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人类发展史之信息时代(1):近代与现代

人类发展史之信息时代(1):近代与现代

人类发展史之信息时代(1):近代与现代1、近代与现代近代史与现代史的划分,是根据当下活着的历史学家或政治权威来定义的,无论这权威多高明,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个人,而人的寿命是有限的

1、近代与现代

近代史与现代史的划分,是根据当下活着的历史学家或政治权威来定义的,无论这权威多高明,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个人,而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他能见证的历史、能掌控的历史也是有限的。人的平均寿命,在21世纪初期大约在75岁左右,所谓的现代史就应该是帮助一位70岁左右的老人整理思路,以便他跟10到20岁的孙辈讲述自己经历的那个时代。简单来说,爷爷和父亲的故事就是现代史;而关于爷爷的爷爷的故事,对你来说就没那么重要了,你很少听你爷爷讲他爷爷的故事,如果你对那些故事感兴趣,你需要从近代历史的书本中去了解。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对于近代与现代的划分进行了调整,以前的中国现代史开始于1919年新文化运动,现在改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中国的建设这是爷爷的故事,而新文化运动则属于爷爷的爷爷那一辈的事情,当成现代史来讲,显然不合适。不过在中国近代史开端这一问题上,新版教科书仍然延续着1840年鸦片战争为近代开端这一传统观点,1840年这一观点不能说是错误的,但是思想格局稍小,没有体现长远的历史眼光。

中国从来都位于人类历史舞台的中央,有时候是主角,有时候当配角,但是从来没有离开过。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1500年之后的世界逐步联接为一个整体,很难分出哪些事物是本国的,哪些是世界的。尤其是到了1800年之后,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我们不需要执着于什么“中国近代史”,更不需要始于1840年的“哀怨的中国近代史”,中国作为一个影响世界的大国,世界近现代史就是中国近现代史,读懂了世界史就读懂了中国史,要发展中国就必须读懂世界。

在1800年到1950年的力量时代,人类发现和掌握了能改变和毁灭世界的力量。接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如下:

一是继续发展工业化的力量,使之更强大;

二是努力推进人类制度的变革,使力量受控制;

三是探索与升级人类的生命形式,以避免人类的毁灭;

这个发展趋势是历史的必然逻辑,人类只能面对它,而无法改变它。促进工业化继续发展的力量,带动人类社会制度进一步度完善的力量,以及最终实现人类生命形式升级的力量,实际上是同一种力量,即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首先是基于电气化的发展。从1800年到1850年,是电能相关原理的研究与实验阶段。从1850年到1900年这一阶段,则出现了各种电力应用的发明,比如:电灯、电话和各种发电机。到了20世纪上半叶,各种大型的水力、火力发电厂纷纷建成,电力的应用变得十分普遍,大量的电器产品被发明出来,比如:吸尘器、洗衣机、家用电冰箱、空调、电视机等等。1950年,全世界发电总量接近1万亿千瓦时,是1913年全世界发电量的19倍,这表明人类已全面进入电气化时代。此时的电力供应像自来水供应一样,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

1904年,世界上第一只电子管(二极管)在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的手下诞生了,1906年,美国发明家德福雷斯特在二极管的基础上,发明了第一只真空三极管。但是,电子管刚发明出来时与计算机并没什么关系,电子管的用处是做无线电波的检测与放大。当时美国普遍应用的计算机器是由制表机器公司生产的制表机,采用电力驱动实现自动供纸,每分钟可处理150个穿孔卡片。1911年,计算尺公司、制表机器公司、国际时间记录公司合并成为C-T-R公司。1924年,C-T-R公司改名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即IBM公司。1934年,德国工程师楚泽开始研制采用二进制的运算方式、以继电器为主要元件的计算机。这些计算机器虽然也用到电,但不是真正的电脑。

1939年到1942年,美国教授阿塔纳索夫研制出ABC计算机,首次采用电子管作为主要元件,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设备,但他还没有解决如何让机器独立完成计算的问题。1945年,冯·诺依曼发表《关于EDVAC(电子离散变量自动计算机)的报告草案》,最早提出以存储程序控制原理实现机器独立运算,并指出计算机的五个组成部分(运算器、逻辑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及其相互关系,从而确立了

上一篇: 线上科研 | 跟着剑桥大学教授从史学著作探究历史真相
下一篇: 速看!2023年北京市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试卷权威解析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