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世新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第240期
“澄心堂纸”是我国南唐时期后主李煜精选皖南宣纸、在南京特设局令承御监造和创制加工的一种珍贵宣纸品种。因成纸后贮藏于南唐烈祖李昇节度金陵时晏居、读书、阅览奏章的日常活动场所——“澄心堂”,故而后人称之为“澄心堂纸”,其实就是一种珍贵的“熟宣纸”,史称加工宣,亦称蜡笺。
关于澄心堂纸的由来,据宋代苏易简在《文房四谱》卷三《纸谱》中记载:“黟、歙间多良纸,有凝霜、澄心之号。复有长者,可五十尺为一幅。盖歙民数日理其楮,然后于长船中以浸之,数十夫举抄以抄之,傍一夫以鼓而节之,于是以蒸笼周而焙之,不上于墙壁也。由是自首至尾,匀薄如一。”另据宋代程大昌在《演繁露》中记载:“江南李后主造澄心堂纸,前辈甚贵重之。江南平后六十年,其纸犹有存者。”宋代大书法家蔡襄在《文房四说》中也记载:“李主澄心堂(纸)为第一,其为出自江南池、歙二郡,今世不复作精品。蜀笺不堪用,其余皆非佳物也。”
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记载:“余有澄心堂纸,有黄白经笺,可揭开用。”据《京口耆旧传》记载:“李后主少时遣人于庐山爽皑地为精舍,极一时林泉之胜,既成,命宫苑使董源以澄心堂纸写其图来。”于是,董源在庐山接受皇命之后,并采用“细白光润,冠于一时”的澄心堂纸在庐山精舍首开寺画山水风景,遂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采用“澄心堂纸”绘画的宫廷画师。由此“澄心堂纸”经董源山水画作品的传播,更是誉满神州,名声大振,直至影响至今,古今传颂。
董源,又称董元,生年不详,卒于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江西进贤人。董源的活动年代主要在南唐,曾事南唐中主李璟为北苑使,故史称董北苑。董源善画山水,多作山石水龙。树石幽润,峰峦清深,得山之神气。董源虽为宫庭画师,却天真烂漫,意趣高古。董源作画,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使人观而壮之。其画龙,出垫离洞,戏珠吟月,而自具喜怒变态之状,启人避思。又工人物,相传后主李煜坐碧落宫召冯延巳议事,至宫门巡逡不敢进。后主使趣之,延巳云:“有宫娥着青红锦袍当门而立,未敢竟进。”使随其谛视之,乃八尺玻璃屏画夷光于上,盖源笔也。
董源画像
董源画风独特,兼工牛、虎,肉肌丰混,毛毳轻浮,具足精神,脱落风格。常作钟馗,尤见思致。其写山水江湖,风雨溪谷,峰峦晦明,林霏烟云,与夫千岩万壑,重汀绝崖,使览之者,恍若身临其境,足以助骚客词人之吟兴。据宋代《宣和画谱》记载:董源山水画作品当时在宫庭御府中所藏共有七十八幅。主要精品有《夏山图》《江山高隐图》《春山图》、《群峰霁雪图》《夏景窠雪图》《夏山牧牛图》、《林峰图》《夏山早行图》《秋山图》《江山渔艇图》《山麓渔舟图》《万木奇峰图》《暮色山图》、《窠石人物图》《水墨竹禽图》《晴峰图》《山居图》《松峰图》《长寿真人像》《写孙真人像》《江堤晚景图》《重溪烟霞图》《冬晴远岫图》《雪浦待渡图》《密雪渔归图》《寒江窠石图》《寒林图》《水石吟龙图》《风雨出垫龙图》《出洞龙图》、《戏龙图》《升龙图》《跨龙图》《跨牛图》《饮水牧牛图》《钟馗图》《岩中罗汉像》《牧牛图》《潇湘图》《渔舟图》《渔人图》《海岸图》《采菱图》《寒塘宿雁图》《夏景山口待渡图》《水墨竹石栖禽图》《孔子见虞丘子园》等。
董源《烟岚重溪图》
由于岁月更替,一代山水画大师董源的传世作品仅有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夏山图》、现存于北京故宫绘事馆的《洞庭张乐图》,现存于台湾故宫博物馆的《龙宿郊民图》,现存于辽宁博物馆的《夏景山口待渡图》,以及《寒林钟馗图》《岩中罗汉图》《寒坡宿雁图》《水墨竹禽图》《春泽放牛图》《弄虎人物图》《仙山楼阁图》《秋山行旅图》《观音图》《唐佛图》等作品传承于世。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在《画史》中称赞董源的书画作品是:“平淡天真,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因此《画鉴》一书中称之为:“董源得山水之神气,李成得体貌,范宽得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而为百代师法。”潘天寿大师称赞董源“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董源现传承于世的《潇湘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50厘米,宽141厘米,远山近水,色彩浓厚,画风细密、精致、雍容、典雅、尽显南方山水风景秀润多姿的特色。