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框架下的广州一德路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框架下的广州一德路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框架下的广州一德路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保护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基本态度,理解是历史文化资源由被动保护到主动发展的中间环节,最终是将历史文化的整体发展,并融入到每个局部和片区中,保证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永续发展。

广州市一德路商业街作为广州骑楼商业街的最早发源地,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骑楼商业街。由于一德路商业街区历史发展中具有的复杂性,要保护和管理该历史地段,必须从广州市历史背景的沿革中去认识一德路的发展。

历史性城镇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HUL)方法最初由世界遗产中心(World Heritage Centre, WHC)在2009年提出,强调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要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并提出了适用于普遍情况下的6 个步骤,其基础工作是充分理解和认识历史空间环境。

1)从保护、理解和融入3 个层面对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基本态度,理解是历史文化资源由被动保护到主动发展的中间环节,最终是将历史文化的整体发展,并融入到每个局部和片区中,保证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永续发展。

2)利用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对城市的历史沿革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分析。充分理解和认识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的桥梁作用,串联各种历史文化遗存呈现完整的历史环境。最终使一个地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文化联系更加紧密,并且产生连锁反应使历史文化遗产产生群体价值。

3)重新理解城市历史空间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的构成体系。为了保证历史空间的完整性,就需要从纵向层次体系的建立着手,而横向要素体系的建立则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确定保护目标。因此,城市空间是由多种丰富的要素和多样的层次共同构成的复杂体系,绝非简单的空间体。

HUL 是城市的组成部分,也是自然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历史积淀。历史性城镇景观不仅涵盖了历史中心地段的建筑群,还更大范围地涵盖了城市环境与城市背景。历史性城镇景观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城市是一个不断进化的有机体,是历史分层积淀的结果,强调从更加广泛的城市背景与地理环境中看待街区的价值,强调从动态认知和管理层面积极主动地应对城市历史街区的变化,使其顺应时代的发展”。

广州市一德路商业街作为广州骑楼商业街的最早发源地,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骑楼商业街。由于一德路商业街区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的复杂性,要保护和管理该历史地段,必须从广州市历史背景的沿革中去认识一德路的发展。概述了一德路历史街区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调研了一德路骑楼街区的结构组成和业界现状,总结一德路历史街区的时代特征及其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发展的不足之处。

HUL保护方法视野下的一德路历史街区的时代特征

一德路历史街区的历史脉络与动态变化

HUL 强调“更广泛的城市背景”,首要前提是对城市历史街区和城市发展脉络的了解。

1)古广州城的城市发展

广州城的雏形出现于秦朝,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秦灭亡后,赵佗统一岭南并建立南越国期间是广州城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唐朝时期,由于海上贸易发展需要,广州城进行了新的城市建设活动,形成了“州城三重”的格局,即郡城、子成、南城;宋朝时期,由于广州海港贸易的繁荣导致古城无法满足人们生活与商业的需要,广州城开始了新城建设,建立了史称“宋代三城”的子城、东城与西城;明朝时期,在“重农抑商”的政策下海上贸易被禁止,使广州的城市发展建设滞缓,其城市建设开始走向形式和功能的多元化,这一时期最显著的城市建设活动就是将“宋代三城”合并为一城,其范围北扩至越秀山;清朝时期,广州城向南新建了“鸡翼城”部分(图1),此次建设是广州城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建设,但仍无法满足其商业贸易的发展需求。因此广州城市的发展渐渐突破城墙的限制向城市外部延伸。

历史街区研究_历史街区调研_历史街区案例

图1 清朝广州城地图(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2)一德路的初步形成与基本街巷空间架构

▲ 一德路的初步形成。广州市是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城市和对外贸商业港口。在商业贸易繁荣的背景下,广州的城市建设显然滞后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民国时期的广州市城市规划中采取了拆城墙和扩建城市道路的举措,对广州城实施了大范围的拆迁建设,拆除了传统的竹简屋,建起了骑楼和骑楼街。

