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由上传,本文为word格式。感谢您的支持!二十世纪的古汉语语法研究【英文标题】OnClassicalChineseGrammar20thCenturyChineseDepartment,Beij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标题注释】本文力求反映二十世纪古汉语语法研究学术的走势,故不以全面罗列、评述本世纪的古汉语语法著作为目标。【作者简介】北京中文系,北京100871宋绍年(1949),男,北京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从事汉语史研究。郭锡良(1931),男,湖南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汉语史研究。【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二十世纪古汉语语法研究的历程,总结了各个时期古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文章指出古汉语语法研究经历了构建阶段,目前第三个阶段正方兴未艾。【英文摘要】ThispaperlooksbackclassicalChinesegrammar20thcenturysumsupthedistinctivefeatureseverydifferentperiod.paperindicates词】icalChinesegrammargoesthroughthreehistoricalstages:thefirst,structuringtheoreticalexplanationphenomenaofthegrammar.词】二十世纪/古汉语语法/语法演变/专书语法/描写/解释20thcentury/classicalChinesegrammar/grammarchangespecialbook/describing/explaining(二)重视理论,在描写研究的基础上寻求解释这个时期,在古汉语语法研究中特别重视理论,力求在描写的基础上寻求解释的学者,我们以为应该首推朱德熙。
朱氏本是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晚年他力主要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同古汉语语法研究以及中的两种基本形式是指称形式和陈述形式,指称形式在语法上对应体词性成分,陈述形式对应谓词性成分。指称和陈述可以互相转化。文章把句法成分提取的理论运用于汉语研究,指出在陈述转化为指称的过程中,提取了与主要动词相关的名词性成分即为转指,反之即为自指。指出者字除了转指功能之外,还有自指功能,所字只有转指功能,没有自指功能(1989:60页),文章还指出表示自指(1989:82页)。朱氏对者、所、之指称化功能作出的理论解释对于古汉语语法研究,特别是对于活用问题的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表明,就事论事只能触及现象,理论才能揭示本质。这篇文章从一个更高的层次上重新审视古今汉语中的名物化问题,涉及到了汉语的本质特点。朱氏的《汉语方言里两种反复问句》(《中国,指出可VP型反复问句产生的言和《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五部。郭锡良也是重视理论解释的,他在《古汉语语法研究刍议》(《语文导报》91986)中指出研究古汉语语法的人,容易钻进古书堆,谨守中国西方语言学的新进展不大过问,这是不利于发展的。
王力先生多次提出过古今中外熔为一炉的指导性意见,我们研究古汉语语法就是要采取古今中外熔为一炉的态度。(1997:4041页)在《四十年来古汉语语法研究述评》(《中国语文研究四十年纪念文集》,北京语言学院社,1993)中再次指出理论和材料是科学研究的两个翅膀,就古汉语语法研究来说,目前是理论这个翅膀太弱,应该大力加强。(1997:129页)他曾在各种不同的场对古汉语语法研究领域里以传统训诂学的方法(训释的方法)和翻译的方法研究古汉语语法的倾向展开了尖锐的、持久的批评,这一批评在古汉语语法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许多论文也力图作出理论解释,例如他的《试论上古汉语指示代词的体系》(《语言,1989),在对主要古籍中指示代词的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指示代词的地域性、时间性以及各个代词间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的差异性,旗帜鲜明地提出先秦指示代词不是分成近指、远指两类,而是分为五组(即泛指和特指、近指和中指、远指、无定、谓词性指代)。文章引证了一些指示代词非近远二分的语言和方言,并且论证了甲骨文中的指示代词不分远近,以此说明指示代词的体系因时间和地域而不同。文章强调指出在我们考察语言现象时,一定要有历史发展观点,千万不可以今律古(1997:79章运用大量的材料论证了上古各个指示代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作用,并作出了总结:上古汉语众多的指示代词在语音方面表现了相当整齐的系统,又在语法意义、语法作用方面体现了自己独特的体系,我们需要从上古汉语本身来考察、理解它的独特的体系(1997:95页)。
