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决胜太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艰辛之路

决胜太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艰辛之路

决胜太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艰辛之路从神秘的“714工程”下马到“921工程决策”启动,再到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掀起中国航天新篇章,中国载人航天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发展之路?

导读

国人期盼已久的空间站建造大幕已徐徐拉开。为通向这辉煌一刻,中国航天人走过了怎样一条神奇的飞天路?从神秘的“714工程”下马到“921工程决策”启动,再到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掀起中国航天新篇章,中国载人航天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发展之路?

探索史_探索史_探索史

2016年首个中国航天日主题是“中国梦,航天梦”。

01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57年10月4日,苏联率先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8年1月31日,美国发射“探险者一号”人造卫星。党中央从国家长远发展战略考虑,作出了发展航天事业的决策。

1958年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满怀豪情地说:“苏联去年把卫星抛上了天,美国在几个月前也把卫星抛上了天。那么,我们怎么办?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我们要抛就抛大的,要干就干一两万公斤的。也许要先从小的抛起,但我们也要从一两千公斤的开始,我们不干美国鸡蛋大的。”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主管国防科技工作的聂荣臻副总理立即召开会议,讨论研制人造卫星的实施方案,并责成张劲夫、王诤等同志筹办。196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星际航行委员会,由钱学森、裴丽生、赵九章等领导,负责组织与规划工作。

那时的中国还没有运载火箭,连近程导弹也才刚开始仿制。

1960年2月19日,在上海郊区的一片稻田,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燃料推进的探空火箭“T-7M”腾空而起,火箭飞了8公里。今天,我们很难想象当年那枚只飞了8公里的火箭是用类似于辘轳的绞车吊上发射架的;没有燃料加压设备,就用自行车的打气筒把气压打上去;来不及建立通信线路,就用手势或用人传递叫喊的方式进行试验场的联络;没有自动的遥测定向天线,就靠几个人用手转动天线跟踪火箭……但就是从这8公里开始,中国迈开了飞向太空的第一步。

1960年,毛主席在上海新技术展览会上视察T-7M火箭时,高兴地说:“八公里也了不起!我们就是要这样,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上去!”

1960年9月10日,苏联专家撤走后的第17天,我国成功发射“苏制尔-2型”弹道式地地导弹;11月5日,被称作“争气弹”的“东风一号”导弹腾空而起,准确击中目标。聂荣臻元帅激动地说:“今天,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仿制苏制近程导弹刚成功,我国马上开始自行设计中近程导弹。参加设计的科技人员多是刚出校门的大学、中专毕业生,他们的火箭知识大都来自钱学森编写的《导弹概论》。

在缺乏实践经验、地面实验设备和技术资料的情况下,年轻的导弹设计队伍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设计生产出第一枚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但1962年3月21日,这枚导弹发射后仅飞行了69秒,就坠毁在距发射台680米的地方。

聂荣臻知道后鼓励大家:“既然是试验,就有失败的可能。”钱学森专程到基地指导参试人员分析失败的原因。屠守锷受命主持总体设计部的工作。梁思礼、谢光选参加论证改进总体方案。任新民主持制定提高发动机结构性能的技术措施。有关部委和北京市大力协作,抢建了全弹试车台、振动试验塔等大型地面试验设备。修改设计后的“东风二号”导弹先后经过17次地面试验、105次发动机试车,终于在1964年6月29日发射成功。

探索史_探索史_探索史

1964年6月29,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发射成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两弹结合试验圆满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在导弹技术和探空火箭技术结合、液体与固体推进剂火箭组合的基础上自主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把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上天。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拥有了导弹核武器后,又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

探索史_探索史_探索史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02

“曙光一号”计划被迫取消

在准备发射人造卫星的同时,中国科学家也开始了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1964年7月19日和1965年6月1日、5日,中国相继发射了三枚生物试验火箭。三枚火箭飞行高度都达到了60—70公里,箭头生物舱中的白鼠全部安全返回地面。

1966年7月15日晨,载着名为“小豹”的小狗的生物试验火箭发射升空。生物箭头最后以小于10米/秒的速度安全返回地面。生物舱内,“小豹”安全无恙。7月28日,又成功发射了第二枚生物试验火箭,箭头生物舱完整无损回收,小狗“珊珊”与大白鼠等生物均安全返回地面。

1966年5月11日至25日,有关单位召开规划论证会,提出“以科学实验卫星作为开始和打基础,以测地卫星,特别是返回式卫星为重点,全面开展包括通信、气象、核爆炸、导弹预警、导航等卫星,配成应用卫星的完整体系,进一步在返回式卫星的基础上发展载人飞船”的规划设想。

探索史_探索史_探索史

由卫星拍摄的地球映衬下的国际空间站。

1968年1月8日,在有关部门召开的“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总体方案设想论证会”上,将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

对于载人飞机,当时我国的领导人和科学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能不能搞得成,能不能搞得起。毛主席说:“要搞,你才能知道能不能搞得成;要搞,你才能知道花多少钱。”

1970年7月14日,毛主席圈阅了我国发展载人飞船的报告。报告提出,我国第一艘飞船计划于1973年年底发射升空。在毛泽东主席批复后,中国载人飞船研制工程正式启动,代号“714工程”。