骑楼建筑是具有中西地域建筑风格特色的建筑,是中国传统“檐廊式”建筑与中南亚的印度、新加坡等国家“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特点融合的产物。骑楼建筑通常为“前店后铺”或者“下店商铺”的模式,沿街而建,层数一般为2~3层。骑楼建筑与普通的单体建筑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连续性,一幢幢不同风格、不同高度的建筑单体连续组合后形成一条完整而丰富的沿街界面。骑楼街的建筑风格变化多样、高度参差不齐,形成了丰富的沿街景观效果(图2、图3)。

历史街区调研_历史街区案例_历史街区研究

图2 骑楼建筑

历史街区调研_历史街区案例_历史街区研究

图3 骑楼街

▲ 一德路的基本街巷空间构架。广州市一德路东至海珠广场、西至人民南路,总长达1150 m。街区的“骨架”主要由一德路、人民南路、海珠南路、长堤大马及解放南路构成,而“经络”则是由分布在其中的传统街巷组成,传统街巷在广州古城原城墙南段被拆除后建立起来,在后来城市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条南北方向的街巷(图4)。

历史街区案例_历史街区研究_历史街区调研

图 4 一德路历史街区街巷分布

▲ 一德路商业业态演变脉络。一德路街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代,最初被称为“三栏”,也就是蔬菜、鱼类、干果等贸易的交易市场。在民国时期的城市建设中拆掉了古城墙改建道路,越来越多的骑楼在道路两旁建立起来,形成了独具广州特色的骑楼商业街。1940年后,一德路商业街的海味和干果贸易发展良好,逐渐形成了海味干果特色街。1990年后,一德路商业街入驻了许多文具品牌,文具贸易发达。近年来,一德路更是渐渐发展起了服饰贸易。因此,目前一德路的商业业态基本可以分为4大类:文具、海鲜干货、干果与服装批发(图5)。

历史街区案例_历史街区研究_历史街区调研

图 5 商业业态分布

一德路骑楼商业街的组织结构

1)一德路街巷的网络结构

20世纪90年代后,高速的城市发展使得一德路历史街区的环境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各种地产开发公司在商业繁荣的一德路进行“见缝插针式”的建造,对一德路历史街区原有的空间肌理造成了严重的损坏。一德路历史街区的城市空间肌理由西向东逐渐由规整到复杂,呈现出多种建筑类型并存的特性,主要体现在多种类型(如商业与住宅建筑混合)和不同高度(如高层与中低层混合)的建筑混合在一起,造成街区的复杂混乱局面。

从一德路历史街区的建筑层高分布可以看出(图6),高层建筑大都建于20 世纪90 年代以后,不仅破坏了街区原本浓郁的历史环境,而且高层建筑带来的人口的高密度使一德路历史街区变得更为拥挤。此外,新老建筑之间缺少恰当的过渡、难以融合,这种不协调的关系对该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肌理造成了割裂,从而对地域文化特色和历史文脉的传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历史街区案例_历史街区调研_历史街区研究

图 6 一德路历史街区建筑层高分布

2)一德路街道的尺度感讨论

▲ 街道长度对人感受的影响。不同的街道长度会对人的带来不同的心理和生理感受,也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街道长度过短,难以营造出良好的商业氛围;街道长度过长则会显得单调,造成人心理及视觉的疲劳。一德路商业街的沿街建筑形式丰富,其街道直线总长度为1150 m,这个长度不会使人们产生视觉上的疲劳感,也不会对对行人造成身体上的劳累,街道长度比较适宜。

▲ 街道空间的高宽比。商业街街道的尺度感是规划设计的重要指标。街道尺度是指街道宽度(D)与临街界面高度(H)的比值。尺度过大的街道不利于人的聚集,从而也不利于商业的发展,而尺度过小的街道则难以吸引人群。因此,街道的尺度是否适宜对商业街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图7)。

