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李君羡事件的历史诠释

李君羡事件的历史诠释

李君羡事件的历史诠释李君羡事件的历史诠释

历史脉络研究_历史脉络什么意思_历史脉络

武则天研究

8.3

孟宪实 / 2021 / 四川人民出版社

在孟宪实的《武则天研究》导论中,他提到了传统史学、新史学和公共数史学之间的关系。从传统史学与新史学的关系来看,传统史学最重要的倾向是政治借鉴和道德评价,尤其是受到“以史为镜”的观念和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而新史学则主张实事求是和可观评述。以武则天为例,在传统史学当中,武则天一直是一个野心家和“女祸”的形象,而在新史学当中,武则天的形象则变得更加的丰富:陈寅恪认为武则天代表着唐代新兴集团终结了关陇集团对朝政的把控。后来的研究着也有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去阐释武则天的历史意义。但不管怎么说,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其意义都是无法被忽视的。从传统史学与新史学和公共史学的关系来看,公共史学经常借鉴传统史学的材料甚至观点,因为传统史学更接近大多数人对历史的一种态度和观点,而新史学虽然研究成果众多,但接受门槛高,观点分散不统一,导致其对公共史学的影响比较弱。例如以书中所说的“武则天杀女”一事为例,新史学的研究者只要认真去研读史料,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其中的问题。但传统史学,以及大部分通俗的历史小说和历史电视剧,都基本上沿袭了传统史学的观点,将武则天妖魔化。其戏剧性更容易为普通大众所接受。本书研究的基本上都是传统史学所关注的命题,作者从新史学的研究视角切入,对传统的命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里面有许多有意思的话题,例如武则天女儿之死、武则天的内宠等。这些都是充满着读者趣味,又可以从中反映出许多历史脉络的命题。那么,面对前人的研究,围绕这些关于武则天的话题,作者的研究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新的启示呢?本书内容繁盛,这里仅以“李君羡案件”为例来进行剖析。

历史脉络研究_历史脉络_历史脉络什么意思

至尊红颜 (2003)

7.1

2003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古装 / 颢然 / 贾静雯 赵文卓

提起李君羡,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大概是赵文卓和贾静雯演的《至尊红颜》这部电视剧,在这部电视剧里,李君羡的身份是前太子之子,武媚娘(武则天)谈了一段恋爱。在更早一年的另一部历史电视剧《大唐红颜》里面,也有李君羡这个人物的出现,在这部剧当中李君羡的身份这是一位将军。受历史电视剧这种公共史学的新表现形式的影响,我一直以为李君羡是一个虚构的历史人物,不过在阅读《武则天研究》这本书时,错愕地发现历史上竟然确有其人,并且李君羡之死还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从史料上来看,李君羡并不是电视剧中所虚构那样,是前太子之子,而是唐朝建国时的功臣之一。隋朝末年,他参与了瓦岗起义,先后追随过李密、王世充,最终归附唐朝,成为秦王李世民麾下的一员猛将。李世民即位后,他先被授予左武卫将军一职,后迁任华州刺史。《旧唐书》记载,李君羡后来在华州刺史的任上因与妖人员道信谋结而被杀。当然,这则史料上还花了一大段文字说明其被杀之前,有“女武王者”这一谶言出先,而李君羡的小名恰为“五娘子”。这些是关于李君羡被杀的基本信息。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李君羡到底是因为犯了“女武王者”这一帝王忌讳被寻由处死,还是因为与妖人勾结,传播妖言而被杀呢?作者从唐代与妖人结交并传播妖言的法律治罪和唐太宗初期的裴寂事件入手分析,确证了只与妖人结交、传播妖言这一项罪名,便足以让李君羡犯下死罪。

那么,《旧唐书》中,为何要在李君羡之死前面加入一段“女武王者”的描述呢?这就涉及到李君羡之死的第二种解释。唐太宗去世后,李君羡后人上书朝廷,为李君羡喊冤。认为李君羡是因为犯了帝王忌讳,被多疑的唐太宗所冤杀的。而李君羡之死,其实是替武则天而死的,因为“女武王者”这一谶言所预示的正主正是武则天。当然,对在精心维护太宗形象的高宗面前,李君羡后人申请的平反自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平反意味着太宗滥杀大臣,对太宗英明神武的形象是一个重大的污点。那为何史书上却又写暧昧地在李君羡之死中写到这一点呢?原因之能说明,这一史料是在高宗之后才作为一中说法和观点写入唐史之中的。到了武则天称帝后,李君羡后人再次上书请求平反,而这次诉冤则被朝廷所认可,并为李君羡案件进行平反。为何有如此的区别呢?从皇位更替的角度去思考,为李君羡之死平反,一则贬低了唐太宗的形象,打压来了李氏政权,二则李君羡之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从另一角度证明女皇的天命所在。正是因为李君羡身上存在的种种巧合的特征,才掩护武则天躲过了唐太宗的怀疑。从论证武周政权的合法性来说,为李君羡平反有利无弊。由此才出现了我们最初所看到的那则史料所描述和暗示的那样。于是,在武周政权的暗许下,李君羡案件得到了第二重解释,即李君羡其实是武则天的“替罪羊”,掩护了天命女皇,而唐太宗则成了滥杀大臣的皇帝。

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李君羡事件又产生了第三度的解释,其内容变化体现在李淳风身上。在原来的历史叙述之中,加入了一个李淳风劝谏止杀的情节。李淳风策算出颠覆李唐政权的卦象,却又在关键时刻阻止唐太宗滥杀,从而间接地拯救了武则天。事实上这则故事漏洞百出,既已策算出罪魁祸首,为何又在关键时刻劝谏止杀?作者认为这其中的漏洞一则反映出当时史料曾经过大量的删减,关于李君羡案件的历史原貌已经难以更具体地探索,古人受限于帝王天命论的影响,最终只能接受武周朝廷关于李君羡案件的天天命论解释。而新增加的李淳风谏杀这一情节,其实也从侧面再度反映出女皇是“天命所在”。于是,作者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详细分析,给我们呈现出一个历史事件是如何受到政治的影响而改变其原有的面貌的。李君羡之死的真相有可能就是史书中说的结交妖人,但经过武周政权和后世历史的阐释,李君羡之死则成为了女皇天命所在的一个佐证,也正因为其死亡的阐释对武周政权的合法性论证存在一定的价值,李君羡案件才能被平反成功。由此可见,一个历史事件的诠释会随当时政权的需要而发生改变,而这些改变也一定会留下历史的痕迹,考验我们的是:我们是否具备足够的细心与慧眼去发现掩藏在历史之下的波动。

上一篇: 新时期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地方立法初探——《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修订导向研究 |...
下一篇: 口述史是现代史研究的必由之路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