现藏于辽宁博物馆的《夏景山石待渡图》,高50厘米,宽320厘米,将夏天江南的丘陵和江湖间草木畅茂,云气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笔墨技法是与他所表现的特定景色遥相成趣,神妙地传画出江南特有的景色风貌。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龙宿郊民图》,纵156厘米,横160厘米。该图是典型的江南山水景色。整幅画面显得平淡天真,无奇峭之笔。图中以土为主体的山混杂着碎石,是采用披麻皱的全新技法而作。此图结合使用疏疏密密的点苔和错落分布的丛木,江南山水的幽润而月,活现于图中。山和湖的交错是江南水乡的特色,也正是董源绘画的特征。近景下端数十人在联起的船上活动,似在拔河,远景尚可见木桥帆影。湖的远处,仿佛通往大江,令人作无尽遐想。董源的传世作品,主要以清一色的山水为主,故前人评价是:“天真烂漫,意趣高古。”董源的活动场所主要在金陵周边,江南一带的山水景色熏染了他,并从江南真山真水中创造出“麻皮皱”即批麻皱新技法,故后人把他尊称为“南宗”水墨山水画之祖。
董源作为南唐“宫苑使”,因善表现江南景色,故深得后主李煜的宠爱,特地将自已研制创新的“澄心堂纸”赠送给他作画。由于“纸制既精”促使董源灵机偶发,乘兴挥洒,并创造出“麻皮皱”新技法,使其作品更加入神出化。董源的传世作品,凡长卷阔帧者均为绢本,而短卷直幅,如《庐山图》《夏山林木图》和《溪山风雨图》等表现江南景色的作品,都是采用“澄心堂纸”绘制而成,且均为传世精品。
澄心堂纸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极为珍贵的宣纸产品,其制作工艺十分讲究。一是选料严格,“数日理其楮”、“寒溪浸楮”;二是抄造慎密,“腊月敲冰”,“敲冰举帘”,“大蒸笼固焙之”,“焙干坚滑”;三是加工精细,“自首自尾,匀薄如一”;四是长期储存,“李主用以藏秘府,外人取次不得窥”,“七十年来人不知”;五是纸贵如金,“百金不许市一枚”,“一幅百金曾不疑”,“书言寄去当宝惜,慎勿乱与人剪裁”,以达到“肌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的润墨性能和独特的艺术效果。明代书法家董其昌偶然得到这种澄心堂纸时,激动地说:“此纸不敢书。”
清乾隆年间仿五代南唐加工制作的澄心堂纸,就是以皖南宣纸为原料,形呈斗方,质地厚宽,可分层揭开,多为彩色蜡笺,绘以泥金山水、花鸟等图案,纸上有长方形隶书朱印“乾隆年仿澄心堂纸”字样,专供清代内府用纸,由内府如意馆画师负责监造。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和日本东京造纸博物馆现藏有“清仿澄心堂描金山水蜡笺”“清仿澄心堂纸”实物纸样。清乾隆年间仿制的澄心堂纸,表面光滑,防水性强,透明较好,且具有防虫蛀、抗老化的功能,为宫庭所专用,民间极少流传。澄心堂纸由于色彩鲜艳,五色粉蜡,图案精细,纸质坚韧,纹理清晰,其本身就如一件优美绝伦的工艺美术产品。这种珍贵产品主要适用于中国传统的书写绘画,尤其适宜于工笔山水,花鸟之类的创作之需,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观赏和艺术收藏价值。故宋代诗人王令在《再寄权子满诗》中赞到:“有钱莫买金,但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指的就是南唐后主李煜创制加工的“澄心堂纸”。
“澄心堂纸”因纸质独特而一举成为中国古代一种珍贵宣纸稀有品种而誉满神州,传扬至今。“宫苑使”董源由于大胆在“澄心堂纸”上首创中国山水画风而成为“南宋”水墨山水画的始祖,一举开创了在宣纸上创作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先河,创造出“千百年来绘画作品用绢者日少,用宣纸者日多”的新局面。可以说,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史上和中国传统手工纸制作史上,李煜和董源可谓名垂青史,影响深远,古今传颂。李可染大师曾经说过:“国画五宝,纸笔墨砚色,纸居第一,前代画家多有论述。吾认为纸是国画的生命线,无好纸绝无好画。画要浑厚含蓄,苍劲圆润,乾而不枯,湿而不滑,层层加墨而层层分明,笔墨不死不滞,墨分五色,能显出墨色微妙的变化等。国画固然要靠画家的功力,但若无好纸为映,决难达到此妙境。一张好纸,一落笔能使作者精神骤增,不仅能随心所欲,甚至能别出神韵;相反劣纸落笔,笔笔不能如意,以致兴味索然,半途而废。”故郭沫若先生为中国宣纸题词赞到:“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作者系泾县中国宣纸协会顾问,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制作:童达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