历史街区案例_历史街区调研_历史街区研究

图 7 D/H

当D/H=1时,街道空间会显得比较适宜,这个角度的视线范围内人的视力会比较集中,可以看到建筑物的局部和细节;当D/H的时候,随着比值的减小建筑高度增加,这样的街道尺度会给人压抑的感觉;当D/H>1的时候,随着比值的增加街道的宽度增加,大的尺度使人们可以看见街道周围更多的环境,视野变得更开阔,这样则会给人以空旷的感觉。由此得知,街道的D/H=1时,街道的尺度感对使用者来说是最舒适的。

当D/H=2的时候,这个角度的视线范围内人的视力可以看见建筑的整体造型;当D/H=3的时候,这个角度的视线范围变大,人们可以看到建筑周边的环境。

对一德路历史街区的骑楼街空间形态的调研结果表明,一德路街区D/H在0.58~1.3之间,因此,一德路历史街区的街道尺度整体给人较舒适的感觉,只有局部地段较为拥挤。

一德路历史街区商业的现状

一德路历史街区是广州市越秀区非常繁华的街区。目前主要由干果菌类批发、海鲜干货、服装批发及精品玩具批发这4大类型的商业业态组成,其分布特征主要为同类货物集中且互不交叉(图8)。一德路商业街的商品售卖方式依旧是传统的线下销售,只有少部分线上销售。一德路商业市场主要由个体商户组成,由于个体商户素质参差不齐不利于管理,导致一德路商业街的商业氛围不太理想。

历史街区调研_历史街区案例_历史街区研究

图 8 一德路业态状况

此外,一德路商业街存在比较严重的消防隐患。一德路商业街目前是以批发海鲜干货、玩具、服饰等商品为主,因此对仓储功能的要求较高,需要大面积的仓储用地。然而一德路商业街周围以住区为主,很少有仓储建筑,因此一德路商业街的许多商铺都没有存放货物的仓库。根据实际调研得知,有仓库的店铺主要是小商铺,大量密集的小商铺增加了后期商铺转移工作的难度。通过对一德路商业街沿街的观察,发现了几乎所有商铺都将吊顶设置为跃层以做临时仓库存储货物,且来安装灭火器,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图9)。

历史街区研究_历史街区调研_历史街区案例

图 9 存在消防隐患的商业

一德路周围居住区的现状特征

通过对一德路历史街区的现状调研,分析传统街巷的居住区的空间构成和建筑及住宅改仓库的现状,得出住宅区衰败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提升优化策略。

1)历史街区传统民居的空间构成

历史街区内的街巷网络格局常常直接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建设,作为人类宝贵的历史遗产需要在旧城更新的过程中谨慎对待。一德路历史街区内建筑主要以为2~6层的中低层竹筒型建筑为主,并与街巷相通。其现有建筑一部分是在原有基础上改造翻新,一部分是重建。一德路街区范围内居住区街巷整体上保存较好,以“T”字型或“十”字型相交的网络格局为主,且相互连通。整体上,一德路区域内的建筑肌理保存良好,只有部分建筑存在加建改建或重建的现象。

2)一德路居住区内建筑的现状

▲ 违建现象明显。在一德路历史街区的住区调研范围内的建筑产权以单位公房、街道公房和私人房产3种类型为主。一德路居住区内的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由于砖木结构建筑的使用时间有限,建筑损耗程度已经很高,许多老旧建筑需要进行整治更新(图10)。由于住区内的公房由多户居民共同居住而不利于维修整饬,导致住房年久失修看起来十分破败;部分居民不顾住房建筑的整体风貌随意改修,对原有建筑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破坏;部分居民推倒原有建筑,新建不同风格的住宅建筑,使其与原有建筑风貌格格不入。

