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途径初探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在简要概述从学科本质特征出发,通过探讨设身处地的历史理解性、理解的历史阐释性、史料的历史证据性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及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特征化和情趣化原则、能力培养和长远目标、情感元素生成等方法说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为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标签: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途径新课标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要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语态,主张打造新型的师生关系,并实现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诉求为一体的“三维目标教学”。2015年伊始,教育部组织专家先后围绕“何谓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等相关概念展开了系统论述与探究,并相继召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第二到第五次工作会议,对新时期学科核心素养教育养成进行了战略设计与指导。如何全面落实“核心素养”的战略规划,及使其更加贴近高中历史教学实际,本文从立足高中历史教学现状,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途径展开初步探讨。一、基于历史学科本质特征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2014年,教育部正式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明确指出,教育部要重点研究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学生的核心素养。不同于其他学科,历史学科最显著的特征是不可复制性,它将人类以往的经历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历史遗迹、文字图画、神话传说、史料记载等,其中大多数是存在主观色彩的文字资料。朱汉国教授认为,历史学科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表述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和运用史料的能力,依此我们可以从下三点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一)設身处地的历史理解性分析历史现象,必以该历史现象发生的历史背景为根本出发点,包括时空因素、内外诱因等。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引导学生以历史现象发生的时代背景为根本依据,深入理解促发历史现象生发的关键当事人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历史随时间变迁而不断演变,同时又在一定的时空中演绎,历史中的国家、民族,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都在一定的空间中铺展开来。培养学生设身处地的历史理解能力,让学生学会对历史信息的展开与整合,理性认识历史。(二)理解的历史阐释性历史研究无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直观观察、实验和分析,进而把握其本质内涵和发展规律,而是需要以历史思维,全方面、系统性、辩证性地审视和理解已经发生的历史现象。所以,历史学科的一大核心素养就是解释历史的素养。
简单来讲,就是能够掌握历史文本的内涵与价值,能从历史脉络中理解相关现象和人物的不同重要性,能够合理解释不同历史现象的因果生发,能够说明历史解释之所以不同的内在原因。可以说,基于理解的历史阐释能力,不仅是解决历史问题,而且凭借历史思维解决现实问题。(三)史料的历史证据性真实史料要成为引导学生理解和阐释历史现象的根本证据,而不同史料的价值和作用也不尽相同,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最能揭露历史现象本质的关键史料。即要让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学会鉴别史料的真假、来源和价值,并学会合理引用、运用史料,学会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史料的佐证作用,进而强化学生的证据意识。二、基于历史课堂教学特点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一)注重课堂教学特征化和情趣化历史学科内容十分复杂,时空跨度较大,但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却非常强。所以,深入整合教学资源,积极开展特征化、娱乐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有助于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例如,在进行“君主专制政体演进”和“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态”教学时,两部分内容都重点阐述了中国两千多年中以中央集权制为根本的行政机构、官僚体系和管理机制的历史演变过程。但这些内容对高中生而言显得十分陌生,用以往的理论式教学模式,无法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但若利用教材插图展开“激趣导学”,则完全可以活化课堂,提升课堂效果。首先,利用多媒体呈现教材插图,并将其命名为“封建专制主义演变图”,随后以插图为主线进行历史串联:两汉时期,君臣实行“帝立而赐座”,以礼待之,宰相生病无法上朝时,皇帝会亲自前往慰问。而到了隋唐时期,臣子拜谒皇帝时也会有座位,君臣礼仪还未完全丢失。但是到了宋朝时期,包括宰相在内的所有臣子都必须“立议”,不复以往的“坐议”之风。当到了清朝时期,在进行“大朝议”时,所有臣子必须要跪着,而由于跪奏时间较长,形成清朝官僚独有的“护膝”。以教材插图为切入点,利用比较法练习教学,将时空跨度千年的历史进行串联讲解,有效实现了化繁为简、化零为整、化抽象为具象的教学效果,不仅彰显了历史教学的情趣化特征,而且实现了核心素养的特征化形成。(二)注重能力培养和长远目标构建高中历史教学要增强课堂教学的综合性,强调对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要学会基于能力培养和长远目标构建教学体系。实现上述目标,首先要从历史阅读着手。因为阅读是实现广纳博采、厚积薄发、吐故纳新的核心路径,是升华灵魂、启迪智慧、完善自我的必要过程,也是提高素养、综合发展、全面突破的关键环节。
结合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同时针对性地开展阅读训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文字的魅力。其次,要善于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如在进行“新中国初期外交”教学时,若是将“周总理的外交贡献”作为切入,那么课堂显得毫无生趣。但是利用多媒体呈现周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时的一些照片,然后委婉地提出“周总理的哪些外交行为和形象最令你折服?”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和思考,就能畅所欲言,提出许多周总理的外交贡献。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作用。再次,要结合学生实际,针对性地开展提问交流、书写体会、综合提炼等活动。在加强历史学习互动的基础上,全面客观地反馈历史学习效果,进而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重要依据。(三)注重情感元素生成本质上来讲,个体情感是一种动力性系统,属于心理范畴的重要构成因素,在学习活动中扮演着维持者、引导者的角色,是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必要条件。高中历史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人文性,情感教育功能显著,但在教学实践中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被人为地淡化、弱化,乃至忽视,这无疑是一种缺失教育,不利于基于情感元素生成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明确学科教育的情感目标,全面把握情感教育的内涵与特征,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和方式,注重历史课堂的情感渗透,激发学生情感动力,推动学生掌握知识、提高素养,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塑造功能。
可以说,高中历史教材中许多知识都具有正面向上的情感色彩,蕴含着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信仰与勇气。如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舍生大道,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视死如归,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吾辈仍须努力”的殷殷期盼……读来无不震撼人心、激荡情怀,有效促使学生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进而实现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与提高。三、结语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明确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从历史学科本质出发培养学生获得设身处地的历史理解性、理解的历史阐释性和史料的历史证据性等能力,并结合教学现状,不断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在课堂教学 中注重特征化和情趣化、能力培养和长远目标构建、情感元素生成等方法,以此 打造高效高中历史课堂,推动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促进高中生的综合 全面发展,真正深化高中历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罗燕芬.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教育导刊,2013 (05). [2]盛思月,何善亮.论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途径——基于近年来核心素养主 题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J].教育参考,2016(02). [3]朱坤红.历史学科人文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 2015. [4]杨善芝.历史学科教育应该注重提升学生人文素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0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