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5日,北大经济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159讲——“经济史·思想史·研究创新”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储吉旺报告厅举办。此次讲座同时采取线上直播的方式,吸引了海内外500余位学者参会。
讲座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北京大学社会经济史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讲席教授叶坦主讲,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主任周建波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会长、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程霖教授,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前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邹进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贾根良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亚光长聘副教授、经济学院管汉晖长聘副教授担任与谈人。
叶坦老师演讲中
叶坦老师首先以“何谓‘经济史学’”这一问题切入,提出“经济史学”是个综合性概念,它主要包括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二者虽然都为“经济史学”的主干,但是经济思想史常常被经济史学者忘却,或将其视为经济史的一个分支。实际上,经济思想史不仅重要,而且具有若干独立学科特质,尤其是理论特色,使之在经济史学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国经济思想史更为典型。她还就其倡导开展的“中国经济学术史”研究做了介绍。
在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的学科归属问题上,叶坦老师认为,经济“两史”的学科归属不仅不应成为学习和研究的阻碍,而且应当充分发挥跨学科特长,相互补充、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历史学的经济史与经济学的经济史之间,抑或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之间均是如此。有必要明晰“两史”的关系,也有必要明晰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吴承明先生的“源流之说”就重点诠释了经济学与经济史的关系,强调应当历史地看待经济学的发展,任何经济学理论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任何伟大的经济学说,在历史的长河中都会变成经济分析的一种方法,也是研究经济史的方法,而不是推导历史的模式。
随后,叶坦老师诠释其研究经济“两史”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理关联,指出“经济史”主要研究经济现象、状况与人类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以及社会经济制度、资源配置和经济形态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规律;“经济思想史”则主要研究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包括制定经济政策、解决经济问题等)的思想、主张、学说、观念和理论。经济思想史是以经济思想或学说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它们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性以及对现实的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等。至于经济“两史”的学理关联,概言之,经济史是经济思想史之根基,离开了前者,后者就成了“无本之木”;经济思想史是经济史的理论体现,离开前者后者也成为“无光之星”;两者密不可分,不能仅治其一。
叶坦老师在“四个自信”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五自信”——学科自信,认为我们应有中国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史学的学科自信,并详细论证了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正逢其时的理由,以及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学科优势与发展前景。
对于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学科优势与发展前景,叶坦老师指出,第一,本学科唯独在中国大陆是理论经济学的独立学科,其边缘性、交叉性等跨学科特性与优势是其它学科或国外相关领域所不具有的,且具有学术创新的独有学理优势;第二,我国学术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的人文社科成果中,“汉学”或“中国学”包括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是“长项”,且最具学术与现实紧密关联的特性,无论研究内容还是方法均有着特殊意义;第三,经济思想史研究直接产生并作用于经济活动的思想学说,不仅有利于研究经济与行为、文化、伦理等关系之长,且更具探索“经济文化一体性”理论与实践之专;第四,本学科具有总结和提炼“中国特色”经济学说和思想理论的特有优势,具有建构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条件;第五,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具有研究东亚经济思想之“源”的意义,有利于从深层结构探究东亚有别于西方的发展模式,为东亚经济思想史奠定理论基础提供参照;第六,现有经济学说史基本没有中国的应有位置,而中国经济思想的系统研究史,在非西方国家中非常突出,具备填补空白的独有价值,可能成为中国对世界的又一重要贡献;第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发展经济学最典型的案例,而本学科独具学科优势,经济发展思想是学科的重要内容;第八,本学科具有跨学科、综合性、交叉性、前沿性、多视角等学科特长,有利于突破学科或专业界域,促进中国许多学科的发展深进,且具若干实践意义。
叶坦老师对经济史学的研究创新及其发展走向进行了探讨。她认为,创新的前提是传承。“创新”并非泛论而具有实实在在的内涵,其主要标识大抵有六个方面:第一,新材料的发现与旧资料的新诠释;第二,新技术手段的科研革命与工具创新;第三,新观点或学说的提出与成论的完善或修正;第四,“原命题”的质疑与新论题的提出;第五,研究对象、内容、语种、文献、领域的新拓展与新综合;第六,科研的新架构、新视野与理论方法创新。此六点相互渗透交融、互感递进。居其一,即为创新;具有越多,创新意义越大。随后,她还结合自己的研究对“史无定法”、中国经济思想史科研提要、中国经济史学的“三通”发展走向等重要问题做了阐释。
最后,叶坦老师对“学术不端”问题进行了详细梳理,提醒大家要严守学术规范,应发自内心敬畏学术,不忘求学初心,继承发扬学术传统,为中国经济史学的发展尽心尽力。
讲座现场
讲座结束后,各位与谈人分享了自己的观点。程霖教授高度肯定讲座,并指出本学科的推动者在发展学科的过程中,其历史初心可概括为四点:一是致力于总结中国经济思想的光辉成就与世界意义,树立文化自信,复兴中华文化;二是旨在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历史借鉴,根除时弊,富强中华;三是力图为构建中国经济学提供理论要素和历史启迪;四是积极向海外传播中国经济思想,推动中国经济思想走向世界。我们应围绕这四个初心来进一步发展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
邹进文教授对叶坦老师几十年如一日扎实治学的精神表达崇高的敬意,对她的治学风范表示深深的敬佩。他表示,本次讲座主要内容是方法论层面的问题,这是叶坦老师一生治学的经验之谈,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深入理解和研究借鉴。邹进文教授强调,任何经济理论都应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
贾根良教授充分肯定叶坦老师的“中国经济学”寻根研究和“学科自信”论点。他分享了四点体会:第一,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研究的理论框架不应只关注主流经济学,应该多元化,如果运用非正统经济学的新理论进行研究,会有新发现和新的灵感;第二,目前过于注重量化史学的方法,经济史研究其他流派的方法被边缘化对学科发展不利;第三,现在应该振兴马克思主义经济史学,可汲取非正统经济学的新思想等使之得到创新性发展;第四,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研究有两大功能,一是推动理论创新,二是直接介入经济政策的制定,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发扬光大。
张亚光长聘副教授谈到,不少经济思想史学科的入门研究者都对学科范式问题存在疑问,叶坦老师的讲座给出了非常及时的解答。他认为,目前中国经济思想史这一学科很难取得突破的根本原因,来自于西学东渐之后社会科学内在的矛盾与张力,根源是中国学术的现代化还没有完成。等到中国完全实现了现代化,最具本土特色的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范式困惑才可能彻底消失。
管汉晖长聘副教授从经济史研究者的角度指出,经济史是一个交叉学科,既有偏历史学的经济史,也有偏经济学的经济史。中国经济史和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需要从历史上找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并且参照系都是现代经济学;其不同点在于经济思想史更“形而上”,他结合自己曾经研究货币史的实例,参考了叶世昌和叶坦两位教授的研究成果,成为经济史结合思想史研究的科研实践。
最后,周建波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强调,我们应该有民族、国家、学科的自豪感,学科之间应相互借鉴,要将中外学科打通。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