应该说,《体系》一文不仅对上古汉语的指示代词提出了全新的看法,同时还具有理论方法上的价值。他的《先秦语气词新探》(《古汉语研究》创刊号,1988)讨论了什么是语气、语气的分类、语气的表达手段、语气词的起源等理论问题,着重分析探讨了常用语气词所表示的语气,并且明确提出了语气词的作用是单功能的这一论点,从而扬弃了语气词多功能的传统看法。梅祖麟更是重视理论解释的学者,他的《现代汉语完成貌句式和词尾的来源》(《语言研究》,1981),强调研究问题不能只停留在正确的描写上,而需要有可信的解释。所谓解释,一则是要把需要解释的现象和其他的类似的现象连贯起来,二则是要说明以前没有的怎么会在那时产生。针对汉语语法史研究中偏重于虚词演变而对结构演变重视不够的倾向,梅氏提出要同时注意词汇兴替和结构变化。尽管对完成貌句式具体演变过程的解释,梅氏自己后来也作了修正,但是他提出的要重视解释,要把词汇兴替和结构变化结合起来考察的意见,却无疑有助于汉语语法史研究向纵深发展。梅氏的《汉语语法史中几个反复出现的演变方式》(《古汉语语法论集》,语文出版社,1998),更是企图为历史语法学提供管用的解释原则,因而他收集一些同类型的语法演变现象,想归纳出来一些通则。
文章讨论了三类现象:(1)正反两式的平衡,结论是:不平衡就要填补空当。(2)被、会、解、没等动词的虚化,结论是:这些动词虚化为助动词、兼语动词是由于汉语句子构造原则和词组构造原则一致。(3)虚化过程中的一和多,结论是:在没有完全虚化前可以存在多个同义成分互换的现象,虚化后就由多并于一。尽管梅氏的某些引例不一定恰当(例如论述正反两式平衡问题中的引例),但是这种寻求理论解释的思想和实践无疑是可贵的。这一思想是在描写研究深入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标志着古汉语语法研究特别是汉语历史语法研究对自身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屈承熹的《历史语法学理论与汉语历史语法》(朱文俊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是一部理论色彩浓厚的汉语历史语法著作。薛凤生的《试论连词而的语义与语法功能》(《语言研究》,1991)也是很重视理论解释的文章,论述具有新意。为了加强古汉语语法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北京古汉语学术沙龙曾于1986年先后两次举行了古汉语语法研究方法专题研讨会。重视理论;在描写的基础上追求解释,已经成为 当前古汉语语法研究的潮流,尽管以理论解释为主的理论性著作还不多见,但是描写同解 释已经开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例如:周生亚的《试论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繁复的原因》 (《中国语文》2 期,1980)从古今、 方言和语法功能三个方面解释了上古汉语人称代词 繁复的原因。王克仲的《古汉语动宾语义关系的制约因素》(《中国语文》1 1986),运用语义学和语用学方法深入分析了动词和宾语的语义关系。李佐丰的《谈〈左 传〉三类复合使动式》(《内蒙古大学》4 期,1983)运用语义分析方法, 分化了三类复 合使动式,揭示了三类使动式的差别。张玉金的《甲骨卜辞中惠和唯的研究》(《古汉语 研究》创刊号,1988)用分布理论、语用分析方法对惠唯两个虚词的语法作用作出了较为 准确地区分。姚振武的《关于自指和转指》(《古汉语研究》1 期,1994)、 《现代汉语 的N的V与上古汉语的N之V》(《语文研究》2 期,1995)深入讨论了朱德熙提出的自指和转指的观点,并在某些方面作出了补充和修正。唐钰明的《上古汉语 动之名 结构的变换分析》(《中国语文》3 期,1994)以及后来的一系列文章, 是古汉语语法 研究运用变换分析的有益的尝试。宋绍年的《结果补语式起源再探讨》(《古汉语研究》 期,1994)提出用相关组合的频率变化作为认定使成式产生的形式标志,并指出:纯句 法(分布)的形式标志往往滞后于新结构的诞生,当某种句法结构开始转变为一种新结构 的时候,在形式上往往不会发生变化,而是人们的社会汉语谓词性成分的指称化和名词 化》(《古汉语语法论集》,语文出版社,1998)提出了在汉语里指称化不应该等同于名 词化,汉语语法研究中要严格区分指称化和名词化这两个概念。
董琨的《〈墨子〉称代系 统论隅》(《古汉语语法论集》语文出版社,1998)提出可以用词汇扩散理论对某些语法 现象加以一定的解释。大西克也(日)的《秦汉以前古汉语中的主之谓结构及其历史演 变》(《第一届先秦汉语语法研讨会论文集》岳麓书社,1994)和《并列连词及与在出土 文献中的分布及上古汉语方言语法》(《古汉语语法论集》语文出版社,1998)两篇论文 对出土的秦简、楚简和汉简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提出了先秦汉语存在两大方言的论点,从 而解释了主之谓结构演变过程中的复杂情况和并列连词及与分布不一致的现象。在本时期 的汉语语法研究中,刘坚、曹广顺、吴福祥的《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 (《中国语文》3 期,1995), 蒋绍愚的《内部构拟法在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 (《中国语文》3 期,1995)、 《把字句略论:兼论功能扩展》(《中国语文》4 1997),贝罗贝(法)的《早期把字句的几个问题》(《语文研究》1 期,1989), 奋的《再论助词着的来源及其用法》(《古汉语语法论集》,语文出版社,1998)等论文,是注重理论解释的代表性论著。 肆.结束语 回顾一百多年来古汉语语法研究的历程,其中充满了借鉴、融会、批评、修正和创 新,这个过程还将不断地继续下去。古汉语语法研究早已走出了国门,成了一门性的学 问。从1881 年德国学者加贝伦兹(Ga-belentz)发表《汉文经纬》以来,高本汉、马伯乐 等著名西方汉学家都关注过古汉语语法研究,此后,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进入了古汉语语 法研究领域。汉学家太田辰夫的《中国语历史文法》(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