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第25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第25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第25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夯实基础 致胜高考】第25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程标准】1.2003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夯实基础 致胜高考】

第25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课程标准】

1.2003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中外历史纲要》专题8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知识梳理】

考点1: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地主阶级抵抗派

(1)背景

①民族危机出现,封建统治危机加深。

②中西联系逐渐扩大。

③以“经世致用”为思想基础。

④鸦片战争失败的影响。(直接原因)

(2)核心:师夷长技以制夷

(3)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①林则徐:迈出“师夷长技”第一步,“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在广东设立译馆,编译出《各国律令》《四洲志》等资料。

②魏源:1842年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 a.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b.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4)影响

①使开眼看世界发展为一股社会思潮。

②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成为近代思想主流。

考点2: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

(1)背景

①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②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

③工业革命的影响。

④西学传播对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文化产生了冲击。

(2)核心:“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即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伦理纲常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3)实践:19世纪60-90年代,开展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4)意义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的解放。

ƒ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

考点3: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80-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

(1)背景

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专制统治日益腐朽。

‚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使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ƒ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2)早期维新思想

代表:从洋务派中分化而来,有王韬、郑观应、薛福成、冯桂芬(最早提出中体西用思想)

‚主张:a.政治:实行君主立宪。b.经济:发展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c.文化: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ƒ局限: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未付诸实践。

(3)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

A.康有为

特点:把西方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结合。

‚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

ƒ内容:借助经学外衣,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影响: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发”

B.梁启超:《变法通议》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强调“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C.严复:《天演论》;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阐明变法的必要性。

D.谭嗣同:冲破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和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发出时代最强音。

(4)实践: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戊戌变法开始;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使变法失败,“百日维新”。

(5)评价

政治上要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经济上要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性。

‚以救亡图存为目标,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具有爱国性。

ƒ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最重要)

考点4: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新文化运动前期概况:资产阶级激进派

(1)背景

政治上:列强继续侵略中国,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之路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ƒ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袁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

(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认为中国革命多次失败原因是几千年封建文化的毒害)

(3)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4)核心:民主(德先生)和科学(赛先生)→矛头指向维护封建主义的儒家思想

(5)内容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思想革命: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鲁迅贡献最大 《狂人日记》)

③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言之有物”;陈《文学革命论》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鲁迅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结合,新文学典范)

(6)性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7)意义

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解放(前期主要功绩)。

②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和文学事业的发展。

③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发展

(1)原因: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影响→使新文化运动内容发生重大变化

(2)内容:宣传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3)传播

①创办研究刊物,《新青年》《每周评论》等。

②编译宣传文章,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比较全面的介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③建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会和早期共产党组织。

(4)意义

①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性质,由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转变为宣传马列主义的运动。

②进一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④为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共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说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主要是指它继续反封建;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主要作用而言,主要“新”在较为彻底的批判封建思想。

※近代前期(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先进人士提出的救国方案:

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资产阶级维新派:变法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资产阶级革命派: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制,发展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倡民主、科学,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

※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特点:①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器物→制度→思想)。②以挽救民族危机与实现国家富强为目标;③都有现代化启蒙作用。

【真题演练】

1.(2020年山东新高考·6)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

A.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

B.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

C.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

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

【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近代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解题的关键一是抓住关联词“不是……而是”搞清楚题干材料强调的重心;二是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解释“中国进步思想家”翻译赖尔理论的逻辑关系。赖尔理论认为地质进化有两种因素,一种是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是为“突变”;另一种是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促成的。是为“渐变”。“不是……而是”,强调的是转折部分的内容,即赖尔认为促成地质变化主要由“渐变”因素促成。这种“渐变”理论受到当时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根据时间“1873年”,可知当时的进步思想家指的是“早期维新派”。早期维新派主张通过变法改革即“渐变”的方式实现中国的华丽转身,反对以革命暴力即“突变”的方式实现社会变革。所以,赖尔的地质“渐变”理论与早期维新派主张的社会变革理论产生了共鸣,赖尔的渐变理论受到了早期维新派的欢迎。故符合题意就是C项。

