞愧,自己直到现在都无法摆脱这样的内心情感,同时也提到了对岳飞的愧疚,经典之作直到现在都被人们流传。
如此大度的胸怀和自降身份的气魄,秦大士未来必能谋一番大事。
在殿试环节中,秦大士的才能特别突出,得到了当朝皇帝乾隆的欣赏,随即钦定为状元。
秦大士因为这两句诗声名越来越大,慢慢也传到了乾隆皇帝的耳朵中,后者一道圣令将其召入朝廷,想要确认他的身世。
一番叩拜之礼后,乾隆直接发问:汝家果秦桧后乎?
意思很明显,你到底是不是秦桧的后代?皇上之前不问,咱也不提这事就算过去了,没想到这次直接问到了脸上,真是躲都躲不过。
在场的大臣有的开始捂脸,他们意识到秦大士可能要丢命。
如果自己撒谎,乾隆得知后必然会以“欺君之罪”将其斩首;如果自己承认,“状元”之名必然会被撤回,多年寒窗苦读的心血付诸东流不说,甚至还有可能被附上其他罪名。
秦大士没有正面回答,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一朝天子一朝臣。
不管自己是不是秦桧的后代,这些看起来都不是那么的重要,因为自己效忠的是乾隆皇帝,必然会尽己所能。
乾隆的内心还是有些不自在,毕竟这是当朝大事,加上个人做事必须完美的性子,必然是要将状元之名收回。
谁曾想乾隆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决定重用秦大士,只因他的脑海中想到了后者写过的两句诗。
如此优秀的人才绝不能被埋没,自己要用伯乐之眼,让千里马尽情发挥个人才能。
秦大士没有辜负乾隆的期望,为官生涯不仅受到了天下百姓的认可,整个秦姓家族也就此崛起,在清朝灭亡之前一直是贵族的存在。
说到底,还是气节的重要性。
有些人为了利益与前途,置气节可有可无,秦桧正是其中一者;秦大士放下个人的荣誉,愿意自降身份但坚持气节,整个过程虽然历经坎坷,然而却开创出了自己的事业,实属不易。
文章结尾之时,送给诸位一句话: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人生有气节,不被世事繁俗牵累,才会不畏人生枷锁。可有些人偏偏要当“另类者”,用权势利益对“气节”进行衡量,最终只会累倒在前进的途中,还要遭到留言唾弃,这又是何苦?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