历史街区调研_历史街区案例_历史街区研究

图10 乱搭乱建及无人修理的建筑

▲ 居住建筑“住改仓”现象严重。由于一德路商业街内主要是玩具和服饰批发市场,仓库储存的多为易燃物品,从而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一德路历史街区的老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的建筑,其防火能力较差,而且建筑的外墙杂乱的电线缺少专门的管道来保护。

HUL方法视野下的一德路街区更新发展策略探索

当代城市化建设对于历史街区的处理,不仅要保护其原有的历史脉络,也要在发展中寻求创新,使之适应城市现代化的发展。HUL 方法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强调以城市的动态发展为基础,体现保护区内历史积淀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历史街区更新发展的过程中注重新旧结合,调整阻碍原有街区发展的业态,并保护街区的环境,实现“文商旅”3方面整体发展。

调整商业街的商业模式:分离店铺与仓库

一德路历史街区的仓储问题是影响一德路商业街整体环境,并造成火灾隐患的根本原因。一德路商业街的仓储资源十分稀缺,这与批发市场对仓储的高要求形成了矛盾冲突,所以只有调整一德路的商业仓储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德路商业街的现状问题。

提升优化历史街区的居住条件

一德路历史街区的人口出现老龄化的特征,主要原因是居住环境质量下降,导致年轻的原住民纷纷外迁。对于一个历史街区,具有一定数量的原住民才能体现当地的传统文化气息和历史脉络的延续。为了吸引原住民的回归,就要改善历史街区的居住环境,主要策略是从改善住房条件、优化住区的景观空间及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入手。由于缺乏修缮房屋的资金,且部分业主认为对房屋的修缮不能得到相应的利益回报,因此,经济因素成为影响房主对房屋修缮最重要的因素。为了提高居民对住房修缮的积极性,政府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并尽量使居民在房屋修缮中得到经济补偿。

对一德路住宅区进行更新应注意:对于严重受损的建筑,进行重建的时候要基于历史街区原本的肌理,不能随意增加建筑数量;对于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老旧民房,在保留建筑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对其内部空间进行改造;对某些特殊历史地段的土地环境和建筑物进行提升整改,优化土地布局;对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建筑予以保留,根据实际需求适当改建以提升这些历史建筑的使用价值。

历史街区中的住宅区在更新改造时,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并给予相应政策、经济扶持。同时,在设计、施工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综合考虑土地的利用方式,投入相应的资金完善基础设施。

实现一德路历史街区“文商旅”的一体化

城市中历史街区的更新发展不是对历史街区原有风貌的完全保存,而是对街区内有价值的产业进行延续和发展,尤其是具有文化价值、社会经济价值的产业,通过对产业的保护与延续,发掘城市所蕴藏的文化价值。从长远发展来看,对历史街区单纯保留是行不通的。

1)发掘街区文化

城市独特的文化往往暗藏在历史街区中,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传统风俗和文化活动至今影响着人类现代生活,它们作为地域文化的一种展示,可以带来深刻的文化认知和文化感悟。一德路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具体体现在深厚的商业气息、独具广州特色的骑楼商业街和与众不同的广州民居街巷空间中。同时,一德路历史街区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与“老字号”店铺,这些具有时代意义的建筑都是一德路历史街区历史文化魅力的彰显(图11)。重塑一德路街区的老字号、丰富街区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不仅有利于营造一德路历史街区的地域特色,也可以吸引消费者并提升一德路历史街区的知名度与创造力。

历史街区案例_历史街区调研_历史街区研究

图11 一德路历史街区现存“老字号”建筑现状

大三元酒店位于广州长堤大马路,创建于1919年。20世纪20年代,大三元酒店与南园、西园、文园合称广州四大酒家,并位居榜首(图12)。20 世纪90 年代,随着长堤商业地位的下降,大三元酒店的生意也日渐萧条。1999年,大三元酒店改以经营快餐为主,2000年4月因拖欠房租被迫关闭。2005年,大三元酒店的主楼被拆除。根据各方资料对大三元进行重新设计并建模,平面上将底层留出一段走道以分流行人和食客,为进入酒店的消费者提供一个舒适的过渡空间(图13)。