A项:不符合逻辑,当时中国的进步思想家是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属于社会科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的解释是否科学与是否受到他们的欢迎没有什么必然的逻辑因果关系。况且,莱尔的地质进化理论是否是对自然演进规律科学阐释,无从判断。主体不一致,地质进化理论要比自然演进规律外延小许多许多,不能说地质进化理论就是自然演进规律。故A项错误。B项:主体不一致,与社会科学领域密切相关的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感兴趣的只是赖尔理论中的“渐变”说,与外延很大的“西方先进科学知识”没有关系。不符合逻辑,当时传过来的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很多,C项无法解释为什么早期维新派仅仅喜欢赖尔理论中的“渐变”说。故错误。D项:不符合逻辑,赖尔的理论是关于地质进化的理论,又不是将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的西方启蒙运动思想,怎么能动摇天朝上国恪守的陈旧观念?不符合史实,19世纪晚期,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依然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并没有动摇一说,君不见后来维新派代表鼎鼎大名的康有为,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时候,都不敢将矛头直指天朝上国“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而是祭出了孔子的亡灵,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动摇天朝上国“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的是新文化运动。故错误。

2.(2020年全国Ⅰ卷·2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据此可知,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西学对晚清社会的影响,解题关键是利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分析当时人们感兴趣问题这一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题干材料呈现的是当时人们感兴趣的问题——绝大多数关注和感兴趣的是科学、技术、自然常识和基础科学,这些内容都是西学传播到中国的;结合“1876年”时间可知,当时的中国洋务运动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民族工业在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下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已经艰难的产生了。所以,这一时期的时代热点主题之一就是兴办实业。因此,透过表象就看到的本质,兴办实业的潮流,使得人们关注并感兴趣的是西学传播。简言之就是,西学的传播适应了当时社会上兴办实业的需求。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就是C项。

A项:不符合史实,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举办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此时洋务运动正在进行中,不可能受到抑制。不符合逻辑,当时社会上民众感兴趣和关注的问题与西学传播密切相关,这无法推导出中体西用思想受到抑制的结论。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19世纪7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才刚刚产生;直到80年代后期90年代的时候,在康有为梁启超的努力下才有了深入发展。不符合逻辑,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这一逻辑因果关系。故B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没有把“崇尚科学思潮”与别的思潮做对比,何来“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不符合史实,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崇尚科学的思潮才逐渐发展起来。故D项错误。

3.(2019年海南卷·7)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

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

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的历史。根据题干材料材料所给的时间“1863年”,可联系到中国当时最主要的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运动强调的就是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技术;清政府官员说的话的意思就是,向日本学习,派遣人员学习“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故符合题意的就是B项。A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技术”,并非“开放通商口岸”,况且清政府对于开放通商口岸是有伤国体的耻辱举措,持拒绝的态度,该官员不可能哪壶不开提哪壶。故错误。C项,主体不一致,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技术”,并非“学习日本政体”,故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和常识,洋务运动才刚刚开始,不可能有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现象发生,况且题干并没有反映这个意思。故错误。

4.(2019年江苏卷·6)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

【解析】D 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解答本题重点是对校歌意思弄清楚,“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意思是以儒家思想“治事”,强调体用兼顾。“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意思是面对中学沉沦、西学迅速发展的现状,要在中学和西学之间寻找一个很好的平衡。综合起来,校歌的意思就是,在治事时,要体(中学)用(西用)兼顾,要在体用中找好平衡点。这与洋务运动时期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相似之处,可见校歌体现的是对中体西用的崇尚。故符合题意就是D项。A项,“全面”太绝对,另外不符合题意,校歌体现的是对中体西用的崇尚,没有呈现全面复兴旧学之意。故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呈现的是对中体西用的崇尚,不是排斥西方新学。不符合史实,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救国救民的历史,不管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都对西方新学是学习的态度,而非排斥的态度。故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强调“治事”时新学与旧学要有机结合,非但没有要用新学消解旧学之意,而且还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故错误。