载人航天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由于当时我国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制造及相关工艺水平落后,加上“文革”影响等,“曙光号”最终尘封在一张张图纸中。1975年3月,国防科委正式宣布载人航天工程下马。

探索史_探索史_探索史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03

“921工程决策”:载人飞船工程上马

20世纪80年代,又是一个世界强国划天为疆的“战国”时代。

1985年7月,中国首届太空站研讨会在秦皇岛召开。在航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任新民的倡导下,我国载人航天计划又一次启动了。

最初,对于中国载人航天如何起步,专家们意见并不一致:一部分人认为中国载人航天应该从载人飞船起步;另一部分人提出要搞航天飞机,认为航天飞机集火箭、卫星、飞机的优点于一身,既能像火箭一样垂直发射,又能像卫星那样在太空轨道绕地球飞行,还能像飞机那样再入大气层滑翔着陆,且可以多次重复使用,也比较经济划算的。

从1986年—1989年,论证人员围绕飞船方案和航天飞机方案,展开了长达3年之久的反复讨论,最后基本达成共识:航天飞机造价昂贵,技术复杂,中国尚不具备航天飞机生产和技术条件;载人飞船既可搭乘航天员,又可向空间站运输物资,还能作为空间站轨道救生艇用,生产成本较低,更适合中国国情。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应从飞船起步,最终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大系统。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已具有研制飞船的技术基础和研制条件,掌握了卫星发射、卫星定点和卫星返回技术,但载人技术还未掌握。

探索史_探索史_探索史

中国邮政发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小本票。

1992年9月21日,一个应被载入史册的日子。江泽民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议我国发展载人航天问题。各常委对此均作了表态。

会议最终决定,我国载人航天从发展飞船起步,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的发展战略,批准载人飞船工程上马。

探索史_探索史_探索史

身着太空服在太空站外作业的宇航员。

04

中国稳步迈向空间站时代

自1992年9月21日立项至今,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自力更生、攻坚克难,先后成功发射了11艘神舟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以及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逐一攻克载人航天各项关键技术,如今稳步迈向空间站时代。

探索史_探索史_探索史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

探索史_探索史_探索史

巡天飞船 逐梦天宫:“神舟一号”载人飞船无人实验船

接下来3年多,神舟二号、三号、四号飞船均圆满完成了飞行任务。除了大量开展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空间环境探测及对地观测等方面的研究外,神舟三号、四号还搭载了由仿真技术做成的模拟人,可以穿上航天服,模拟航天员在太空生活时的脉搏、心跳、呼吸、饮食和排泄等多种重要生理参数,并随时受到地面指挥中心的监控,这使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得到了全面验证。

“神舟五号”载人工程的成功,对中国人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2003年10月15日9时15分,“神舟五号”搭载着我国首位“太空人”杨利伟驶入太空。

那一年里,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7名航天员遇难;俄罗斯联盟飞船返回时偏离落点400余公里,1名航天员骨折;巴西运载火箭在发射场爆炸,星箭无存,21人丧生。在复杂严峻的挑战面前,为稳定思想,组织上给航天员开了多次座谈会,结果都变成了请战会,大家表示没有任何的恐惧,决不退缩!

探索史_探索史_探索史

出舱时的杨利伟,嘴唇上有伤口。

2003年10月15日“神五”发射当天早上,杨利伟提前15分钟到了发射架平台上,面前就是载着神舟飞船的长征火箭。当时绝大部分人都撤离了现场,因为这480吨的火箭中有430吨燃料,一旦出现意外,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杨利伟在太空中只待了21个小时,可整个过程却面临着无数生死时刻。比如杨利伟顺利回到地球,当他出舱时嘴边还有血迹。为了不让国人担心,杨利伟立即擦掉了血迹,对着摄影机镜头说:“感觉良好。”

“感觉良好”这四个字犹如千钧,杨利伟当时面临的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回忆返回场景时说道:“飞船降落伞打开后船体晃得比较厉害,我看到舱外烧得红红的,但舱内的环境控制系统工作得很好,舱内温度没有变化。此外,当时有很强烈的超重感,仪器显示有3至4G的载荷,但以前训练时最大载荷达到过8G,这相当于有8个人压在你身上。”

探索史_探索史_探索史

航天英雄、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

这次生死体验为我国载人航天获取了宝贵经验。此后,费俊龙和聂海胜在神舟六号任务中完成了我国首次多人多天太空飞行;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搭乘神舟七号飞船上天,翟志刚身穿我国自主研发的飞天号舱外航天服在太空亮相,成为我国“太空漫步”第一人。

探索史_探索史_探索史

成功执行飞行任务的11名中国航天员:从首位航天员飞天,到形成梯次合理的“英雄天团”。

2020年5月5日,我国首次发射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将新一代载人飞船实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实验舱送入太空。5月8日,返回舱成功着陆返回。至此,上世纪90年代党中央规划的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随着空间站工程全面展开,中国正式迈入“空间站时代”。

上一篇: 以探索为话题作文800字高中范文
下一篇: [松江]上外松外:华夏寻根览古今 文化传承贯中西-2019“中国寻根之旅”海外华裔夏令营(松江营)圆满落幕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