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洋务、维新、革命三派对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探梦及其历史启示(三)

洋务、维新、革命三派对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探梦及其历史启示(三)

洋务、维新、革命三派对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探梦及其历史启示(三)最后是革命派探索近代化梦想。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有历史担当、历史自觉,不仅善于砸碎一个旧中国,而且善于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新中国。

最后是革命派探索近代化梦想。革命派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

其基本主张是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并展开激烈的争夺和角逐,中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实际上成为了“洋人的朝廷”。

孙中山、章太炎、黄兴、邹容、蔡元培、蔡锷等,还有陈天华、谭人凤、刘复基、焦达峰、蒋翊武、陈作新、覃振、黄钺、章士钊、宋教仁等一大批湘籍革命家投身辛亥革命,为推翻封建王朝作出了积极贡献。

比如,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黄兴,他就是辛亥革命先驱和领袖。

他走的是一条秀才造反的道路。1896年,黄兴在城南书院求学期间就顺利通过县、府、院试,考中秀才。

他喜好军事,曾请日本军官教他军事课程,每天清晨必练习骑马、射击。

1903年创立华兴会。

1905年,黄兴在日本与孙中山一起创建同盟会,随后即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革命分子、组织武装起义

1907年他先后参与或指挥了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廉州、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

1910年组织广州新军起义。

1911年组织黄花岗起义。

尽管这些起义都失败了但他愈挫愈勇。

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他赶到武汉,作为革命军战时总司令。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黄兴任陆军总长。

1916年10月31日,他病故于上海。

章太炎写挽联称赞黄兴:“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革命派与改良派主要表现在手段的不同,革命派主张使用暴力手段,而改良派主张非暴力。

此时中国民资经济又有所发展,但受到外国和本国政治势力的限制和阻碍。由于民主力量的软弱性、妥协性和中外勾结,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帝制,但果实最终被袁世凯夺取。

综观三派,他们一致的地方主要是三点:一是目的相同,都有挽救民族危亡,谋求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愿望;二是方法相同,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三是经济上都主张发展工业,采用机器生产,发展工商业等。

他们的区别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阶级立场不同。洋务派是地主阶级代表,而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二是政治主张不同。洋务派主张政治上维护君主专制制度,而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三是救国思想不同。洋务派采用西方的先进科技维护封建制度,维新派向日本学习,主张改良政治,资产阶级革命派向美国学习,废除君主制,实行总统制。

从以上三派探索中国梦特别是中国近代化历程来看,尽管受时代局限,但他们的思想主张及其实践运动都真实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对于中国近代化的憧憬与追求。

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这些探索给人以深刻历史启示。这充分表明,在不彻底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不彻底变革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的情况下,中国工业化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就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

中国共产党人不愧为“两个先锋队”,以中国式现代化真正加速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震惊世界的两大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讲话中强调,要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历经百年,我们党真正大踏步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与以资本中心的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迥然不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

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建立新中国,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新时代十年,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美好前景。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有历史担当、历史自觉,不仅善于砸碎一个旧中国,而且善于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新中国。

上一篇: 纵横谈|赵晶、张萌:社会科学门类下的历史研究
下一篇: 现代汉语“可”研究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