5.(2019年天津卷·6)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这反映了

A.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

B.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青年追求目标

C.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

D.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

【解析】D 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1903年”,那个时候,中国最盛行的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日益高涨,先进的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革命情有独钟,选择的是以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来解决中国问题,当然对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什么兴趣。只有当资本主义制度行不通,资产阶级革命受到重挫时,先进的中国人发现这条救国之道行不通时,才会重新寻找新的救国之道,宣扬社会主义道路的马克思主义才会被人们关注并接受,才会得到传播。总之,适应发展时代要求的先进理论,才会被人们接受,才会获得广泛的传播。符合题意时D项。A项,不符合史实和常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就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不符合题意,题干说的是1903年时,中国社会现实不适应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非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故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的很清楚,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不适应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没有说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青年人追求的目标,况且,这种现象是中共建立发展壮大以后的事。故错误。C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在那时(1903年)进步青年接受,何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革命理论?中国的革命理论是毛泽东走上了井冈山革命道路后,不断探索后逐渐形成的。故错误。

6.(2019年全国Ⅲ卷·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解析】B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透过历史现象抓住本质的分析能力。考生须能分清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主流的不同。新文化运动前期,以陈独秀、胡适等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主将,集中火力,以西方的民主、科学为武器,猛烈抨击封建的伦理道德,解放思想成为主流。后期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题干中所引陈独秀文“个人之人格高”“个人之权巩固”都是强调个性解放,冲破封建束缚,所以B项正确。陈独秀文中的“国家之人格”“国家之权”是为说明“个人”,并没有主张国家至上,所以A项错误。陈独秀此文并没有反对西方民主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故C、D为错误项。

7.(2019年全国Ⅰ卷·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解析】A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析历史现象,并透过历史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前后两段时期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的理解。题目给出“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在《新青年》中出现频次的变化,其中“民主”和“革命”两词为解题的关键。1915-1918年,即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主要是以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为武器,反对封建专制和迷信是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所以“民主”一词出现的频次较高,与“革命”“科学”“平等”等词相当。1919-1922年,即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成为主流,“革命”一词出现的频次就远高于“民主”。故A为正确项。国民革命运动此时尚未展开,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主张以俄为师,并不是整个知识界都否定了资本主义政体模式,C项错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在这一时期并未改变,D项错误。

8.(2018年全国Ⅲ卷·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材料、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提出一个问题,即严复“煞费苦心”地将生物进化论与人类社会联系起来的目的是什么?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是维新思想家,与康有为、梁启超一样主张变法维新,其主张既不同于革命派的反清革命,也不同于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故B、C为错误项。维新思潮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日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救亡图存日益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共识。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严复认为生物界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适用人类社会,目的就是要唤醒处于深刻民族危机中的国人,使之感到“亡国灭种”的危机而奋起自救,从而适应了当时中国人要求变法图存的愿望,故D为正确项。严复将生物进化论与人类社会联系起来,并不是纠正它的错误,可排除A项。

9.(2017年全国Ⅰ卷·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解析】A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准确获取历史材料提供的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题干材料反映的是1904年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历史现象,即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山西、陕西等内地则较少。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可知,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自然经济解体程度较高,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对外交通便利,开放程度更高;而山西、陕西等地深处内陆,受冲击的影响相对较小,开放程度较低,故A为正确选项。D项有一定关系,但不如A项全面,可排除。B项无法解释题干叙述的历史现象,可排除。清末新政时期,朝廷虽然鼓励留学,但并未在1904年改变政策,也未对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故C项可排除。

10.(2017年全国Ⅱ卷·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解析】B 本题以一则活泼清新的“艾罗补脑汁”广告,考查考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获取相关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反映出来的信息,由于“艾罗补脑汁”广告成功,产品十分畅销,说明广告迎合了大众的需求。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说明大众有追求新思想的需求,故B为正确项。1913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兴起,更谈不上影响日益广泛,故可排除A项。C项与题干材料无涉,可排除。这则广告只是一种促销策略,谈不上推进文明,更何况文明的推进需要民主、科学,故D项可排除。

11.(2016年海南卷·18)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上一篇: 探索古代历史的奥秘:解开过去的谜团
下一篇: 运河浮沉:唐宋时期的漕运与古都洛阳兴衰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