历史街区案例_历史街区研究_历史街区调研

图 12 大三元旧址现状

历史街区案例_历史街区研究_历史街区调研

图 13 大三元酒家设计模型

2)发展街区商业

街区活力的来源是街区的多样性,而商业业态的丰富程度决定了街区的多样性。因此在对历史街区的更新发展中要避免单一的商业性质,通过多种商业业态的集中发展,在多种业态相互推动中发展成为集多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商业街区。目前,城市的公共场所休闲娱乐和购物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活动方式。

因此,一德路商业街需要改变单一业态的批发模式,引进新的商业业态并调整一德路的商业结构,提升该地段的商业档次和商业价值,发掘经济价值,这对活化商业街区非常重要。基于此,提出以下措施:引进多种商业业态,发展餐饮、服饰、酒吧等多种业态,满足游客休闲、旅游购物需求;以传统建筑、民风民俗等历史元素为亮点,开发历史街区的特色旅游,使旅游发展带动商业发展。

3)拓展一德路街区旅游产业

利用一德路历史街区传统街巷的历史风韵与代表性的历史建筑等文化资源,打造一德路的街区旅游。通过历史文物建筑、传统特色街巷和广州老字号等文化元素结合,发展具有传统广州特色的旅游路线,向外界展示广州的传统历史文化;通过发展旅游业推动当地特色商业的发展,而商业的发展又会带动旅游业,形成商旅一体的发展模式。游客在对一德路历史街区游览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深厚的文化气息。在展现一德路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带动文商旅一体化的发展。

具体措施为:组织规划旅游文化线路,加强游客的互动体验,延长游客的消费时间;定期举办历史文化展览活动,通过戏剧、舞蹈、小品等方式展示一德路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吸引游客的聚集;开发旅游礼品和纪念品,将广州特色的元素注入到手工艺品中,以纪念品的形式向游客推广。

历史街区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对历史街区价值的误判和缺乏相关理论支撑及技术指导,使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街区遭到破坏。不仅导致了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也使城市丧失了活力,而且割裂了一座城市在历史沿革中的文脉。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开始重视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问题,从各个专业的角度对其保护更新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通过对一德路历史街区基础资料的搜集及对一德路商业街和传统居住区的实地调研,并做出了SWOT分析,参考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一德路历史街区的现状问题提出3个方面发展策略。

▲ 为发挥传统街区的活力,且尽量不改变其原有的历史格局,政府采取相关措施引导和鼓励居民自主改造住宅建筑并提升居住环境。这样既不破换原肌理,也可以改善住区的公共空间环境,使老广州典型的街巷肌理得到历史延续。对一德路商业街采取仓储与店铺分离,将仓库转移出老城中心,缓解一德路物流和交通问题;推动一德路商业街销售模式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线上销售。

▲ 充分挖掘一德路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重建“老字号”建筑大三元酒店;引进新的业态入驻一德路商业街,发展为集休闲、旅游、消费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化的历史商业街区;打造一德路的街区旅游,通过文商旅的整体协调发展来带动一德路更新发展。

▲ 判别出一德路历史街区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结构、场所及其他传统文化元素,在相关国际公约的基础上,结合一德路所处的历史背景借鉴国际通行经验,建立建筑师负责制的权益保障机制,确保有专业人士指导,保证政府的干预行动与一德路历史遗产和谐共处。

一德路历史街区的更新发展工作具有复杂性,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长期的过程。应着眼于历史和未来,从经济、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等多角度去解决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问题。既要尊重历史文化,又要吸取现代化的新兴元素,通过技术的改进和制度创新保障历史街区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基金项目(2016GZZK36)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

上一篇: 学习党史蕴含的探索求真,获得开拓的精神力量
下一篇: 王宏超评《巫者的世界》|中国的巫术传统及其诸面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