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16日,“近代学术的文本与语境——第二届学术社会史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全国历史学界的50余位学者围绕学术史与学术传衍,社会史的视野与反思,学术社会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路径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以学术史为径推进中国文化史研究
近年来,全球史、新文化史、后现代主义理论方法的引入,拓宽了研究者的视域,推进了中国文化史研究的世界化和时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昭军围绕中国传统“学术”“学术史”的定义分析了中国“学术史”的特质、风格及其对推进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启示。他认为,以学术史为径,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国文化及其背后的思维方式、运行机制、学理支撑,进而推进中国文化史研究。此外,以学术史为径,还可以推进对中国文化史评价体系或坐标系的反省。
从表彰黄宗羲的“学史”,到撰著以清代学术研究为重心的系列学术史著作,梁启超既注重探究影响学术发展的外在因素,又注重在把握时代思潮特征的基础上辨析学术源流,总结方法特征。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雷平对学术史研究的路径与重心进行了梳理,揭示了梁启超学术史研究的典范意义和值得学者鉴戒的教训。在他看来,梁启超的学术史研究的方法论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学术史研究必须注重把握时代思潮,揭示具体历史时期的整体特征。其二,学术史研究必须深入分析影响学术发展的外在因素,如政治、社会氛围、地理环境等。其三,学术史研究必须能勾勒学术发展的源流,揭示学派特点,提炼其方法特征。
考据或考证辨伪是中国传统学术的基本方法,清代考据学将其发展到顶峰,并被中国现代各派史家从不同层面予以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史学转型的重要资源和动力。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徐国利对近代史学家如何看待传统史学,以及传统史学在近代史学中的作用进行了思考。他表示,侯外庐的“谨守考证辨伪”,既与新考据派对清代考据的现代发展不同,又与文化保守主义史家的清代考据论相异,亦与其他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的清代考据观有别。这为传统考据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范式,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为指导,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实证与义理、求真与致用相结合的中国史学大传统。
从学术的思想史观念史转向社会史
学术多与政治、经济环境相关,而其衍生、传播具有复杂而具体的社会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夏春涛表示,学术研究要有现实关怀,要反映社会的演进、思想的前沿。学术社会史是一个新的范畴和研究视角,是对以往研究的开拓和创新。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要将学术史与社会史的研究结合起来。学术社会史概念的提出,彰显了二者的贯通和融合,是拓展、深化学术史研究的必由之路。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何晓明表示,历史研究要彰显学术的社会性,体现学术的社会存在、社会价值、社会影响与社会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术社会史是一个创新性的概念。
学术社会史是对传统学术史研究的反思,体现了对学术边界的扩展,凸显了方法论自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戚学民认为,学术社会史概念的提出有利于形成一个标志性和辨识度高的学术团体以及学术园地,有助于团结中国学术界、凝聚话语力量,发掘中国人的学术文化精神,传承中国人的价值理念。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周积明认为,学术社会史概念的提出,打破了学术史与社会史之间的壁垒,开创了新的研究空间。应该对学术社会史的概念进行深入讨论,辨明什么是学术社会史,并着力探索、明晰学术社会史的研究对象、体系结构与研究方法。用学术社会史的方法探索学术衍生、发展与传播的过程,在社会网络与社会脉络中诠释学术与社会的互动。
学术社会史着重强调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和探索。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吴仰湘表示,社会学和人类学家李安宅的著作《〈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将经学的问题放在社会史的视角下拓展与考察,值得借鉴和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罗检秋对学术社会史的缘起、理论特质、研究取径等学科基本问题进行了探索。他表示,学术社会史根源于中国文化精神和推进学术史研究的内在需要,旨在超越学科畛域,从社会史视角研究学术的衍生、传播和兴替。学术社会史实证地、多维度地研究学术与社会之间的互缘、互动,重视学术史的民间脉络和变易性,将研究重心从学术的思想史、观念史转向社会史。研究学术衍生的家族环境,学者的交游、结社,尤其是学者的情感及心态史,仍然是学术社会史的重要实践路径。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学术史研究群和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
发表评论